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茶产业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与思考
——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

2023-12-13沈爱兰林群蔚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松阳茶园茶文化

沈爱兰,林群蔚

(浙江省松阳县农业农村局,浙江松阳 323400)

茶源自我国,盛行于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经济保持了20余年持续稳定增长,不仅为消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各地实现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松阳茶叶久负盛名,史载三国时期就盛产茶叶,唐代卯山仙茶更是被列为贡品[1]。松阳县先后荣获全国茶产业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等20余张“金名片”[2]。近年来,松阳县将茶产业作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通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使松阳成为“百里乡村百里茶”的茶产业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茶园面积1.02万hm2,茶叶全产业链价值超135亿元,形成了全县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自茶产业的格局。通过发展茶产业,2017—2021年全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笔者通过介绍松阳茶产业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并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县域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参考。

1 实践成效

1.1 做大茶产业,夯实共富底盘

1.1.1全域发展茶叶。一是扩面积。出台茶叶生产扶持政策,鼓励连片规模发展茶园,全县茶园面积从2000年的0.15万hm2发展到目前的1.02万hm2,以浙江省4%的生产面积生产出全省6%的茶叶产量,产出全省8%的茶叶产值。二是引良种。引进银猴、龙井43、白茶、乌牛早等适应性强、品质优、效益好的无性系良种以及“黄金叶”“黄金芽”“奶白”等新育优质茶树品种,建成浙江省首个大型茶树种质资源圃,全县茶叶良种率达96.2%,居全省第一。三是重生态。以打造“中国有机茶乡”为目标,大力推广有机种植,全域开展有机茶基地建设,建成浙江首个全县域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并连续7年获评“全国茶叶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累计培育有机转换茶园287 hm2。

1.1.2全程加强监管。建立健全“1+5+70”县域农资3级管理模式,打造农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从源头控制农药化肥。在全国率先推出“茶叶溯源”IC卡和“茶青溯源”茶农卡,推动溯源系统与农资系统以及济南、苏州、新昌等全国9大茶叶市场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全链条全过程的智能化监管。2022年全县累计办理“茶叶溯源”IC卡2.8余万张,茶叶产品安全合格率达99.8%。

1.1.3全链做好利用。一是开展名优茶研制开发。创制出曲形、针形、扁形、毛峰形等具有明显特色的4种类型的名优茶,同时对原来炒青的采制工艺技术进行改进,开发研制了以细紧、色润、香高、味浓、汤清为特点的炒青绿茶,取名松阳香茶,深受市场欢迎[3]。鼓励茶叶加工向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转变,建成3个县级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园区、22家阳光工厂,培育连续化自动化茶叶初制生产线8条[4]。二是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累计培育茶叶类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如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创新利用中低档成品茶精深加工速溶茶粉,使茶末、茶片从3元/kg提高到15元/kg。鼓励茶叶加工向医药保健、食品、养殖等领域发展,目前已开发茶保健品、含茶食品等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30余个,年产值超6亿元。三是开展茶叶机械研发推广。培育茶机制造厂家6家,推出智能扁形茶机、理条机、烘干机、萎凋机等主打产品,其中国家高新企业浙江上河茶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扁茶机、扁茶加工生产线处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畅销全国,机械工效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有效破解了茶产业“招工难、用工贵”等难题。

1.2 建好茶市场,拓宽共富路径

1.2.1做强实体市场。1993年创建浙南茶叶市场,随着茶叶交易量的不断扩大,曾三易其址,通过改造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5]。2022年,浙南茶叶市场实现交易量8.17万t,交易额65.39亿元,辐射带动浙江及全国150余万茶农和66.67万hm2茶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和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市场[5]。同时,为解决千家万户茶农开展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在产茶重点区域布局建设茶青交易市场数十个,促进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分工分业化发展,实现了茶农小生产与加工企业、市场的有效链接[6]。

1.2.2拓展网上市场。在做大做强实体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网上销售渠道,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松阳特色的“电商赋能茶产业”的新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茶叶网店1 500余家,直播电商400余家,带动就业8 000余人。2022年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产生茶叶线上订单4 937万件,网络零售额42.47亿元,同比增长63.91%。在淘宝平台成功开设“松阳香茶”类目,松阳县位列全国产茶县(区)第5名;在拼多多平台,松阳绿茶占平台总销量80%以上,销售前10名占7席,绿云峰茶业在绿茶类目销售排名第1;在抖音平台,松阳县是全国农村网红和农产品直播活跃度最高的县域。

1.2.3发展总部经济。按照“有限空间,无限发展”思路,培育“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特色茶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松阳茶农、茶商、茶企走出去,开发荒地、开办茶厂、开拓市场。支持茶商、茶企搭建全国化、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在山东及西北、东北市场持续开展外地松阳茶营销店建设。700余名善经营、懂管理的“松阳茶师”将松阳优质茶苗引到贵州、湖北、四川等茶叶产区,建立逾6 667.67 hm2茶叶基地[7]。

1.3 办好茶节会,放大共富效应

1.3.1节会活动助力品牌宣传。从2008年开始,联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广邀各地客商会聚松阳,每年举办一届茶商大会,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中国茶商大会,成为“中国茶事样板十佳”[8]。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该县以“云”发布形式,通过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云上香茶节”,让更多的人了解松阳香茶,品尝松阳香茶,爱上松阳香茶。如2022年云上香茶节期间,通过多点位连线、多场景直播的形式,实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多元化呈现。央行等平台同步直播,全网120万+曝光,评论点赞数50万,全网刷屏累计触达8 000万人次[8]。

1.3.2政府主推打造品牌矩阵。系统梳理县域茶品牌,搭建松阳茶有机茶的产品矩阵和品牌矩阵,全力打造“松阳银猴”和“松阳香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开发培育卯山仙茶、崇觉罗汉茶、荒野茶等特色高端茶产品。支持企业搭建全国化、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在东北和山东等市场持续开展茶营销店建设,累计建成151家外地松阳茶营销店。2022年“松阳银猴”品牌价值30.82亿元,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7。

1.3.3延链补链促进茶旅融合。深入挖掘茶文化底蕴,拓展和延伸茶产业发展链条,在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融入体育、文化、旅游等多种元素,建成了集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茶制茶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食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同时依托生态茶园、茶文化禀赋,推出了“茶+古村落旅游”,将茶文化与古村落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了四都云雾景、三都古村落、板桥畲乡情等8条精品茶主题旅游路线,以及“小茶姑娘”“茶隐”“草木堂·隐泉”等一批特色茶文化民宿,实现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品牌叠加、协同发展的共生共荣景象[9]。

2 新时代发展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2.1 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削弱随着全国茶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新的产茶区迅速兴起,松阳区位优势逐渐削弱,尤其是中西部产茶区的崛起,对松阳茶产业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持续增大。同时,松阳茶叶全年采摘造成茶叶内含物质积累少,茶叶香气、滋味等内在品质下降,多年种植造成的茶园土壤酸化板结、肥力下降、各营养元素间的不平衡等问题急待解决。

2.2 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松阳茶园大多是分散分布、不连片种植,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统防统治、机械化采摘等难以全面铺开。头部茶企少,全县3 000余家茶叶加工作坊,取得SC认证的茶企3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规上企业4家,缺乏大型行业领军企业,产业带动性不强。[10]。

2.3 茶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松阳县有1 800多年的农耕文化,独具特色的佛道教文化,但与茶产品开发、茶文化内涵特征融合度不高[11],茶相关元素产品、产业相对较少。茶文化品牌开发少,县城茶博物馆、茶楼等有故事的建筑较少,配套的松阳特色茶元素产品不多。全县尚未形成爱茶、识茶、事茶、玩茶的松阳茶文化氛围。

3 高质量发展茶产业助推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3.1 推行共富茶园,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谋划推出“浙里·共富茶”品牌,探索推广共富茶园模式,由国有企业具体牵头运营,通过强村公司组建茶产业联合体,实施“企业+专家+基地+农户”的有机茶园统一管理及茶青收购合同签约的模式,企业与茶农签约,将销售后的有机茶利润部分分红返还茶农、反哺农户,通过有机高端茶打造、订制化销售路线,促进茶叶价格提升、农企合作共赢、农民持续增收。同时,通过实施茶企“联农带农”促增收项目、“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3.2 拓展产业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壮大茶叶电商队伍,推进茶叶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打造线上“中国绿茶第一市”,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留得住、能致富”。深化茶叶精深加工,积极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生物医药、日化用品等终端产品,提高茶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茶旅融合经济业态,鼓励打造茶馆、茶楼等茶主题空间,将大木山茶园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茶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景区、茶主题旅游休闲目的地。积极融入贸易销售、文化服务、生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集成完善、示范效应明显的茶文化主题街区。

3.3 探索低碳茶园,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加快有机茶基地建设,谋划打造连片的有机茶谷,全力打造中国有机茶乡。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筹建全国茶园碳汇合作研究中心,开展低碳茶园建设及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探索。通过研究茶园系统碳足迹计算评价方法、茶园固碳减排的潜力与措施,“生态低碳茶园”综合管理技术模式,开展茶园碳汇交易等,努力将茶园的生态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同时,探索茶园碳汇金融属性,尝试开展碳汇抵押绿色金融贷款,引入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猜你喜欢

松阳茶园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楼上楼下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松阳: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产业转型林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