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

2023-12-13匡冬青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21期
关键词:技术型互联网+人才

□匡冬青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来打造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路径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技术人才。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调整课程设置,引入了更多与“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这样可以提供学生接触最新技术和应用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高校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开设了项目实训、创新实践等课程,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付诸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等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需求,提前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要求。“互联网+”时代强调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一些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和创业竞赛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逐渐趋同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即逐渐趋同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的相似性:由于高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类似的需求和挑战,一些高校倾向于在课程设置上选择相似的方向和内容。这导致了不同高校之间的课程设置趋同化,缺乏特色和差异化。第二,实践环节的相似性:一些高校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也存在趋同化的倾向。他们可能倾向于开设类似的项目实训、实习实践等实践活动,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这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相似的经历和机会。第三,教师培养的相似性:高校教师培养中也存在趋同化的问题。一些高校可能在教师培养方面采用类似的培训方法和内容,缺乏个性化和多样性。这可能导致教师在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的相似性,影响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第四,学生素质的相似性:由于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趋同化的问题,学生的培养路径和经历也呈现出相似性。这可能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差异性,难以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显著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显著的问题。一些高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缺乏真实项目解决和实践经验。还有一些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课程中的实验或实习来进行。这种单一的实践形式无法提供多样化的实际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师的角色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指导,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导和激发。教师往往更多地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较少担任实践指导者和创新引领者的角色。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然而一些高校的合作程度不够充分。缺乏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需求,影响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显著的问题对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其次,缺乏多样化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实践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此外,教师角色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迅猛,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然而,人才培养的周期相对较长,高校难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内容来适应技术的更新和变化,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新技术的需求。一些高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能力的培养不足,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应用需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技术人才,但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学生在课程中缺乏创新性的训练和与创业相关的教育,限制了他们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潜力。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由于高校与企业合作不充分或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高校无法准确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从而无法有效调整培养方向和内容。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在于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趋势。“互联网+”时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首先,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满足企业和产业对数字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需求,推动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互联网+”时代强调创新和创业,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创业发展。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升后,他们可以参与到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其次,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培养出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最后,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他们可以在“互联网+”领域推动绿色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一)积极搭建高校应用技术智慧型教学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之一是积极搭建高校应用技术智慧型教学平台。通过智慧型教学平台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推动他们在应用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搭建高校应用技术智慧型教学平台需要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通过集中管理和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和学习资料。教学平台应具备在线学习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进行学习。教学平台应该设计实践项目,供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通过模拟真实项目情境,学生可以锻炼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平台应该提供在线交流和协作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协作文档等功能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另外,智慧型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兴趣推荐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渠道,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了保证教学平台的有效使用,高校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培训了解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平台,设计和管理在线课程,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和实践项目,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和协作。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这样的创新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具备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二)注重打造高校双师型师资团队

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之一是注重打造高校双师型师资团队。这样的师资团队由具备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和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可以提供学生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教学和指导。高校应该积极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知名创业者等。这些专家可以通过授课、讲座、指导实践项目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行业动态、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企业人员到校进行教学和指导工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使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让教师了解最新的行业趋势和技术应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高校可以建立实践项目导师制度,将行业专家和教师作为学生实践项目的导师。导师可以提供实践项目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提供行业内部视角和经验分享。高校可以鼓励师资团队开展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合作项目,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本质上来说,注重打造高校双师型师资团队,可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化。

(三)把握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定位,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思路

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之一是把握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定位,并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这样的策略可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以下是该策略的一些具体内容。

第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通过开设实践课程、项目实训、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应用环境和项目需求,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二,强化跨学科融合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融合教育,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三,鼓励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强调教师的教导和指导,而“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能力变得更加重要。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应用需求。这样的创新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做出贡献。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才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通过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师资水平等举措,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技术型互联网+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
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