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机理及策略
2023-12-13杨习英郭彩云牛延旗
杨习英 郭彩云 牛延旗
(1 河北工程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2 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38)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2022 年河北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 575 万人,较2012 年增加1 100 多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6%。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了城市发展加速而乡村发展滞后的不协调局面。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作为新时代两大重要战略规划,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二者关系密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整合优化了城乡建设的资源要素,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保障。新型城镇化基于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在改造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质量,进而带动区域农村和城镇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所带动的反城市化正在改变农村社区,并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农村经济对于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将有效推进地区城镇化建设。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资源要素不断流入农村地区,这将利于实现农村产业聚集。同时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增添新动力,乡村振兴能为新型城镇化吸引更多的红利,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作为有机整体,二者互动共赢。创新区域发展模式,逐步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将调整区域人口布局、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而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综上,本研究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实施策略。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机理
协同发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资源或系统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协调,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乡村振兴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根本,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落实和新时代城乡融合理念的持续贯彻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面临农业设备老旧、生产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诸多发展挑战,迫切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也会倒逼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新时代城乡融合为背景,通过分析人口、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媒介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且阐释二者的协同作用机理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驱动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节约了农业生产资源。乡村振兴推动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加快了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劳动力支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将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率稳步提高,加快城乡一体化融合步伐。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发展,城市的技术人才返乡,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受到城市文化熏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获取了更先进的知识,贯彻了“带进来、走出去”的新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流动幅度逐年扩大,剩余的乡村廉价劳动力也开始转向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工作,有效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驱动关系,乡村振兴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现代化水平,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而新型城镇化带动附近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因此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连接机制。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系统中,土地等作为媒介资源在二者互动中发挥着连接作用。土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资源,运用集约化思维保障各地农村地区的用地需求、激发土地资源活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关联性,即新型城镇化带动区域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改善农村地区产业布局,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乡村振兴建设有助于健全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吸引财政支持与建设投资,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物质和资金基础。基于要素流动角度,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联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产业逐步开发农村市场,城镇资源流向农村,推动实现产业兴旺。
1.3 耦合机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具有耦合作用。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此外,新型城镇化通过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衣食住行等,使得农民生活有了基础保障,间接拉动了城市消费,也为新型城镇化注入了资金。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多元融资机构,适度增加银行贷款,切实满足农村的需要,为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2 河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性不足。在区域城乡规划中,“人、地、钱”等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差。例如户籍制度改革虽取得显著成效,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在社会公共福利待遇方面仍不平等,持有暂住证的农民在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仍存在很大差距,因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速度减缓。同时,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土地经营制度仍不完善,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与财产权抵押和转让均未有相关正式文件及具体操作细节,致使农民土地、住房抵押转换功能未充分发挥,没有体现应有的市场价值,阻碍了农村部分土地资源流动。此外,地方政府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将社会资源向城市倾斜,导致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另外,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吸附力,使得人才、技术、资金等大量资源纷纷向城市流动,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提高,农民利益未得到保障,致使城市、乡村贫富差距愈来愈大。
2.2 城乡产业融合质量不高。传统城镇化与农业发展是相对割裂开来的,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增长点单一,农民增收途径有限,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城镇以二三产业为主,发展相对繁荣,工业及服务业体系相对成熟完备,经济增长点比较多,使得城镇迅速发展。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城乡产业关联度小,出现断层甚至割裂,无法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及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城乡产业差距阻碍了城乡市场的联系及城乡产业的融合,很难以城镇发展带动乡村发展、工业支援农业,进而导致城乡产业融合质量不高。
2.3 农民文化素养仍需提高。农村地区文化人才短缺,作为文化复兴的主力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老弱病残者居多,农村文化得不到发展;作为乡村文明的重要宣传者,乡贤面临着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种类单一、激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此外,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较为落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和发展,再加上一些不良文化、低俗风气不断入侵,乡村文化发展得不到保障,城乡之间文明融合互动存在问题。
2.4 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和产业发展导致生产污染源缺乏治理,致使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急需解决环境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某些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仍然存在,严重污染与破坏环境。另外,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加上技术相对落后,出现了雨灌等情况。故此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都急需解决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的问题。
3 河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3.1 以机制优化为依托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重点从完善户籍改革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促进“人地钱”等多种生产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建立健全要素流动机制。具体来讲,一是改革户籍制度,赋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同等权利,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社会公共福利待遇等。二是持续改革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健全和完善土地征收、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村房屋产权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三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地区公共设施建设,例如交通、水、电等,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围绕目前城乡居民较为关注的医疗保险、教育等问题,加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赋予农村居民同等权利。四是在农村地区,加强政策引导及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3.2 以科技创新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从科技政策支持农业、科技资金倾斜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业、科技人才保障农业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补齐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科技短板。首先,为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需积极拓展“农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此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打通城乡之间的产业链。其次,以绿色生态为引领,遵循市场及产业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布局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功能板块,提升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力。最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如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教育科普等,发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推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
3.3 以文化治理实现区域人文城镇化。乡村振兴也包括文化振兴,目前小农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弘扬乡村优良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城乡现代化转型升级。因此,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中,必须加大对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并将二者有效结合。随着农村中青年居民不断涌入城镇,此时需加大政策引导,鼓励青壮年回乡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此外,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思维理念及生产生活模式的调整,推动城乡文化的融合互动。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先进科学文化,以及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制定的市场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都可应用于乡村振兴中,另外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低俗风气等,保障乡村文化发展,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实现区域人文城镇化及现代化发展。
3.4 以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区域城乡协同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发展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绿色低碳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发展乡村振兴可利用城市目前已成功落实的环保科技及相关资源对已破坏的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农村地区可通过有机肥代替化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保护环境。针对产业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严格履行环保条例,对不合格、不达标的产业依法关停。做好城市及农村地区污水系统处理,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低能耗产业,持续开发和应用绿色能源,鼓励绿色出行,降低环境污染。保持山、水、田、林、路与花、果、农的合理布局,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