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的产业经济属性及其发展趋势

2023-12-12韩功华

供应链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供应链

韩功华

关键词:供应链;产业属性;产业形态;形成条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3)11-0005-12

一、引言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演化,供应链已经从纯粹的“供需链状网”和“网链结构”[1]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具有全新特点的新兴产业组织形态[2],而且这种产业与以前的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更复杂的系统性和依存性,其战略地位更加显著。

供应链有较传统产业不同的复合性和复杂性,理论界对供应链概念的阐释,更多是对美国等国家相关理论的解读,并没有结合当前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和现实情况对其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概括,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另外,目前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也鲜少涉及供应链的产业经济本质,相关内容几乎处于理论空白状态。供应链是不是一种产业类型,或者说,供应链能否成为一种产业形态,对其界定有什么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

目前,理论界谈论和研究最多的依然是供应链管理等管理学意义上的概念,没有将供应链与产业进行关联研究。因此,也不可能得出供应链产业的概念。当然,并不是将供应链与产业进行关联研究,就一定会得出供应链是一种产业形态的结论,而是客观上供应链确实已经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只是尚未将其上升至现代产业的理论层次而已。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诸如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跨国公司。建立在现代产业基础上的供应链服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融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必然会与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这种竞争已经超越了纯粹技术竞争,还会伴随更高层次的规则竞争。在这方面,我国的跨国公司往往表现出经验不足,以及应对上的被动和乏力。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供应链的产业性质和地位界定的滞后,由此导致我国供应链在更高层次上产业法律主体地位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供应链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供应链的产业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供应链产业性质的界定及其特征

(一)供应链的产业属性

目前,关于产业的定义和分类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定义有:①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等都可称为产业;②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构成产业;③产业是同类经济的总和;④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⑤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⑥产业是指那些盈利性的行业,等等。不仅如此,产业又往往和行业、部门等通用[3]。供应链到底属于产业还是行业,这需要加以区分。所谓行业 (industry)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这与以上第⑤所概括的定义类似。根据以上关于产业定义的第②③点,显然供应链是一种产业形态,正如物流也是一种产业一样。供应链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供应链金融、供应链信息、供应链物流、供应链设计等,总体上都属于供应链产业范畴。行业一词往往在职业或者行业组织称呼等场合用得较多,当将其具体化时则往往称为产业。例如,某人是从事物流行业的,但若说某人是从事物流产业的就不合适,但在具体涉及物流的产业经济性质时,则可以明确将其表述为产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物流行业协会,但若改为物流產业协会就明显不当。行业更具有口语化,而产业则显得更正式和规范。综上,将供应链概括为产业形态更为合适。

通常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时间顺序,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纯粹的供应链本身只是对一种产业组织状态的描述,这种作为需求链状网的供应链本身,显然不是传统三次产业划分意义上的一种产业,依托供应链衍生的现代供应链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等则属于第三产业范畴[4]。因此,在探讨供应链产业时,通常是从外延意义上而非内涵意义上的称呼。供应链依托的产业类型不同,其表现出来的经济特征和地位也不相同。如果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探讨供应链,显然限制了供应链的经济外延。按照当前最新的供应链理论,供应链已经超出了原先企业供应链的层面,而上升到产业、城市和国家作为载体的现代供应链层面。换言之,目前的供应链理论已经超越了原先的一种静态描述,供应链已经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类型,但不是一种单一的产业,而是复合型产业,是一种类似金融产业、信息产业的“广延性产业”或者如有的学者所言是“第四产业”。

供应链也是类似信息产业的“第四产业”,但供应链的产业经济属性更为特殊,它是依赖于三次产业,但又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类型,它的各个环节不仅有所谓的行业,也有典型的产业,如芯片的加工制造,虽然属于供应链的一个环节,但是显然属于二产的加工制造业。这个论断是基于当前对供应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本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个基本结论。这个结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供应链并推动其实现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界定供应链的产业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供应链的认识。目前,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对供应链的认识,大多只是停留在供应链的表现形式层面,并没有深入触及其产业经济本质。我国有些学者已经将供应链的研究领域,从传统的企业供应链延伸至产业供应链、城市供应链、国家供应链[5],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层面,对供应链的认识不断深化,颠覆了人们对供应链的传统认知。超越既有的传统认识范围,供应链本来的产业经济本质将更加凸显。其次,有利于推动供应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我国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很多都是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逐渐开展的。理论界通常用供应链管理一词来解决供应链的组织构建问题,而很少用供应链治理一词,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供应链的产业经济地位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供应链进行管理,但事实上,当此处的管理主体发生变化时,管理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就会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概念,而是内在的转化为经济法意义上的国家干预和治理的含义了[6]。因此,对供应链产业经济性质的清晰界定,不仅有利于对传统的供应链进行管理,而且可以突破其固有的概念边界,更好解释不同层次主体在供应链产业经济行为中的地位和角色。最后,有利于现代供应链的治理。深化对供应链产业经济本质的认识,更有利于对供应链进行科学治理。当前,我国已将供应链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其深入开展科学治理也势在必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也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对供应链进行管理,但重要领域已上升到层次更高的法律层面。针对供应链不同环节和领域,以上国家出台了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这种法治化治理模式值得借鉴。

(二)供应链产业的特征

供应链产业是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兴产业形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供应链产业特征与传统产业有着显著的区别。

供应链产业具有系统性。任何产业都具有系统性,但是供应链的系统性更加典型和特别。根据产业的经典定义,与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相关的供应链研发、供应链设计、供应链诊断、供应链流程再造、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教育培训、供应链保理等具体业态,共同构成现代供应链产业。供应链产业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结构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等方面。

供应链产业具有结构性。所谓结构性,就是指该产业的各个环节或者要素体现出来的结构化特征,是各类环节和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分布和有机联系的一种状态。例如,在涉及產业供应链的基础研发、设计、计划、协调、采购、生产、仓储、物流、回收等各个环节时,其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和空间性特征。阶段性既可以指具体产业行为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是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至于空间性,主要是指产业需要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进行组织和布局,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区域,可以是国内,也可以国外。随着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构建和完善,我国产业链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不断延伸布局,供应链也随之拓展和伴生。

供应链产业具有整体性。供应链产业系统性特征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整体性。供应链产业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和业态构成的,而是由各类新兴业态有机组合形成的一个整体。一个孤立的业态不可能构成供应链产业,在完整性方面,供应链产业比其它产业表现得更加显著,这主要是由于供应链自身是由很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供应链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因此其也表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供应链产业具有协同性。协同性是由供应链产业内部各种业态之间紧密关联关系所形成的。不论是基础研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仓储、物流、回收等环节之间,还是由此形成的各类具体业态之间,都具有上下游的源与流或供与需的关系,彼此之间通常都是建立在民商事法律权利义务关系之上,各个环节和业态之间都具有一定的比例协同关系。

供应链产业具有共生性。供应链是一种维系产业链、实现价值链的“生态系统”,供应链产业与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之间既是一种伴生关系,更是一种共生关系,具有典型的共生性。

这种共生性不仅是指供应链本身的共生性,还指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共生性,换言之,就是供应链与产业链之间具有相互依赖和相互伴生的关系,由此特性导致国内与国际布局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也正是因此特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才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样,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嵌套”,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难以避免,华为事件就是供应链产业共生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当然这种共生性也不仅仅是指国际供应链的共生,也指国内供应链的共生。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之下,各种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涌现,跨境跨区域合作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当产业链的“触角”延伸至不同的国家和经济体,就必然会受到所在国家和经济体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文化、交易习惯、贸易传统等因素影响。由此产生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就是不同国家和经济体内的供应链之间存在难以兼容的问题。承认供应链产业的共生性,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进入到某个或某几个国家之前,需要了解两国以及多国之间,是否签署了关于供应链产业合作的双边和多边协议,否则贸然进入相关国际市场,就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鉴于供应链产业的共生性,相关主体在深入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之前,不仅要了解他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政策、文化等环境,还要着眼于长期稳健合作的目标,积极谋求与相关国家签署供应链产业合作的双边或多边协议,以切实规避全球供应链产业合作引发的市场、法律和金融等风险[7]。目前,学界关于供应链风险类型、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更多是从供应链网链结构本身开展相关研究的,并没有站在城市供应链和国家供应链,甚至没有站在产业供应链安全的角度去思考,而是更多以传统的企业供应链思维研究问题,难免有所局限。要真正改变这种局面,首先需要在供应链产业经济的本质认识上有所突破。

供应链产业总体上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它依赖于具体的产业,但又独立和服务于产业,与具体产业形成相互依存和联动的一种共生状态。供应链产业支撑具体产业的发展,具体产业又促进供应链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升级。

供应链产业具有复合性。供应链具有产业经济属性,是一个可以聚合相关业态进而形成具体产业的新兴复合型产业,甚至可以称之为“第四产业”。供应链本身不是产业,但依托供应链形成的各类具有类似性质的产业形态的集合是产业,例如,供应链服务业,因此,供应链产业是一种外延意义上的产业概念。这正如“信息”一样,信息本身也不是产业,但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业态的集合就是产业。供应链产业是基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而形成的服务业态的集成,具有显著的复合性。因此,也可以说供应链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供应链产业除了因各个环节和要素叠加而显现出自身复合性之外,还因其全方位的服务于农业、工业和商贸服务业而体现出典型的对象复合性。供应链产业的复合性也表明其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同样也正因为复合性,所以供应链的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供应链的某些环节过于脆弱,显然就会影响企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乃至国家供应链的整体安全,因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就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供应链产业的典型形态

供应链的新发展趋势蕴含着供应链的产业雏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供需关系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供应链的典型产业形态在逐步形成并越来越具象化。

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的降本增效和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把一些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由此产生了一种典型的供应链产业形态,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涵盖供应链研发、供应链设计、供应链诊断以及供应链流程再造等具体业务。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产业的核心,是管理要素在供应链产业内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对供应链服务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供应链管理。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对供应链管理已经给出了新的定义。本质上,供应链管理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供给和需求管理的集成,也就是所谓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显然是一种管理学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典型形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供应链研发。供应链研发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按照委托方要求,对服务的企业或产业前端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基础研发,其研发成果具有知识产权性质,其所有权归属可以在供应链研发委托合同中予以约定,可以由双方对研发成果共有,也可以约定研发完成之后全部转让给委托方。其二是按照委托合同要求,就产业供应链或服务供应链本身进行研发,以构建科学合理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供应链,研发成果具有一般性和广泛适用性。

二是供应链诊断。基于供应链研发的成果,在掌握一般供应链建构和应用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企业或者政府的委托要求,对企业供应链和产业供应链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和“诊断”,为量身定制科学合理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供应链奠定基础并对企业或产业供应链进行“把脉”分析,找出供應链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威胁,并按照规范的形式形成诊断成果。

三是供应链再造。在供应链研发成果和诊断基础之上,对各类企业或产业供应链既有的流程进行再次构造,高效合理的部分继续留存,对于低效不合理,甚至存在风险隐患的部分进行改造,实现对问题供应链的流程再造。

四是供应链设计。供应链设计是一种更加专业的综合经济技术行为,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针对具体企业或者产业进行供应链创设和构建。供应链设计同样是建立在供应链研发基础之上的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智力输出行为,其水平高低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市场主体与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水平。

2.供应链金融

金融是经济的润滑剂。顺应产业链供应链的快速发展趋势,供应链金融服务应运而生。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供应链企业,或者供应链企业与外部第三方(如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平台技术企业等)通过密切合作,实现供应链中运营和金融的集成服务,以解决供应链中资金约束问题,资金管理效率问题,或者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8]。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虽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过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供应链金融服务涵盖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各类市场主体。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要素在供应链产业内的集中体现。

供应链金融从不同主体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管理,将市场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并降至最低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从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企业,立足于某个产业,着眼于某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根据供应链上下游的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以动产质押为主要方式,开展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等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9]。

3.供应链物流

供应链和物流原本是相互独立的服务业形态,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基于供应链服务会产生相应的物流服务需求,此物流服务形态就是供应链物流。物流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使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实体流动的过程。当前,随着区域和全球分工的精细化,供应链和物流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只要有供应链服务,通常就会产生相应的供应链物流服务需求。物流服务成为完成供应链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物流服务质量高低与否,往往决定着供应链服务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供应链物流服务是供应链产业的重要一环,是区域和国际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具有重大意义。

4.供应链信息

供应链信息服务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产生的一种服务业新形态。供应链信息服务涉及领域广泛,既包括提供软件的服务,也包括提供硬件的服务,还包括集成服务。例如,典型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和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等云服务模式。由于产业形态的多样化,供应链信息服务也体现出多样化特征,为农业、加工制造业以及商贸服务业供应链提供信息服务,则分别形成专业的农业供应链信息服务、加工制造业供应链信息服务以及商贸服务业供应链信息服务等业态。供应链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提供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具体包括采购、生产、分销和库存等信息。采购信息涵盖原材料采购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信息、供应市场信息、供应商信息和采购成本信息等。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提供生产信息服务的内容包含生产计划、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等要素。分销信息涵盖需求和销售信息、配送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等。在零库存理念的指引下,提供库存信息服务的内容涵盖原材料库存、半成品和产成品的信息以及仓库使用率信息等。总之,针对各个环节的服务外包,外包服务商都需要提供与之相关的供应链信息,这已经形成一个专业的供应链信息服务产业形态。

5.供应链教培

不同产业的供应链服务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其服务的产业性质所决定的。例如,对于专业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通讯技术产业,供应链服务便显现出其复杂的一面。正是由于供应链会因不同产业而表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所以供应链服务的专业性极强,需要针对不同产业的供应链服务进行专门的培训,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供应链服务产业形态,即供应链教育培训产业。对于教育培训成果的认可,往往是通过颁发资格证书的形式进行的,例如,中物联采购委就开展了供应链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的形式来验证学习的效果,对于合格人员则颁发供应链管理专家证书。

除了认证形式的培训之外,针对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已经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供应链教培产业。教育培训主体包括部分高校、行业组织和专业的培训机构等。随着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雨后春笋的涌现,供应链教育培训的产业空间将会不断释放,供应链培训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关于供应链的法律和政策、国际供应链竞争、国际供应链合作、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供应链的先进经验、全球供应链安全等内容都将逐渐纳入到教育和培训的范畴。今后对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培训人才也会有巨大的需求,另外,也需要适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以更好规范供应链教育培训市场,提升供应链教育培训产业的总体质量,不断增强我国供应链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6.供应链保理

保理(factoring)全称保付代理,又称托收保付,是一个金融术语。保理服务是典型的供应链服务类型,它是商贸交易中以托收、赊账方式结算货款时,卖方为了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增强流动性而采用的一种将应收账款的服务外包给保理商的一种授权委托行为。2014年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保理业务是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坏账担保及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债权人将其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向其提供下列服务中至少一项的,即为保理业务:①应收账款催收:商业银行根据应收账款账期,主动或应债权人要求,采取电话、函件、上门等方式或运用法律手段等对债务人进行催收。

②应收账款管理:商业银行根据债权人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向其提供关于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逾期账款情况、对账单等财务和统计报表,协助其进行应收账款管理。

③坏账担保:商业银行与债权人签订保理协议后,为债务人核定信用额度,并在核准额度内,对债权人无商业纠纷的应收账款,提供约定的付款担保。④保理融资:以应收账款合法、有效转让为前提的银行融资服务。以应收账款为质押的贷款,不属于保理业务范围[10]。可见保理服务已经上升至法律的高度且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供应链服务业态。

以上是最近十年左右时间内涌现出的几种典型供应链服务业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供应链产业业态还将不断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三、供应链产业形成的时代条件

供应链产业的形成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产业形态演变和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及现实需求。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世界市场理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这个国家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

[11]。《共产党宣言》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资本,领先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1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市场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从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两个维度界定了世界市场,但这与当今世界市场还是有一定区别。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拓展为供应链的产业化提供市场空间条件。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开始扩张,世界市场范围进一步拓展。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重要时期,17世纪后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丧失大国地位,英国取而代之。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工厂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操作,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人类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扩张,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人类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3]。

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和过程,客观上也是国际贸易和各类产业不断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以及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化的一个过程,同样也是供应链产业形态逐渐建构的一个过程。正是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就会把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以此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供应链产业形态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后的一个必然结果,世界市场是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重要推动力。

(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若干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目前,理论界通常认为人类至今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电力的发现和使用引起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先后出现了电脑、能源、新材料、空间、生物等新兴技术,引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规模、深度与影响上都远远地超过前两次。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機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14]。

供应链产业的形成与人类经历的四次科技革命息息相关。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各类市场交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加工制造业企业能够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拓展市场,把产业链、供应链的“触角”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由此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显著,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关系更加密切。正是因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现代企业的规模体量,以及运作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传统企业。在此背景下,部分跨国巨型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大幅降低运行成本,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物流等市场主体,依托这些不断产生的服务需求,逐渐衍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供应链产业。

(三)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

随着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产品的原材料产地、产品加工地、产成品销地,以及终端使用者的消费地,在空间上呈现出区域和全球广泛分布的格局,这就必然要求对产业进行精细化分工,以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客观上是产业在地域空间上分工的结果[15]。

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是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也是产业不断更新迭代的产物,同样也是现代科技赋能的趋势。以芯片制造为例,它涉及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封装技术、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等诸多专业。芯片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市场,上游为半导体材料及半导体设备;中游为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下游应用领域有汽车、计算机、制造业、安防、通信、消费电子、工业、军工等方面。在半导体材料细分市场,中国台湾处于领先位置,为全球提供了23%的半导体材料,其次是日本,占比为19%。而芯片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还仅仅掌握在全球少数几个企业手中。光刻机被荷兰的阿斯麦尔(ASML)公司所垄断,光刻胶市场基本上被日本企业垄断,全球5大光刻胶生产厂商全部为日企,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0%[16]。

分工越细,专业领域活动频率越高、效益越显著。一方面可以提升相关主体的操作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减少了工种转换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人的注意力也可以更好集中于某一事项,更易于在工作方法和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创造更多财富。精细化分工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分工服务需求,在分工的每个环节就会产生相应的供应链产业形态,例如,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外包、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保理服务等,由此也催生了大量提供以上服务的市场主体。总之,产业分工的精细化,导致产业链与供应链之间协同联动更加紧密,供应链必然要实现产业化,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四)资本的参与和助推

在没有分工情况下,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都由生产者本身筹集,故无需资本。在生产分工后,自然人或企业生产的产物仅能满足自身很小的一部分需求,其余需求需要通过购买实现。购买手段为用生产者自身生产的产物进行交换,但获得购买力需要有两个条件:产物已经生产完成、产物已经售出。故在上述两个条件达成前,必须要有资本来维持生产者的生活,资本由此产生[17]。

产业原始积累需要资本的注入,产业链的扩张和竞争同样需要资本的力量,这就必然推动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进而逐步实现产业的高端化,而要实现该目标,就需要产业配套精益化供应链,这样才可能持续创造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当前,资本助力产生了大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供应链产业就是一種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正是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其无差别渗透到产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资本具有极为敏锐的市场嗅觉,它不仅参与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具有巨大上升空间的产业,还会对尚未萌芽刚露端倪的新兴产业进行提前布局和投资。因此,对具有复合性特征的现代供应链产业,已经有众多资本竞相投资且已经形成了以怡亚通、深国际、厦门国贸等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供应链企业集群。

(五)现代产业经济理论的进步

传统的供应链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主要是针对其产品供应链而言的,包括计划、采购、生产、物流、配送和回收等环节。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经济理论的不断进步,供应链理论也逐渐突破传统理论的边界。在形态上,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拓展至产业供应链,从单纯的加工制造业供应链拓展到服务供应链。在空间上,从企业内部供应链拓展至城市供应链、区域供应链乃至全球供应链领域。在此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供应链已经从原先单纯的网络组织,演化为具有现代产业特征的产业形态。该产业形态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产业业态组成并且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概括的说,这些产业业态都与供应链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但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广义的供应链产业,涵盖包括产业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等在内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供应链教培等典型业态[18]。

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供应链是一种类似于物流产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从外延意义上对供应链作出的界定,随着产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迅速布局,由此导致众多新型供应链服务业态的兴起,其中供应链管理最为普遍和重要,以此为基础衍生出诸如供应链研发、供应链设计、供应链诊断、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教育培训等诸多产业业态,并且随着产业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还会涌现出更多的供应链产业新形态。

四、供应链产业的新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趋势

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供应链呈现出显著的全球化布局特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资源在全球不同时空下的非均衡分布,同商品市场需求日益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供应链全球化趋势的内在原因。供应链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供应链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运输方式的日益多元化,世界市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基于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经济发展动因,企业的投资行为必然受到劳动、土地、资本、信息和数据等要素资源价格的影响,导致企业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往往在超出某个区域或国家的范围进行配置,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2)供应链分工的全球化。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产业经济分工,尤其是加工制造业的分工,已经超出传统的区域范围而更加全球化。供应链的各个供需环节,包括供应商、采购商、加工制造商、贸易商、物流服务商、终端配送服务商以及广大消费者群体,都已经突破原先狭小的范围,而愈加体现出国际化的特征。供应链分工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的经济发展趋势,这是经济要素资源全球配置的必然结果。

(3)供应链数字信息网络的全球化。网络技术是一个划时代的科技发明。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直接导致信息的全球化共享,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经济的交往活动。资源配置和分工的全球化依赖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而现代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资源配置和供应链分工的全球化。供应链信息网络的全球化是由网络技术的特性决定的,技术越发展,其强大力量越是需要积极与之适应。

(二)竞合化趋势

随着愈加明显的供应链全球化发展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以供应链的形式体现,而供应链也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能否抢占供应链核心领域的制高点,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供应链的既竞争又合作的显著特征。供应链的本质属性要求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供应链环节越多,合作的空间就越大,竞争的领域也就越多。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现代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供应链外包比例就已达到78%。美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供应链体系时,其物流业务几乎是100%外包,供应链业务外包的比例也超过80%,国际供应链之间的竞合趋势日益明显[19]。

传统供应链更多侧重于企业内部的运作,当将其上升至产业、城市和国家乃至全球供应链层面时,在基础研发、供应商合作、生产加工、国内外贸易、现代物流、市场信息、供应链金融、供应链技术应用等领域内就会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竞合趋势。

(三)透明化趋势

供应链透明化要求企业及时有效掌握供应链上游相关信息,并在内部和外部通报该信息。这一过程变得日渐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出了透明化的要求。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研究人员发现,消费者可能愿意多支付2%到10%的费用购买能够提供更大供应链透明度的公司的产品[20]。在该项研究中,消费者看重的是产品供应链中员工待遇,以及销售方改善工作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方面的信息。在各行各业里,越来越多眼光独到的消费者想获得有关产品成分和原料、产品产地和生产条件的信息。因此,供应链透明化将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供应链的完整性和传导性将进一步助推其透明化的发展进程。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要求企业公开供应链的重要环节,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符合商业伦理和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企业行为将会被公平竞争排斥,没有法治精神、不按法治规则运营的企业也将逐渐被市场淘汰。供应链的透明化趋势迫使要规范化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潜规则。

(四)绝对竞争趋势

现代国际经济竞争不仅是经济总量方面的比较和抗衡,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竞争,核心是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而供应链关键领域又成为竞争的重心,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总体安全。

鉴于供应链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国际经济综合竞争力、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以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总体安全。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努力把供应链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都试图在供应链的关键领域争取一席之地。因为,关键技术和产品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这种趋势会随着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博弈而变得更加明显。目前,供应链关键领域呈现出绝对竞争的态势,发达国家和经济体极力掌控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和定价权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对供应链以及供应链关键领域的控制,进而从根本上掌控供国际应链竞争的话语权。美国、德国、欧盟等国家和经济体,已经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供应链的关键领域进行保护,其目的是确保其自身在国际供应链的竞争中始终拥有国际分工的绝对优势[21]。

五、结论

按照现代产业经濟理论,供应链已不仅仅是一种“供需链状网”和“网链结构”,而是一种组织形态,更进一步说,供应链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供应链是类似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的“第四产业”,供应链的产业属性较为特殊,它是依赖于三次产业,但又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形态。

同传统产业相比,供应链具有典型的系统性、共生性和复合性等特征。当前,现代供应链已经形成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物流、供应链信息、供应链教培以及供应链保理等产业形态,这些产业形态是在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等特定时代条件下形成的。

当前,供应链产业呈现出显著的全球化、竞合化、透明化和绝对竞争趋势。研究供应链的产业属性及其发展趋势,对进一步深化供应链产业经济本质的认识,推动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以及实现供应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物流术语(修订版·GB/T18354—2021)[S].[2021-8-20].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S]. [2017-10-5].

[3]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5]丁俊发.供应链国家战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6]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丁俊发.供应链国家战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8]丁俊发.供应链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9]丁俊发.供应链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10]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S]. [2014-4-10].

[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4]王鸿生.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馬中东.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智研咨询.2021年中国台湾半导体行业生产情况分析:中国台湾是半导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J/OL].[2022-08-29].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123550.html.

[17]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8]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9]喜崇彬.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发展跨境供应链的意义[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109-111.

[20]BATEMAN A,BONANNI L.供应链透明化的真正含义[J/OL].[2019-10-21].https://yuedu.163. com/book_reader/565a98dfbb8c45f9a3ef29a020cbcae1_4/b25e65516be24a68a4ff53156d65fd9b_4.

[21]王磊.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Propert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Supply Chain

HAN Gong-hua

(Planning Institute of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rocurement,Beijing 100073)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national standards in China, the supply chain is defined as a “supply and demand chain network” and a “network chain structure”. The rapid pa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upled with advancements in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ly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across various industries, has led to the involvement of diverse forms of capital. Consequently, new types of businesses within the supply chain have emerged, exhibiting distinct organizational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esent scenario,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e United States, have elevated global supply chain security to a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which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our country.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se developments, it is imperative to conduct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This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industrial attributes and values of the supply chain,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industry in this era, and the emerging trends within the supply chain industry. Such an approach allows for a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attributes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development patterns. Moreover, this understanding serves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levels of the supply chain. By comprehensively adapting to global supply chai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is research can offer invaluable support for the continued growth and stab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industry.

Keyword: supply chain; industrial attribute; industrial form; formation condition; development trend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