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鲊
2023-12-12张建斌
张建斌
在前往怒江作“怒江渔文化挖掘与利用”调研项目的旅途中,见到一个地名指示牌“巴拉鲊”,出于职业的敏感,同行的浙江海洋大学王颖教授(中国水产学会渔业历史与文化分会主任委员)就问道:“这个地名为什么叫‘巴拉鲊’,‘鲊’带‘鱼’字旁,是不是跟鱼有什么关系?”他的这个问话让我记忆深刻,同时也让我联想到我们云南省有各种各样的鲊,可谓万物皆可鲊,在我心里就萌发了想写一些有关“鲊”的文字。
有问题问“度娘”(百度的网络爱称)。百度百科解释,《说文·鱼部》:“鲊,藏鱼也。”鲊是一种腌制鱼,以鱼加盐等调料腌渍之,使久藏不坏,古代称为鲊,是古代人为防止鲜鱼变质,加以处理的一种方法。糟鱼、腌肉也可称为鲊。肥鲊(大而厚实的咸鱼)、鲊脯(盐腌的鱼干)、鲊酱(鲊醢、鱼酱)、鲊羹(用腌鱼做的汤)。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鲊的制作方法有了较大地扩展和延伸,用米粉、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佐料腌制切碎的、可以贮存的菜,诸如茄子鲊、豇豆鲊、海菜鲊、虾鲊等,可谓万物皆可鲊。
其实,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宋元。关于鲊的故事和传说也有许多,《渊鉴类函》卷三八九引《汉书》:“昭帝时,钓得蛟(指鲨一类的大鱼),长三丈,帝曰:此鱼鳝之类。命大官(御厨)为鲊,骨肉青紫,食之甚美。”《晋书·列女传》:“[陶]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以一坩鲊遗母。”其母以为其为官贪腐,假公济私,不收其坩鲊,并书信告诫应为官清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安禄山恩宠莫比,其赐膳品,月有野猪鲊。”讲的就是安禄山深得皇帝厚爱,常被赏赐野猪鲊。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谢张泰伯惠黄雀鲊》让我们认识了黄雀鲊,大奸臣蔡京倒台后其家中搜出有几十罐黄雀鲊,由此可见黄雀鲊是多么的美味。《水浒传》里也提到了肥鲊。
深受大众喜爱的、美味的鲊又是怎样制作的呢?制鲊时去除食材的水分尤为重要,必要时还得对食材进行挤压以排除多余水分,加盐除了给食材以必要的盐味外还有去除水分的作用。比如,云南的回族人制作牛干巴(鲊脯的一种)就只用盐(矿盐尤佳),经充分揉搓再用重物挤压以排出牛肉的水分,晾晒风干即成美味的牛干巴。与金华火腿齐名的云南宣威火腿,腌制方法也类似。儿时见母亲腌制酸菜,先将青菜(苦菜)洗净晾干,再切碎拌入盐、辣椒、茴香籽,装入专用的陶罐中储存,经一段时间发酵,开胃下饭的酸菜就做成了,用其以酸菜炒肉、煮小锅米线,对云南人来说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江川鲊馍
昆明茄子鲊
鹤庆猪肝鲊
豇豆鲊
说到云南的鲊,那是太多太多,昆明有茄子鲊、海菜鲊、虾鲊;石林的骨头参;玉溪有江川的鲊馍、元江彝族的酸肉、通海的酸菜;大理鹤庆的猪肝鲊、吹肝,弥渡的卷蹄;西双版纳傣族的酸鱼。云南省辖16个州(市)129个县,有25个少数民族,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鲊”,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
石林骨头参
鲊的历史源远流长,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对其情有独钟,人见人爱。鲊作为一种佐餐的深加工食品,人们注意到的是它的食用性,但可能没有人过多去关注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康熙字典》对鲊有解释,通俗的解释就是一种腌制食品。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夙沙氏煮海制盐的故事。盐的诞生,各种腌制食物也随之出现。至迟到西周,就出现了腌菜和腌肉。根据《周礼》来看,西周的人们不仅会腌制韭菜、茆、葵、菁、笋等,称之为菹;还会腌制鹿肉、鱼肉、兔肉、雁肉、猪肉等,称之为鲊。三国时,凡是腌制食品都可以称为鲊。曹丕在《列异传》中记载,汉中有位鬼奕侯,很喜欢吃鲊菜,这里的鲊菜,就包括鱼肉蔬菜等。美国汉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说:“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唐朝食物很简朴,但到宋朝晚期,鲊这种极具特色的精致方法,推动了食物的考究。”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鲊”入选第五十六位。元明清的文献中依然能见到鲊。元代《全元曲》中有“钓鲤新为鲊”;明代《涉异志》中说过“肉芝胜比莲花鲊”;清代黄遵宪的诗中也提到过“千里封鲊羹”。 百度百科记载,日本也有鲊,他们称之为“鮨”,先秦古籍《尔雅》中有此字。在《尔雅·释器第六》中介绍道:“冰,脂也。肉谓之羹,鱼谓之鮨。”北宋辞典《集韵》对“鮨”字的解释是“鲊也”。显然,鲊由中国传出去。南京医学院一教授访日时吃过日本的鲊,认为不愧为名肴。
鲊,作为一种大众食品,得之容易,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它在满足民众味蕾的同时,也将继续书写它的光辉历史。
弥渡卷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