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错季节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初探
2023-12-12唐明先羊玉蓉降初拉尔布赵航轲
马 薇,唐明先,陈 杭,羊玉蓉,降初拉尔布,赵航轲
(四川省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0)
皱环球盖菇 (Strophariarugosoannulata),别称大球盖菇、酒红球盖菇等,隶属于真菌门(Eumcyophyta)、担子菌纲(Basidiomcetes)、伞菌目(Agarieales)、球盖菇科(storphariaeeae)、球盖菇属(Storphari)[1-4],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栽培的经济优势菇种,大球盖菇中富含蛋白质、多糖和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种矿物元素及维生素[5]。大球盖菇多糖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6-8]。大球盖菇干菇香味极浓,蛋白质、多糖和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种矿物元素及维生素含量极高,能医治或改善人体多种疾病,因此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大球盖菇氨基酸高达1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超过FAO/WHO 提出的必需氨基酸(E%)总量达到 40%左右标准[5]。菌盖及菌柄中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孢子弹射前总量最高[9-10]。在子实体内还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维生素[11-12]等一系列物质。大球盖菇中K和P元素[13]含量较高,而 Zn、Mn、Fe 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谷物、蔬菜等传统农作物[14]。大球盖菇还有强富硒作用,在含有硒的液体培养基中,平均1g干菌丝体中含有机硒量达4727μg[6],多糖具有强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清除自由基[6-8]。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种试种植以来,大球盖菇因其简单的种植方法、易得的原材料、生长周期短而效益高等优势已引起了广大菇农的兴趣[15]。目前已出现部分加工产品。栽培大球盖菇操作容易、管理简单、周期短,投入小,产量高,还能恢复提高地力,实现农作物轮换,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大球盖菇菌丝具有极强的抗杂菌能力,栽培大球盖菇可直接采用生料或发酵料两种栽培基料处理方式,栽培成功率高,栽培原料来源广,所以可根据当地农作物种类,结合大球盖菇生长所需营养成分,直接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进行生料栽培。发展种植大球盖菇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减少农业废弃物给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兼顾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易于就地取材的原料特点,保证原料新鲜、干燥,也利于存储和降低运输成本。在生长过程中可降解栽培料中的纤维素等大分子营养物质,出菇结束后栽培基料形成菌渣可作为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16]。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该区域由于地势强烈抬升,地域差异显著,地理环境错综复发,因此植被和气候类型多样[17]。地形地貌及气候环境各不相同,土地多以小而散的特点分布,且难以开展大型农用机械化种植,且局部小气候居多,时常发生极端气候,造成传统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较低,难以提高土地附加值,不能充分发挥农牧民开展农业生产积极性。该区域独特的气候条件与成都平原对比鲜明,可实现大球盖菇等食药用菌错季节或反季节栽培,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试验开展错季节大球盖菇栽培根据川西高原独特地理环境优势,结合本地农作物特征选择最佳栽培基料配方,根据试验地气候环境特征建立菇棚等配套设施,通过生料栽培法进行养料处理,播种及出菇管理阶段采用智慧农业方式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各生长阶段土壤环境及空气环境温湿度,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精细化科学管理,初步探究错季节大球盖菇栽培技术体系,为川西高原错季节大球盖菇栽培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试验所需大球盖菇菌种由成都市科创菌业有限公司提供。
1.1.2 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琼脂18g,VB110mg,蒸馏水1000mL。
1.1.3 栽培基料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甘孜州农作物特征主要以玉米秸秆、玉米芯以及木屑为主要栽培料,试验所需栽培基料由泸定向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具体栽培基料配方见表1。
表1 试验栽培基料配方
1.2 方法
1.2.1 栽培地点选择,拱棚搭建及土壤处理 选择近水源,排水方便、土质肥沃、避风、向阳,而又有部分遮荫的场所。甘孜州因地形地貌的变化,形成不同小气候环境,为防止突发大风、雨雪等恶劣环境,应保证菇棚结实稳定,建立单体或联动镀锌钢架棚,也可采用羊肚菌棚或竹木搭建的简易棚,棚高2.5m,宽度6~8m,棚顶及四周覆盖黑塑料膜,棚顶间隔1.5m开直径40~50cm通气孔。种植前清除杂草,45~55kg/667m2在地表撒生石灰,播种前3~5d,将地面灌水,后用旋耕机深耕,播种前挖好排水沟,平地开沟,宽70~120cm,沟深20cm,走道30~40cm。
1.2.2 栽培基料处理 栽培基料处理一般采用生料栽培法或发酵料栽培法,生料栽培法:按材料种类充分混合均匀后分层建堆,同步喷水,经2~3d预湿所有原料,待原料充分吸水变软即可作栽培料,含水量达到65%~75%即可铺床栽培。也可采用发酵料栽培发,发酵栽培:原料要新鲜、无霉变,将所有主料按配方均匀混合,建梯形状进行堆发酵,堆顶部宽1.0m,堆底部宽2.5m,堆高约1.4m,长度一般不限。建堆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在两侧开适量排气孔,防止栽培基料形成厌氧发酵。建堆结束后料温达到50℃左右时,保持24h,完成第1次翻堆,重新翻拌完成建堆发酵料温再上升至55℃左右时,继续保持24h,进行再次翻拌,内外进行调换,再次建堆。一般需翻堆3~4次,发酵需7d左右,当培养料由棕红色变为深棕红色,养料中有白色放线菌形成,则发酵完成。试验采用生料栽培法进行栽培基料处理。
1.2.3 播种 选择3月中下旬阴天或没有阳光直射的天气播种,菌种用量为10kg/m2,有效面积400~420m2/667m2,采用层播法,栽培基料下层料厚度7cm左右,中层厚度10cm,上层厚度4cm左右,采用用品字形播种,播在2层栽培基料之间,穴距5~8cm,2层菌种各占50%。也可将栽培菌种播在栽培基料的2/3处,部分菌种在基料表层上撒播,覆土3cm左右。
1.2.4 出菇管理 播种后,采用土壤温湿度记录仪(L99-TWS-1)和环境温湿度记录仪(L92-1)实时监测大球盖菇生长各阶段温湿度数据,根据其各生长阶段温湿度需求及记录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土壤及空气环境温湿度精确管理。播种后,7~10d检查播种成活率,料床内温度保持18~26℃,保持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min,土壤湿度采用微喷调解。菌丝30~35d可生长至覆土层,即转入出菇管理阶段。当菌丝生长到土壤表层时,进入催蕾管理阶段,棚内进行微光散射,喷大水1h左右,达到水分下渗到栽培基料表面,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左右,持续每天通风1~2h,促进大球盖菇菌丝扭结形成原基,栽培料床温度保持在20℃左右,7d可产生菇蕾。菇蕾形成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栽培料床温度保持15~20℃,出菇期间棚内微光散射,棚内保持良好通风。一般在采菇后喷水,每天喷水1~2次,每次3~5min,出菇期间空气湿度保持在80%左右。
1.2.5 病虫害防治 大球盖菇抗逆性极强,容易栽培,发生严重威胁其生长的病虫害较为罕见,出菇前,因温湿度影响也可能会见到少许杂菌,如盘菌、鬼伞菌等竞争性强的杂菌,其中鬼伞菌最为常见。为预防病虫害发生,必须保障栽培原料新鲜干燥没有霉变,栽培前在强光下充分曝晒3d左右。栽培养料翻堆时要严格监控,避免养料产生酸臭,栽培过程中加强养料内外环境通风换气,利于菌丝生长,在出菇管理中菌床上若发现鬼伞菌及盘菌等竞争性杂菌,应立即拔除。发菌期间菇棚内定期喷洒杀虫剂,排水沟及步道撒生石灰,用防虫网隔断通风口四周虫害来源,出菇前料床上及周围喷洒低毒类杀螨药剂。出菇管理阶段切勿长时间重水喷灌,避免菌丝体缺氧及栽培基料腐烂。
1.2.6 出菇采收 出菇后,达到采摘标准应及时采摘,避免降低品质,从菇体下部轻微旋转,松动后采摘,避免损伤周围的菇蕾。采菇后菌床上裸露处要及时土壤填补。采收鲜菇去除菇柄底部残留的泥土残渣,放入竹筐或塑料筐,鲜菇放在通风阴凉处或冷库,尽快运往销售点鲜销。甘孜州球盖菇市场因错季节栽培,市场需求较大,目前以鲜销为主。如遇滞销,可制成盐渍品或自然晒干、烘干后进行销售。采摘1茬菇后停水1周,使球盖菇菌丝恢复,之后每天喷水30min左右,进入下茬菇管理。
2 试验结果
试验选择海拔1800m,结合大球盖菇栽培生长营养需求,采用5种栽培基料配方,根据试验场所地理及气候环境特征建立菇棚等配套设施,通过生料栽培法进行养料处理,播种及出菇管理阶段通过智慧农业方式采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各生长阶段土壤环境及空气环境温湿度进行精细化科学管理,结果表明:在海拔1800m,栽培时间为3月中下旬,选择栽培基料为:玉米芯50%、稻壳30%、木屑18%、石灰粉2%,菌种用量为10kg/m2,大球盖菇平均产量达6.5kg/m2,单个平均鲜重达43.8g,且品质较好(表2)。
表2 大球盖菇栽培基料配方筛选实验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本次错季节大球盖菇栽培试验利用川西高原独特气候优势,通过查阅文献及根据当地农作物种类特征,初步选择海拔1800m的泸定县磨西镇开展大球盖菇错季节栽培试验。结合大球盖菇栽培生长营养需求,采用5种栽培基料配方,根据试验场所地理及气候环境特征建立菇棚等配套设施,通过生料栽培法进行养料处理,播种及出菇管理阶段通过智慧农业方式采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各生长阶段土壤环境及空气环境温湿度进行精细化科学管理。大球盖菇平均产量达6.5kg/m2,单个平均鲜重达43.8g,且品质较好,产量稳定,市场价值高,根据此次错季节栽培大球盖菇试验取得成功,初步形成川西高原错季节大球盖菇栽培技术模式,为甘孜州错季节大球盖菇栽培提供相关理论参考。川西高原地理环境错综复发,地形地貌各不相同,土地多以小而散的特点分布,且难以开展大型农用机械化种植,且局部小气候居多,时常发生极端气候,造成传统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较低,难以提高土地附加值,不能充分发挥农牧民开展农业生产积极性,所以下一步应扩大栽培范围,根据不同海拔梯度、不同气候环境及不同土壤类型建立因地制宜的栽培技术体系,同时川西高原海拔落差较大,具有反季节栽培食用菌优势,可根据错季节栽培大球盖菇的经验,局部开展反季节大球盖菇栽培试验,为食药用菌反季节栽培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同时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