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混合式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创新模式研究

2023-12-12李盼道杨田田

大理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者居民社区

李盼道,杨田田

(1.德州学院法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2.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和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催生了知识获取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教与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知识获取途径更加灵活多样〔1〕,实现了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2〕。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但其在社区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地域之间经济条件的限制,扩大社区教育的受众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受教育的需要,努力提升全体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加强社区教育和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已成为摆在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文化、教育、国民心态和国民形象的再造,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石。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普及社区教育和提高社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广社区教育中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以此促进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创新。2014 年,教育部等部门将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社会治理创新结合起来,提出要在城乡地区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推进社会治理创新〔3〕。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将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4〕。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出要拓宽终身学习的渠道〔5-6〕,希望借此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区教育对于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学习型社会具有一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16 年,教育部等部门又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教育三级学校网络的思想〔7〕。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网络教育,彰显出长远的战略意图〔8〕。这意味着在教育领域,应该创新应用广泛的网络模型,增强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加强虚拟网络与物理平台的合作,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学习方式和条件,确保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公民的未来发展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运动与城市规模的扩张,更多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社区的人员构成变得更加复杂,社区需要培养有文化、有素质的高水平新型居民,以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社区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也能够促进教育公平。2019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方案,强调“开展多种形式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应成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思想,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更加灵活、面向全民、适合全民的教育体系”〔10〕。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在社区教育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现阶段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但相对而言,我国社区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较晚,公众关注度相对较低,缺乏更加完善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其次,相关部门在提供服务和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等问题。更为突出的是,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社区教育的受众相对较少,区域间的财政投入和物资配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鉴于此,如何借助信息技术采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扩大社区教育的受众数量,进一步打破传统社区教育受制于区域间财政条件的约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受教育的需要,成为当前社区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社区教育,实现二者的交叉与融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二、文献回顾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社区教育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没有留下太多经验可资借鉴。但根据知网数据发现,从2015 年到2021 年有关单独研究混合式学习或社区教育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多。在现有研究约束条件下,单独回顾混合式学习模式和社区教育研究,也有助于厘清二者的发展脉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关于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及社区教育的单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

“混合式学习”一词最初出现在2002 年印度的NIIT 公司在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网站上发表的一份报告Blended Learning 白皮书中,其起源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网络学习兴盛之后〔11〕。自此,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探讨,虽尚未对其形成统一、明确、具体的定义,但其所表述的概念及内涵却基本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美国学者Harvi Singh & Chris Reed 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之间的契合,向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12〕。而我国学者何克抗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线上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有效整合时间和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模式〔1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混合式学习”的含义及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关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将越来越丰富。

学者们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大体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衷克定、岳超群认为,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者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有一个共同的分布规律,后者对未来的学习方法和对主体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14〕。但其未详细提及如何提升主体意识。魏朝晖等指出“学习主动性是混合式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是混合学习效果的关键”〔15〕。其主要是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创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但忽略了各课程本身所独有的特点,该模式未必适用于所有课程。在应用上,学者们大多根据自己的研究取向创造性地将混合式学习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及其他领域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的效果。吴继红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她发现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阶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低阶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6〕。马明认为学习设计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合作式进行,教、学、做一体;需要使用具体的工具和学习活动〔17〕。他以《机电设备电气控制》课程为例,阐述了学习设计的实现过程以及教学模式改革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上述的应用研究大多针对某个具体的学科领域,其结论未必会对其他学科领域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该肯定的是,上述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仍然会对混合式学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尤其是在社区教育领域的应用。

(二)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

20 世纪初,一些欧美国家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我国的社区教育最早出现在上海。1986 年,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率先与当地工厂合作,成立了真如中学社区教育委员会,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随后各地积极响应,社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同时,有关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

尽管社区教育最早产生于北欧,但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地域背景不同,各国对社区教育的理解也有所差别〔18〕。我国学者刘洋比较了国内外关于社区教育的内涵,将其归纳为三点:其一,社区教育是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性教育;其二,社区教育是区域所有教育力量的合作活动;其三,为满足社会和居民的发展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由社区居民甚至是社会所有成员共同使用〔19〕。社区教育的内容涵盖很广,它不仅包括普通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

目前,对于社区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及其趋势等方面。学者们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上,周一兵运用系统观的思维方法对社区教育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社区教育系统是由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社区教育主体(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和系统客体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它通过主要要素之间以及主要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联系在一起〔20〕。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教育的系统观对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陈莺从社区治理视角对构建我国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修正和培养社区民众的社区参与行为来影响和促进社区治理,并从学习主体、内容设置、目标设定等三个维度重构了社区教育课程体系〔21〕。学者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出发来探讨社区教育,丰富了社区教育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对社区教育领域的认知,从而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在微观层次上,沈阳归纳了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指导服务模式和资源共享模式,并且认为强化组织引导、推动体制创新和加大评估力度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22〕。白雪梅等基于相关社区理论,设计测量量表,搜集相关数据,针对参与混合式学习的学生特征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23〕。她认为应鼓励学生表达情感,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使其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三)文献评价

前人的研究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大多从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实施策略两个侧面来展开,很少涉及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社区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事实上,混合式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为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社区教育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实践经验。如何实现混合式学习模式和社区教育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社区教育领域,对于扩大社区教育的受众对象、创建学习型社会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和社区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混合式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并提出混合式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的创新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平台提供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学习能力与课程难度相匹配、线上答疑与线上讨论相促进,以期促进社区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打破地域经济条件限制,扩大社区教育的受众数量,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教育需要。

三、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

混合式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创新模式是对已有理论和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区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有必要介绍和阐释已有的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特点。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所形成的社区教育模式也都极具地域特色。北欧的民众教育模式提倡人文精神,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则倡导实用主义理念〔24〕。就我国而言,植根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也诞生了诸多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模式。有必要对国内外一些颇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模式进行梳理和归纳,为社区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一)国外的社区教育模式

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模式,依据其服务对象、教育目的、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具体特点的不同,将之划分为北欧的民众教育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德国的邻里之家模式和日本的公民馆模式〔25〕,其具体模式及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国外的社区教育模式

1.北欧的民众教育模式

19 世纪中叶,北欧丹麦的教育家勒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民众高等学校”,开启了社区教育的先河,北欧其他国家也都纷纷效仿,由此形成了民众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由社区教育机构根据广大民众需要,组织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政府以立法和财政拨款的形式支持民众教育,并十分重视政府自身的服务职责。其特点如下:一是依托不同类型的成人教育组织和学校;二是以法律手段明确政府的服务职责;三是教育范围具有普遍性。

2.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19 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人们迫切需要更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巨大变化,于是社区学院的雏形——初级学院形成。由于美国学者提倡实用主义,往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去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其目的是使社区所有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而且认为社区教育更多是成人参与。该模式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种:其一,以社区居民需求为中心,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根据居民需求来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费、师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二,以社区学习资源为中心,将社区作为学习的场所,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社区中的工厂、文化设施等资源作为居民学习的场所的限制。其三,以社区发展为中心,主要是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分享社会中的实事热点、组织各种类型的比赛等把社区教育引向更高的层次,促进社区的发展。

3.德国的邻里之家模式

20 世纪初,德国建立了“汉堡民众之家”和社会工作协会,他们通过不同阶层人士的努力,举办有益于贫困者的文化教育活动,缓和了阶级矛盾。在希特勒统治德国后,邻里之家被迫中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再次兴起“邻里之家”运动,为困难者提供救济。事实上,邻里之家是一种为当地居民服务的社区福利机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它的服务内容十分丰富,他们把邻里之间传统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精神贯穿于各种活动。其特点是服务机构的层次少,办事程序简单,效率高;能够增进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

4.日本的公民馆模式

日本社区教育的起步较欧美国家来说整体上要晚一些,但其发展速度并不比欧美国家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并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国家振兴。在日本的社区教育设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公民馆,在其国内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存在,并始终与区域社会相联系。该模式以实现终身教育为目标,根据居民需要开展相关培训。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其特点表现为:法律法规先行,基础设施完善,注重民众素质教育。

(二)中国国内的社区教育模式

中国的社区教育模式有别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模式,由于每个社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模式,根据主体和特征,可将其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中国国内的社区教育模式

1.地域型社区教育模式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教育模式是地域型社区教育模式,该模式以街道为中心,以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为出发点,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形式进行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由于是政府主导,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在社区各种资源的调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流于形式。

2.辐射型社区教育模式

该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组织社区内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协调与管理学校课外活动,并开放学校的文体设施以供社区居民使用。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但在社区资源整合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使学校之外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在我国现有的社区体制下,融入西方国家社区学院模式的特点而形成,其主要特点是社区学院受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的委托,进行项目或者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运用多种方式组织和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该模式虽然有利于系统内资源的重组,但是其资源整合作用较小。

4.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自发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由本区各行业有影响力的单位或团体组成。该模式利用各成员单位在本区各行业的影响力和各种人力教育资源集思广益,开展各种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文化教育活动,能够使社区居民增强自治意识,但也难以形成持久的合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的社区教育大多以法律为依托,形成了比较民主的管理制度;而我国社区教育虽有一些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了相关规定,但仍需在实践中摸索前行。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模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总体来说,国内的社区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散乱,不成体系,行政性较强,教育手段落后。因此,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以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混合式学习为手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以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为目的,以多元化、规范化、信息化为特点的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教育新模式。

四、混合式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创新模式

混合式学习是线上线下学习的统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混合式学习由于自身的特点,往往缺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如何,一方面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动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力量的监控。线上学习的效果则更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植根于强调主体能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社会认知理论。

(一)强调主体能动性的社会认知理论与社区教育研究的对象

社会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提出的教育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社会学习过程〔26〕,其核心是主体能动观,更加关注主体的自我系统对人格的影响,而且班杜拉对人性有着独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深入分析和研究人的认知因素及其与行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区教育作为外部力量是塑造人性和人格的重要途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本性的特点是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在生物性的限制下,通过直接观察的经验来塑造,而且人性中固有的可塑性取决于随时间演变的神经生理机制和结构。但是,可塑性并不意味着行为完全是后天经验的产物,有些行为有与生俱来的组织模式,有些是成熟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的。其实,人的大多数行为模式是通过个体经验组织的,而不是由先天程序提供的。因此,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对人性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以其独有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对人性的塑造具有更大作用。

人是主观能动性和外部环境制约性的统一,人不仅可以受到社区教育的塑造,而且受制于自身能力有选择地接受社区教育的塑造,即人有主观能动性。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既不受内部力量的驱动,也不受外部刺激的自动形成和控制。人是自我组织的、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人类功能的实现是三种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产物:主体、行为和环境。在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中,任意两个因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强度和模式随着个体、行为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这种因果模式被称为“三元交互决定论”。它体现了对人性的理解,一方面,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并非无限的自由。同样,基于这样的观点,人性是由若干基本能力界定的,比如使用符号、预见、替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社区教育的内容,学习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为社区教育的相关课程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设计应符合不同素质层次居民的需要。

(二)强调自我管理能力的社会认知理论与社区教育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班杜拉强调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重要〔27〕。社会知识的快速发展更新,对每个人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需要在空闲时间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加快自我知识更新,使自身能够胜任工作并得以发展。与此同时,终身教育理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作为社会基层的单元,其强烈的学习延展功能使它本身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拥有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社区教育的信息资源在不断地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为社区居民选择与利用信息资源带来了极大便利。社区居民除了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和服务外,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社区服务平台上相互沟通,学习和分享知识等信息资源,其实质就是衍生自实体社群的网络社群,但不受地区、时间等限制。由于社区居民的信息需求不同于其他需求,不仅需要需求强度的刺激,而且有赖于用户的自身条件。社区网络用户需要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筛选,以选择和确定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根据三元交互决定理论,社区网络中用户的选择行为受信息资源环境和用户自身因素的影响。当不同的用户搜索和选择信息资源时,用户的目标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而且用户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其自身的想法和信念。同样,在用户行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作为一种现实条件,外部环境决定了用户行为的强度,但用户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人们自身的需求。

在社区居民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是居民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对居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自我效能感决定着社区居民对学习资源的选择以及对该学习的努力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社区居民在选择和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于服务平台来说,不仅可以使平台能够直接正向预测用户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分配,而结果预期会使用户更有可能做出那些能够带来更多价值的选择。

(三)混合式社区学习创新模式的构建

社会认知理论为混合式社区学习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决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等相关政策为其创新提供了政策依据。混合式学习有其自身优势,其本质是万物互联的理念,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前人将其应用于社区教育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前文梳理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在阐释其理论基础上,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社区教育中,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构建混合式社区学习的创新模式。具体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混合式社区学习创新模式

1.混合式社区学习创新模式的理论架构

如图1 所示,该模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学习方式,涉及的主体有三个:一是线上课程的开发和提供主体——国家相关部门,二是线下课程的开发和提供主体——地方相关部门,三是学习主体——社区居民。

该模式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做了三个预设:首先,将所拥有的线上课程资源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具体可划分为四类:易、较易、较难和难。其次,设计形式多样的知识测试,其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线上课程。最后,根据知识测试结果将拥有不同知识水平的社区居民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学习者(1 级、2级),大多数时间从外界学习知识,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农民工;另一类是高级学习者(3 级、4 级),掌握某一领域的一定知识,可以对外界进行知识输出,同时也不断学习该领域或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如退休教师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向社区其他居民讲述生活中常见事物背后所隐含的道理,不仅发挥了自己的余热,也促进了社区的稳定与发展。

之所以做这样的划分,主要是基于社会认知观对人性的认识,即每个社区居民都是学习者,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可塑性较强,而且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是其主体性发展的内在推动因素,社区居民的意识、行为和观念将很大程度上能动地支配其主观取向。因此,在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活动实践的方式、进程、顺序和强化都需要社区居民自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但是居民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学习方面也拥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人的经验、先前知识和学习目标的各个细节等等。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学习效果。

2.混合式社区学习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从整体上来讲,该模式采取线上全国统筹的形式,将具有普遍性或基础性的课程以录制精品课的形式储存在网络平台上,以供需要的社区居民学习;在线下各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学习课程,并进行实地培训活动,以满足居民的需求。这样不仅缩小了社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人力成本,做到了资源优化配置,而且充分体现了各地的地域特色。另外,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能够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增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如图1 所示,社区居民进行学习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线上学习,一种是线下学习。在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时,居民往往会对自己是否具有学习该种知识的能力做出主观判断,并对自己做出选择后可能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期,前期的预判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

线上学习将居民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学习期、深化期。对于纯粹学习者来说,首先是探索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即自己想要学习什么,想要通过学习预期达到何种水平等等,这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知识测试将学习者划分为不同等级,从客观上帮助学习者认清自我,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做到客观、明确。其次是学习期,通过网络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该时期是汲取知识的主要阶段。其后是深化期,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线上提问,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最后,人们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自主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而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除了以上内容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人答疑解惑,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而且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高级用户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他人的疑问进行线上解答,不同等级用户之间还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线上进行讨论,能够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供他人学习借鉴。

在线下学习方面,各社区在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基础上,结合本社区居民的构成情况,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本社区或本地特色的课程,对居民进行课堂讲授,安排实地考察,进行业务培训等,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在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社区,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应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整个社区服务中所占比重要大一些。既要建立有利于老年人学习的老年大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也要举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与此同时,在线下也可形成学习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并对最终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待后续加以改进和完善。

(四)混合式社区学习创新模式的发展前景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教育问题。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而社区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居民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通过网络技术享受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然而就我国社区来看,社区教育信息化还处于应用整合阶段,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创建线上社区学习平台,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形成混合式社区学习创新模式,对社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该模式也有自身的优势。

将混合式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领域,与传统的社区教育相比,混合式学习方式不仅增加了线上学习资源,而且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自学内容,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将传统的社区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具有诸多优势。其优势具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创新社区教育的信息来源。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主要通过宣传栏、文化体育活动、专栏、讲座等形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混合式学习方式有效利用资源,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社区教育,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以满足其需求。其二,通过创新创设混合式学习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使居民在教学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各项活动,不仅能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术,也能进一步激发居民对学习的兴趣。其三,在混合式社区教育模式下,社区教育活动在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的同时,混合学习的优势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加速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混合式社区教育创新模式有着自身的优势,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快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进程。就目前来讲,我国社区教育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然存在受众覆盖率低、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社区教育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梳理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围绕线上和线下两大应用场景提出了混合式学习应用于社区教育的创新模式。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将混合式学习运用于该领域,能够有效利用混合式学习的优势突出社区教育的个性化特征,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使社区教育模式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不同需要,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学习者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石器时代的居民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3D打印社区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你睡得香吗?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