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育本质:从减负到增效

2023-12-12木羊邹凤礼

人民与权力 2023年12期

☉木羊 邹凤礼

走进放学后的南京中小学,操场上,田径、足球等体育社团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活动;教室里,阅读活动温馨有趣,科技小组探求未来世界,舞蹈队的同学们随着音乐起舞……多样的教学载体,多彩的课后体验,多元的教育实践,让初冬的校园变得生机盎然。

时针拨回到两年前。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明确“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 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场义务教育的深刻变革,就此鸣锣。这既是工作目标,也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在江苏逐渐成为共识。

齐抓共管 凝聚“双减”工作共识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回忆起2021 年“六一”前夕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的回信,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回归良好生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教育期盼,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3年内,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显现,课堂教学质效提升,“学足学好”走在全国前列。2021 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均建立“双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校外培训涉稳风险处置专班,6家省级部门建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联络员会议制度。在政策供给方面,全省围绕“双减”工作出台40余份政策文件,加大政策供给,形成了“‘双减’文件+若干配套文件”的“1+N”政策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各设区市均出台了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并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全面压实区域治理责任。

具体任务清晰明确,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工作机制高效运行,环环相扣,上下联动,层层推进,释放出强烈信号——全省推进“双减”工作所下的决心之大、采取的力度之大。

“按照‘建立机制、完善政策、破解难题、注重成效’的思路,统筹当前与长远、校内与校外、减负与增效,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省教育厅负责同志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亮出“双减”政策落地两年多以来,江苏的工作成效——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率达83%,32 个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12个县(市、区)接受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学校100%开展课后服务,100%满足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比例一直稳定在94%以上……

“双减”,绝不是为“减”而减,找准焦虑痛点、注重标本并重,尤为重要。去年,省人大常委会督办了关于“双减”政策落实的重点处理建议;今年2月召开的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主任会议,将11 月份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汇报列为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监督项目;为准确了解全省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推进情况,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组历时5个月,先后到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盐城、镇江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走访20多所中小学,访谈200 余人次,并创新开展“微调研”,力求把情况摸清、把成效定准、把问题找实……一项项举措推动相关部门更好履职,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精耕细作 推动学校教学“减负不减质”

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组走访座谈中,大家对于“双减”的关注讨论乃至担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如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任务能否高效完成?让学校做课后服务,能否保证质量?

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平衡“双减”中的“减”与“增”,就要“减”有方向,“增”有质量。

围绕“主阵地”,江苏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出台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指南和《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活动设计》,制定《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等,指导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一幕幕新气象在全省各地呈现——

在南通,《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出台,为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了绿色评价体系,通过全面推进“立学课堂”区域课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教得好力推学得好。目前,课改成效已经显现,南通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优良率90%以上。

“了解蒜苗成长过程,定期观察、记录,并绘制折线统计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能用直尺画出弯曲的线吗?让学生体会‘曲’与‘直’是相对且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连云港组织开展“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主题研讨活动,优化教师作业设计、批改、分析、讲评环节,提高运用作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走进航空航天馆领略先进的航天科技,探秘明城墙感受古都历史文化底蕴,驾驶帆船在玄武湖上“乘风破浪”……南京市总结课后服务10年经验,推出课后服务3.0版,同时构建“15分钟教育圈”,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便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纳入课后服务资源,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在校外的广阔天地中不断成长。

成于细,重在精。无锡出台《第三方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办法(试行)》,遴选了276 家第三方机构作为学校课后服务资源;常州发布《中小学作业管理十项严禁》,构建常态严管模式;淮安深化“融学课堂”教学综合改革,制订各学段各学科评价量表,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盐城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生态资源等,分类开发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程、地方特色课程560 多种;宿迁深入推进“三学课堂”建设,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质量“三提升”……两年多的时间,以“双减”为契机,全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丰富作业种类和形态、探索课后服务模式等,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疏堵结合 合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在校内教育减负增效、强化教学主体作用的同时,“双减”的另一场重头戏——综合治理校外培训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全省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网格化巡查范围,加强违规培训的日常巡查。两年多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准入管理、日常管理、监管执法机制和组织领导体系,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规定,建立校外培训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无证无照、隐形变异等违法违规培训,细化完善学科类培训机构政府指导价、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南等,先后开展寒暑假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监管护苗”行动等十多项专项治理行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努力遏制违规培训行为。

成效如何,家长们的感受最为直接。南京、镇江等地的家长代表告诉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组,“双减”之后,培训费用减少了,周末一家人去爬山、游泳等,收获了多彩的亲子时光。据教育厅统计,全省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7.6%,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3.3%。

但也有家长谈到,从自己了解的情况看,暑假期间,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现象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效,破解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隐蔽性强、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

唯有治本,方能行远。“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双减’成效最大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广智率队在南京围绕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开展调研时强调,要让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学回归学校。学校要立足新课标和中高考命题改革趋势,致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育人主阵地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进一步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为孩子愉快幸福、健康全面成长保驾护航;社会层面要营造“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协力助推作用,推动各方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帮助家长有效缓解教育焦虑,协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持续发力 助推政策更好更稳落地

“希望学校校内减负措施能够持久有力”“一些家长的焦虑缓解不够明显”“需要更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标“双减”政策要求和广大家长的期待,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这项工作正处于承上启下、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对于下阶段工作打算,省教育厅负责同志指出,把“双减”工作放在教育强省建设全局中来谋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标本兼治,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坚决完成“双减”三年期目标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双减”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感、获得感。当然,“双减”的落地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大家共同期盼着全省“双减”工作取得新进展。

“‘双减’推进至今,当我们在考虑教育‘不做’或者‘少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更要思考教育应该‘做些’或者‘多做’什么,从而回归教育本质,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省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林玮指出,“双减”工作看似“小切口”,实质上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改革”,着力解决的是长期以来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撬动的是整个教育领域的综合变革。

作为全省“双减”工作试点城市,镇江从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红娣认为,在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强化监管、整治规范的同时,要持续增加学校教育资源供给,积极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评价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念等,这些工作都跟上了,“双减”工作才具有生命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一些委员在审议时提出,要多措并举配足配齐教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稳步落实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持续关注教师身心健康;逐步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弥补强校与弱校鸿沟,补齐乡村教育信息化短板;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意见……常委会组成人员踊跃发言,为推动教育回归本源、教学回归学校积极献策。

绿荫下,孩子们嬉笑探索野趣;操场上,青少年挥汗舒展肢体。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仍在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