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抓国内大循环机遇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12-12《中国自行车》编辑部

中国自行车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需高质量主体

《中国自行车》编辑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国内大循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个过程中,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大循环是指我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等手段,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强调国内市场的作用,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道:“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遵循规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折射出大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转变。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扩大内需、应对外部冲击的战略,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已发生深刻转变。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2023年上半年,内需贡献率这一指标依然超过100%。这是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经济运行的深刻转变。

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年,美國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8.3%和25.2%,明显低于世界42.1%的平均水平;两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82.1%和74.7%。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也已发生改变: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内需为主导,可以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内部可循环,可以做到供给体系有效畅通、韧性强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虽然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依托国内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粗放式经营是发展初期无法回避的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的变化,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我们必须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只有立足国内,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府和社会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我们才能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自主创新不是关闭对外合作发展的大门,而是坚持自力更生、进一步调整完善现行生产关系,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国外市场和资源的牵引作用,加快多边深度融合发展步伐,共建人类合作发展命运共同体。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7月19日,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对外发布。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8条举措出台;延续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中央出台一系列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充分激活市场主体,保民生,守底线。这些举措不是简单恢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问题,而是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改革和调整。坚持内需大循环为主体,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社会和其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没有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既要打破地区壁垒,更要完善要素市场,依法依规做好“放管服”工作,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态势下,我们更要继续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服务企业水平和质量,增强信心,加快发展。

202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运行逐步恢复如常,国内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市场方面,消费市场不断升级,骑行热在各地兴起。由于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在国内市场发力;同时,海外品牌也越来越看好我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抢抓国内大循环机遇,不断沉淀品牌、加大研发力度、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竞争优势,全力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内需高质量主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