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用科普架起“救命桥”
2023-12-12赵铭
赵铭
走进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屬闵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静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就是满满一墙的荣誉奖杯、奖状。
从“典赞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到“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杰出人物”,从上海市仁心医师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琳琅满目的荣誉墙清晰勾勒出“科普”这条主线,彰显了赵静数年来致力于中风医疗知识普及的辛勤努力和丰硕成果。
作为神经内科医生,她常年和脑卒中打交道;作为“中风120”卒中识别口诀的创始人,她多年来四处奔走,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普及卒中识别知识,力争缩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致力于用科普搭建起技术与应用之间的“救命桥”。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卒中俗称中风,是引起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第一大病因,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中风后,每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当大脑缺血超过3小时,脑细胞将会出现不可逆性损害。据统计,幸存的中风患者中,有3/4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丧失,其中偏瘫等重度残疾约占40%。[1]死亡或是偏瘫,落到个人和家庭上,都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在中国约80%是血管堵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赵静已在脑血管病领域深耕30年。她介绍道,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早期静脉溶栓或者用支架导管拉栓已经可以很好地治疗堵塞造成的缺血性卒中。但是这个技术的关键前提是患者要尽早接受治疗。静脉溶栓要求患者在距发病(最后正常时间)4.5小时以内接受治疗[2],且治疗时间越早,患者治愈情况越好,有中风后“黄金3小时”的说法。可以说在脑卒中救治领域,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然而,卒中院前延误仍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平均到院时间是24小时,全国大约只有5%的人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赵静将卒中急救流程比作4×100米接力赛,第一棒是患者或家属快速识别、立即行动,第二棒是救护车急速转运至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第三棒是到院后的绿色通道,第四棒是医生救治、血管再通。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现实中,太多患者倒在了起步太晚,没有及时识别卒中的发生,延误了黄金救治时间而致瘫甚至致死。“我们在医院看到错过救治时间很心痛,病人在家里不知道早点来,这个鸿沟是非常巨大的。”赵静深感心痛。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脑卒中这个疾病的治疗上,更体现出科学普及的重要性。”赵静感慨,“你有技术了,不普及,老百姓用不上,就等于没用。”于是,她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科普宣教。
“中风120”的诞生
对于中风识别,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快速识别脑卒中的评估法“FAST”,即FAST(迅速),F-face(面瘫/口角歪斜)、A-arm(肢体无力)、S-speech(言语不清)、T-time(迅速求助)。
中国一直以来也用“FAST”评估法,但赵静在实践中发现,“FAST”虽好,却不接地气。对广大中国老百姓来说,尤其是卒中相对易发的中老年人群,学习“FAST”评估法就像上了一堂英语课,听不懂,记不住,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如何将其转变成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表述形式,是个一直未解的难题。
2016年,赵静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合作推出了“中风120”三步识别法,使用中国的急救电话号码“120”作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识别工具,这项成果被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上。其具体含义是:“1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2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0(聆)听——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发生,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这个口诀内容脱胎于“FAST”,但不用英语,简单易懂,便于记忆,即使是老人、小孩,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也能记住;把中风识别和中国特有的医疗急救号码“120”直接联系起来,突出急迫性。一经发布,就受到海内外专家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响应。
从2个人到2万人
方法虽简单易记,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以真正发挥作用呢?
2017年,在中国卒中学会的支持下,“中风120特别行动组”正式成立,组建以医护人员为主体的科普传播队伍,旨在将“中风120”传播至各地,走进千家万户。
自2017至2020年,赵静在工作之余四处宣讲,一个周末双休日可以跑两个地方,现场演讲“中风120”三步识别法及把握“黄金3小时”救治时间的重要性,每到一处组建一个志愿者团队,建立一个推广“中风120”的“根据地”。各地相继成立了“中风120”省级行动组、市级行动组,自发地开展下社区、进企事业单位、养老院、市民广场、进学校,举办讲座义诊等活动,向病患家属宣教中风急救知识,为卒中急救争取时间。
她还成立了“中风120”研究工作室,建立“中风120”讲师团,统一培训社区医生,以确保其掌握中风急救知识;培训急救人员,快速初步判断病情,准确实施转运过程中的初步急救。工作室还与相关医院建立热线电话、微信群快速通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年来,赵静的足迹涉及全国30多个城市。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份1500家医院,25000多名社区医生以及卒中专科医师、护士、急救人员等专业人士加入特别行动组成为“中风120”的科普“战士”。从2017年的2个人到如今2万余人的飞跃,构建起了“中风120”传播链和脑卒中治疗的救治链,更为无数脑卒中患者架起了宝贵的“救命桥”。
2021年,赵静在云南省文山州麻
栗坡县人民医院的白板上看到了“中风120”的宣传画,还看到许多乡村用大喇叭喊话宣传“中风120”,欣慰于卒中早期识别知识已经传播得很远。
不拘一格话“中风”
为便于传播,赵静团队创作了大量宣传“中风120”的宣教材料,从微视频到微电影,从科普漫画到歌曲再到舞蹈表演,只要能想得到的科普方式,只要能在保证科普规范科学的前提下,让更多人掌握中风识别方法,赵静都愿意尝试。
“中风120”的第一个宣传视频是她自掏腰包花钱做的,自己亲自配音普通话版本,发出后各地医生自发地配音出了方言版。至今“中风120”科普微视频已推出35个方言版,还有经典版、儿童版、沙画版、手术版、房颤版、陷阱版等多个版本,受到公众的高度欢迎,播放量、转发量破千万次。她还以临床上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参编参演“中风120”系列微电影,其中微电影《爱“救”在身边》,力图唤起公众对中青年中风的重视,获得了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奖;微电影《唤醒》,获得纽约市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奖及最佳短片奖。
赵静还主编出版了科普图书《中风120之求生密码》;各地行动组自发设计制作“中风120”文创产品,以“无孔不入”的方式,传递“中风120”识别方法;特别行动组建立了一系列传播平台,包括“中风120”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今日头条号、视频号等,立体式科普传声。
经过几年的努力,截至2021年,“中风120”已被写入6部脑卒中急救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3]据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中风120”公众教育行动,作为试点地区的闵行区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延误显著下降,延误时间中位数从18.72小时降至6.00小时;3小时到院率从5.8%上升到33.4%,救护车使用率从3.2%上升到30.6%。[4]成效显著,挽救了无数患者和家庭。
但这离预期效果还相距甚远,与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中风识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近期,赵静将科普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学校。“青少年接收知识快、记得牢,再由他们将‘中风120’传达到家庭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区人大代表,赵静正积极推动以闵行区为试点,将“中风120”识别法作为急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必修课。
此外,结合新技术手段,赵静团队还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识别中风的机器及心脑血管健康管理App“脉20”,不断推动人群对卒中的认知提升、加强预防和预警。
赵静说,“希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如果有人出現中风症状,旁边的人能快速识别,及时拨打120,救他一命。”她将继续投身科普事业,并发挥九三学社的科技特色和科普特长,为脑卒中患者保驾护航。
注释:
[1]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聚焦点︱神经内科获全国性荣誉!出现这些症状,最好3小时内送医院,https://mp.weixin.qq.com/s/-1kINbk2UQDox2lDuWc46A。
[2]改善卒中院前延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风120”来了,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257015。
[3]中风120微信公众号:中风120电子博物馆(18)——中风120写入6部卒中急救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https://mp.weixin.qq.com/s/28gMEhfhks4yTdZ87sVQ4w。
[4]改善卒中院前延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风120”来了,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257015。
(作者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宣传部干部)
责任编辑:尚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