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2023-12-12余义平陈红都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0期
关键词:大别山革命思政

余义平 陈红都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这点明了鄂豫皖地区在革命战争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更表明了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地位。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大别山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由此可见,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弘扬大别山精神、延续红色血脉提供了价值遵循。大别山精神作为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精神结晶,在新的时代下依然经久不绝,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教育功能[2]。

当前,学界对于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时代价值、培育路径及与其他革命精神的联系等方面。近几年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明了学术界对于大别山精神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弘扬和传承大别山精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因此,在原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促进大别山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相互契合,更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的提质增效。

一、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事业。精神作为实践的载体,是对其行为的凝练表达。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各个地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武装斗争形成不同的革命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价值导向、宗旨追求。大别山精神孕育于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时期,锤炼于大别山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之中,形成于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实践之中,并集中表现为 “坚守信念、胸怀大局、团结奋进、勇担前锋”的科学内涵。

(一)坚守信念的崇高品质

坚守信念指的是在艰难的斗争环境下,革命战士依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守革命阵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昭示着理想信念大于天的价值追求。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形成的根本保证。五四运动时期,以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的先进革命先辈怀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大别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在革命斗争史上,面对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大别山地区曾面临四次主力部队转出,根据地日暮途穷的境地,但革命战士和群众依然顽强地坚守阵地,视死如归。大别山地区牺牲近百万人,仅在册的革命烈士就多达13 万,这些数字的背后集中体现了大别山军民为了崇高理想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为共产主义信仰而奋斗终身的真实写照。

(二)胸怀大局的责任担当

胸怀大局指的是从全局的考量出发,为了实现目标理想,不顾自身的利益得失,是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大局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胸怀大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党员同志为了信仰而奉献自我。深受战争离别之苦、“赤匪”污名之苦、长征冻寒之苦的红军战士们却始终抱着“牺牲我一人,成就千万家”的全局观。正是由于他们的胸怀大局和无私奉献,才造就了大别山不朽的史诗。革命先辈徐海东从革命的角度出发,以斗争胜利为终点,始终与党中央站在同一战线,把人民和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自己的职位高低,从国家大事出发,勇于挑起难事重担。毛泽东同志曾夸赞他是最好的共产党员,如果没有他在陕北的付出,红军就没有立足之地。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大别山的风格恰恰是体现如此。

(三)团结奋进的政治本色

团结奋进指的是在大革命时期,面对敌人的强烈攻势下,革命战士和群众牢牢地合作在一起,军民一心共同抗敌,体现了军民同心、同甘共苦、携手共进的精神,军民团结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必胜法宝。在二十八年期间,在鄂豫皖地区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印证。一方面,党领导群众进行武装起义并建立了红色政权,通过打地主、分田地、建屋舍等实际行动,帮助农民群众翻身得自由。另一方面,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革命政权还未稳固,面对敌我军队数量成倍的差距形势下,正是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弱小的大别山根据地得以生存、发展壮大起来。农民群众在物质上通过送粮食支援红军,在行动上拿起锄头、扁担对抗反动派。党为了人民,人民忠爱党,两者相辅相成,协同推进凝聚起了革命的磅礴力量。

(四)勇担前锋的政治品格

勇担前锋指的就是在革命斗争中,始终走在革命前列、奋勇争先、勇挑重担、堪担大任。斗争精神是勇担前锋的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到今天成为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路上经过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3]。大别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成为最早革命根据地之一。在革命的各个时期,始终能做到坚定不移听党话,奋勇争先立战功。在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并在当地建立革命根据地,鄂豫皖地区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壮大党组织力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是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出了多支红军队伍,最为著名的便是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先后转战湖北、河南等省区,大小战斗数百次,歼灭敌人正规军8 万余人及大量地方反动武装,从一支偏师成长为主力部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鄂豫皖地区的英雄事迹凝聚着共产党人顽强不屈、英勇斗争的伟大品格,反映了奋勇争先,勇担前锋的革命精神。

二、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革命文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4]。大别山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大别山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逻辑必然,也是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应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二十大的成功召开预示着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接近于实现中国梦,而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在推动历史的轴轮中发挥重要角色。广大青年不仅要踏实打造过硬本领,还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思政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利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青年学生的思维认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对思政课程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把握学生发展规律,补足精神之钙,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育人素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提升课堂质量,显现课堂成效。让学生了解历史脉络,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增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能进一步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丰富教学内容的必要条件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认知的重要渠道,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教育目标的演变,对教育对象的培育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充实课堂的重要路径之一。大别山红色遗址蕴含着无数的革命先辈英勇不屈、为国奉献的革命故事,传扬着革命英雄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精神,传唱着经久不绝的红歌。红色故事可以有效地缓解纯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从板正的理论中展现革命伟人形象,呈现有血有肉的教育素材,厚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诠释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内涵,使学生明白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是“以史育人”的生动体现,其充实的史诗资料对教学内容起到完善推动作用。大别山精神的内在核心与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目标相向而行,为育人提供动力保障。

三、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大别山精神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将其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但为了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其融入的途径有待具体深入,可以通过从提高思政课堂建设、加强实践、网络媒体等方面融入。

(一)融入思政课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的工作中心在于培养人才,课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路径,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其育人成才目标的实施。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思政课堂建设起到推动作用。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熟练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呈现。思政课教师首先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大别山红色知识,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达到内化于心,最后才能输出,达到输出有质、输出有法、输出有效。其次,探寻内容切入点,达到内在契合。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收集整理鄂豫皖边区流传下来的革命故事、书目典籍、戏曲等,探寻其融入思政课的切入点。通过融入课堂方式达到两者的相互融合,起到共同推进的效果。最后,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交互式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事而进、因事而新。”创新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思政课存在着高校学生抬头率低、师生交流较少等问题,因此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为方向,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为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善。在课堂上要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让大别山精神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头脑、内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式学习,分组展示学习效果,转换课堂角色,这样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达到学习目的。

(二)加强社会实践,坚持知行合一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提出:“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丰富理论知识。通过在实践活动中,让青年学生们身体力行,切实体会老一辈英雄们的艰辛付出。因此,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运用好第二课堂。一方面,组织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故居讲故人故事、参观红色遗址、观看英雄影像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活动中,在参观中实现教育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学校与当地的教育基地协商合作,达成一致。通过学校和教育基地的全面统筹,学生可以在暑假实习期间,走进大别山,开展大别山精神体验活动。学生可以在教育基地担任讲解员职务,对参观的社会人群、学生群体、党员干部展开讲解,在讲解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过程中也加深自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让精神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生动阐释,提升实践教育效果。

(三)扩宽教育渠道,利用网络媒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青年学生在其中占主要群体,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好线上线下,做到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新一代青年大学生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而成长,他们对互联网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可以熟练地运用网络平台来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针对新一代青年大学生,要根据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逻辑来调动其积极性。可以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来让他们对大别山的信息收集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收集信息,从而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和完善思维逻辑框架,对相关知识的把握也会更加熟练。其次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设立“大别山精神入课堂”专题网站,突破时空限制、角色限制,扩大学生的发言渠道,实现网络与现实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后,可以运用新兴技术来打造沉浸式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AR、VR等新兴媒体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情景创设、情感代入使大学生情感上受到冲击、思想上受到洗礼,从而深化大学生对大别山精神的情感认同。

四、结语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背景下,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对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大别山革命思政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又见大别山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见了,大别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