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地区向日葵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3-12-12乌拉特中旗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巴彦淖尔0153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10期
关键词:花盘向日葵孢子

●李 磊 高 慧 (乌拉特中旗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300)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地理坐标37°24'~53°23' N,97°12'~126°04' E。内蒙古地势较高,平均海拔1000 m,是典型的高原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少,风大,四季分明。日照时间充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700 h以上。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内蒙古的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向日葵因其耐盐碱、耐瘠薄,适应能力强,抗旱能力强等特性成为内蒙古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内蒙古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向日葵花籽营养的积累,籽粒饱满。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向日葵主产区,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套、赤峰、乌兰察布及周边等地区,向日葵种植农户约26万户[1]。内蒙古巴彦淖尔是全世界最适宜向日葵生长的地区之一,向日葵产业是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产业,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内蒙古地区向日葵种植面积约600万亩(每亩约667 m2,下同)以上,其中80%是食用向日葵。葵花籽可直接使用或者榨油,花穗、种子皮壳及茎秆可作饲料及工业原料,花穗也可入药,用途广泛。病虫害的发生会影响向日葵产量及品质,必须重视向日葵的病虫害防治,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1 菌核病

1.1 危害表现

向日葵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病害,根据危害部位和症状表现的不同可分为立枯型和烂盘型两种。

1.1.1 立枯型 主要发生于向日葵幼苗期到花盘形成前。幼苗发生菌核病主要在茎基部,病部产生绕茎的水浸状病斑。当田间潮湿时,病斑处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就收缩变细。茎内产生黑色菌核,幼苗枯死。向日葵成株期发生菌核病,同样在茎基部发病,产生湿润状病斑,呈淡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茎部。之后病斑干枯变成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表皮破裂,植株叶片发黄、枯萎、脱落,最后整株植株枯死。

1.1.2 烂盘型 常发生于谢花期以后,花盘容易受害。花盘受害后,背面有水浸状病斑出现,花托变成褐色且软化。若遇连续阴雨天气,病斑逐渐扩大,穿透花盘,长出白色菌丝,使花盘腐烂,籽粒不能成熟,也能造成籽粒仁腐烂或籽粒自行脱落,严重影响产量[2]。

1.2 防治技术

为减少菌源数量,应避免向日葵重茬和迎茬,可以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向日葵收获后应及时清理葵田,将田间的叶和茎秆等向日葵残体及时清除,集中处理。刨出根茬后翻地10~15 cm,将地表残留的菌核翻入地下,抑制其萌发。播种前应先用35℃左右的温水浸种7~8 min,期间不断搅拌,有菌核的种子会下沉,捞出漂浮在水面的种子,晾干备播。播种前还需要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每100 kg种子用药600~800 mL,能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向日葵生长期间应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适时清除田间杂草和向日葵的自生苗,培育壮苗,提高植株的抗病性[3]。向日葵发病后应及时将病株清除,以免真菌继续蔓延。向日葵现蕾前喷施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1~2次,两次间隔7~10 d。现蕾期及盛花期,喷施40%菌核净(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主要喷施植株下部及花盘背面,连喷2~3次,两次间隔7~10 d。苗期或开花期可用速克灵500溶液,5~10 d喷洒1次,连喷2~3次。

2 褐斑病

2.1 病症表现

褐斑病是由向日葵壳针孢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可在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幼苗期染病,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外围有黄色的晕圈,病斑背面呈灰白色。苗期早期发病可导致幼苗枯死,后期发病导致叶片枯死。成株期染病,病斑多为三角形,呈褐色,外围同样有黄色的晕圈。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遇潮湿天气,病斑容易发生脱落或穿孔,有些病斑还会逐渐扩散融合,导致整个叶片枯死。茎和叶也会发病,病斑呈褐色的狭长条状。

2.2 防治技术

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是褐斑病的主要侵染源,向日葵收获后应注意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保持田间卫生。向日葵忌重茬和迎茬,可以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播种前翻地,能有效减少田间侵染源。发病初期可人工摘除病叶,必要时可采用药剂防治。药剂可用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续喷施1~2次,两次间隔10~15 d[4]。发病枯死的植株应及时清除。

3 锈病

3.1 病症表现

锈病是由向日葵柄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秆、葵盘,是向日葵主要病害之一。先在下部发病,之后逐渐蔓延到植株上部,锈病在向日葵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小斑点,后期黄褐色的小斑点中会产生黑色的小点,这是病菌的性孢子器。叶背上的病斑处随后生出黄色的小粒点,这是病菌的锈孢子器。夏初,叶背面散生褐色小疱,小疱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末秋初,夏孢子堆周围形成大量黑色小疱,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末,这是病菌的冬孢子堆和冬孢子[5]。花盘、萼片及茎上的孢子堆情况与叶片上相似,但数量较少,且只有孢子堆。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叶片变成铁锈色,枯死。

3.2 防治技术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促使苗壮,增强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6]。向日葵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到一起销毁,对于不易收集的病残体可直接翻入地下,以减少越冬菌源。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用2%立克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或2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00 g干拌50 kg种子,能有效防止病菌侵染。发病初期可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连用1~2次,两次间隔15 d左右。

4 向日葵螟

4.1 虫害概述

向日葵螟是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是向日葵以及野生菊科植物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为害向日葵的花盘和籽粒。1年发生1~2代,一代幼虫危害较大。向日葵螟老熟幼虫在土壤5~15 cm深处越冬,翌年7月上旬化蛹,一代幼虫7月中下旬羽化,7月末至8月初是羽化盛期。成虫具有趋光性,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向日葵附近的杂草丛中,受惊后会短距离飞翔。19:00左右开始活动,20:00~21:00是成虫的活跃期,其飞到花盘上取蜜,并在花盘的开花区产卵,8月上旬是成虫的产卵盛期,卵期3~4 d。8月中下旬是葵螟的为害盛期,1~2龄的幼虫以啃食筒状花为生,常常将花咬成缺刻。3龄以后的幼虫沿着葵花子实的排列缝隙蛀食种子,可将种仁全部吃掉,形成空壳。3龄后幼虫可将花盘咬出许多隧道,幼虫为害时在花盘上子实上吐丝结网,粘连虫粪及碎屑,类似丝毡状。若遇雨,花盘和籽粒容易发霉腐烂,向日葵的产量和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

4.2 防治技术

发生过向日葵螟的葵田收割后翻地25 cm以上,将越冬虫茧翻入地下,春季播种前需镇压土壤,抑制虫源基数。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每50~60亩设置一盏即可。从成虫羽化期开始使用,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8月底结束,18:00左右开灯,天亮前关闭。在7月末至8月初成虫盛发期的20:00~21:00,释放80%敌敌畏乳油烟雾剂,每公顷用药1·5 kg[7]。成虫产卵盛期用药防治,时间一般为8月上旬。可用90%敌百虫晶体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生物制剂Bt乳剂300倍液喷施,可用1~2次,两次间隔5 d。在成虫盛发期间还可利用天敌赤眼蜂防治,间隔3~4 d后第2次放蜂,每亩释放20 000头左右。

5 草地螟

5.1 虫害概述

草地螟又叫黄绿条螟,俗称扑灯蛾,是一种暴发性的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初孵幼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2~3龄的幼虫群集在心叶部为害,3龄后将叶片吃成缺刻或者仅留叶脉,使叶片呈网状。草地螟为多食性大害虫,不仅为害向日葵,甜菜、大豆、马铃薯等也会受到侵害,是一类农作物虫害[8]。草地螟1年可发生2~4代,老熟幼虫在土壤内吐丝作茧越冬,翌年5月化蛹、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中旬为为害盛期。成虫白天一般潜伏在草丛中及田间,受惊动时短距离飞行,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5.2 防治技术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成虫的生存场所,发现虫卵后应及时消灭,带出田外集中处理[9]。秋耕春耙压低越冬虫源基数。药剂防治应在幼虫3龄之前,这时幼虫的抗药性较差,可用25%辉丰快克乳油2000~3000倍液、5%的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喷施,连用2~3次,两次间隔7~10 d,注意轮换用药。葵田附近的杂草或其他农作物也需要喷施,能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6 总结

向日葵是内蒙古地区主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也是内蒙古发展特色种植业的主要作物之一。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向日葵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举措,种植户应熟练掌握病虫害的危害症状,以便对症用药,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对向日葵的危害程度。

猜你喜欢

花盘向日葵孢子
向日葵
小蜜蜂与向日葵
膨化法提取鹿花盘胶原蛋白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向日葵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石头里的孢子花粉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