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视域下新形态教材建设的适用性探索

2023-12-12万萍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三教改革教材内容职业院校

■万萍

我国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教材建设中,均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需求,但总体上需要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新时代的新要求,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围绕“教材”建设,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需要“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并“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1]。但目前职业学校在教材建设中普遍存在教材选用不规范、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教材与企业真实生产实际脱节等现象。因此开发符合产业趋势、符合工作岗位需求的教材是当前教材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依据教学标准引领教材建设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标准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教学规范,是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3]。教材和学术专著或者科普读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容的规范性,必须依据教学标准选择教材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直观形象地呈现教材内容,是课程教学资源的主体,支撑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为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做奠基。

教材建设依托教学改革背景,是教学改革精神的具体落实和现实呈现。以中职教材为例,教育部自2000年以来,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中,均以同一时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或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作为教材改革的指导依据。“十一五”期间,在“坚持改革,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十二五”期间,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230个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配套建设“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十三五”期间,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下,新增补46个专业教学标准;“十四五”期间,提出教材建设要“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统筹推进三教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适宜性,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二、坚持动态开发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设计的载体,也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职业院校教材应充分体现其职教特色,《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提出,“需提高职业院校教材的实用性,增强服务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而职业院校现有教材内容存在“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教材内容陈旧等问题,实用性未得到充分体现。职业教育高质量教材需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充分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实时纳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做到及时修订、更新教材内容。

(一)贯彻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中“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是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了人的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材作为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4]。全面有效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5]。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达到协同育人效应。以“PLC控制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融入现代自动化控制及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产业、特高压重大施工装备、高端传动部件产业等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专业素养,融入“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敬业奉献模范”“中华技能奖”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及以德为先、以技术创新实践为己任的理念,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

(二)对接科技发展,确保内容科学先进

职业教育教材应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指导下,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突出强调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一是要充分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将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中相对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专业教材中,加强教学内容与当前生产实践的衔接,以适应新产业、新工种、新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企业岗位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作为编写教材内容的行动导向,在教材编写中设计与职业岗位需求匹配的栏目,如“岗位情境描述”“岗位知识积累”“岗位应知应会目标”“岗位基本技能”等。基于工作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课程的教与学,同时将“1+X证书”的具体操作指标融入教材内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是处理好当前岗位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要求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故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写上,应贯彻“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可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合作开发

教育作为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社会活动,不是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而孤立存在的,学校是人力资源供给侧,需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全面发展型人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的独特优势在于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学校的独特优势在于通识文化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目前职业学校教材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教材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复杂计算公式的推导,缺乏对实践技能操作的指导,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育人为本”是在基于需求的知识应用导向行动中达成的,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6]。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7]。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管理能手联合校内专家、一线教师等组建教材编写团队,企业专家熟悉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教师熟悉教育理论和教学实施流程,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构建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方案,共同做好教材的开发工作。

三、注重协同创新完善教材形态

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应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将产业的科技发展趋势等先进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采用情境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重构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组织形式,拓展教材的灵活性。

(一)活页式教材——变革教材内容组织模式

当前国家各产业处于高速发展升级阶段,工作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如何保持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内容与岗位发展需求相匹配,需要教材内容根据各地产业发展趋势维持一定周期的更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的教材建设思路。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以职业工作岗位群需求调研为出发点,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职业能力框架,分析知识领域与知识单元,重构课程内容,组建知识模块,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块,从而实现教材的活页化。以“PLC控制技术”课程为例,PLC作为智能控制行业的核心控制部件,涉及控制系统产品设计、调试、维护、销售等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电气控制系统整体设计、电气控制元器件的选择与检测、电气图纸的绘制、软件的编程与调试等任务,再将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对应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以能力点的形式呈现,教学工作任务与真实的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形成校内学习与上岗培训有机衔接。

(二)手册式教材——完善教材内容结构体系

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一种不断与技术发展同步、以做中学为特征的生成性教材,具有工作手册和教材的共同特征。工作手册式教材能满足学生工作现场的学习需要,提供简明易懂的应知、应会等指导信息,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特别适合职业院校工科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机电设备装调”“运动控制”“变频调试技术”等生产性项目化教学课程。

校企双元主体共同编写职业院校工作手册式教材。企业参与编写教材侧重于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案例,重视工作岗位对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融入相应的职业标准、岗位职责、现场基本素材等教材元素。学校编写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对技术内容进行适当转化和合理编排,根据任务单元详细列出从项目准备到项目验收的完整工作流程,包括每个工作环节所需的工具、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尽可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形象地还原完整的工作现场。在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环节强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工作过程的体验,在项目调试交付环节强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全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在不同工作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立体化教材——补充教材内容呈现方式

经典的纸质教材,其内容成熟、结构完整、表述严谨规范,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但纸质教材存在教材内容更新周期长、呈现形式单一等问题,若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立体化教材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树立一体化教学设计理念,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新需求,具备育人的整体价值。以网络资源搭建教材信息化平台,将数字资源与教材合理融合,突破纸质教材的束缚,将静态文字和碎片式资源,整合为动态和系统化的数字教材体系。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器件不易展示的工作过程等,采用简短、精练的视频和动画及其活化文字的表达方式和展现形式,丰富学习者感知,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便利。但立体化教材开发增加了教材开发的成本,外链的数字资源需为高效教材建设服务,不宜过度开发,现阶段立体化教材更适合作为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与功能的补充。

猜你喜欢

三教改革教材内容职业院校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财务管理教学发展的趋势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借扩招契机促办学改革
找准症结破解难题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