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家属满意度观察

2023-12-12邱春秀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1期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家属

邱春秀

(三明市第二医院儿科,福建 三明 366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心脏受到病毒侵犯而引发的一种以心肌炎性病变为特征的疾病,病变会累及心内膜、心包等[1]。病毒性心肌炎随着疾病的进展、加重,会增加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风险[2]。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由于年龄较小,治疗期间不能准确的描述自身情况,增加了临床护理难度。优质护理是一种整体化、全面化的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护理干预的中心和出发点,切实为患者考虑。基于此,本研究探索优质护理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三明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1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纳入标准:①均经病毒血清学检测、血生化检查等检查确诊病毒性心肌炎;②年龄3~14岁;③家属均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扩张性心肌病等疾病;②中途退出此研究;③过敏体质;④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⑤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⑥合并遗传性、先天性疾病。本研究经三明市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病例组、参照组各55例。参照组:护士遵医嘱予以调节免疫、营养心肌、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告知患儿家属治疗期间注意要点,保持病房卫生整洁、干净、空气流通,发现异常时及时予以对症处理。

病例组: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建立专门的优质护理团队,团队主要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责任护士以及营养管理方面的专家构成,全程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针对患儿的具体病情制订护理方案,并定期总结护理缺陷与弊端,及时改进并补充,保障优质护理的质量。具体内容包括:①加强患儿病情监测,对于心律失常的患儿,予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展开相应抢救。②加强隔离管理和感染管理,做好病房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保障室内通风,避免患儿出现二次感染情况。③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和必要的心理护理,减轻患儿负面情绪,提升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向患儿家属介绍既往成功治愈案例,增强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细心、耐心的照顾患儿。④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休息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避免带患儿去公共场所,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增减衣物,防止患儿受凉。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还需询问和倾听家属的想法,纠正其对于疾病的错误认知,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或思想进行疏导,同时为家属讲解情感支持、家庭护理对患儿治疗的重要意义。⑤为患儿制订合理膳食方案,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切忌饱食,避免心脏负荷加重,适当增加水果,保持二便通畅。⑥对患儿家属进行病毒性心肌炎的生活指导,患儿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体温复常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儿,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至少休整治疗1个月且度过急性期之后,患儿可以在生命体征好转的情况下适当参与运动和训练。⑦对患儿进行呼吸道护理,促进患儿痰液的排出。每日采用生理盐水棉签对患儿口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口腔卫生清洁。⑧在患儿用药治疗期间,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告知其治疗药物的使用规范及注意事项,输液期间则应观察患儿神情与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降低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若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进行治疗,护士则需加强患儿心率监测,避免药物作用导致中毒或心源性休克,同时做好急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②家属满意度:结束治疗时护士向患儿家属发放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采取百分制计分,分为非常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③心肌炎缓解效果:显效,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症状大部改善且心肌酶谱改善;无效,患儿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④护理结果:观察分析患儿的心电图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其中生活质量使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⑤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记录两组患儿的孤僻、闹情绪、抑郁等心理行为异常的发生情况,主要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和评估,家长填写之后由3名以上儿科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病例组,男30例(54.6%),平均年龄(7.26±1.34)岁,平均病程(5.06±1.14)d。参照组,男32例(58.1%),平均年龄(7.33±1.29)岁,平均病程(5.09±1.18)d。两组男性比例、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0、0.780、0.892)。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病例组心律失常1例,参照组心源性休克2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4例。病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1.82%vs.12.73%,P=0.028)。

2.3 家属满意度对比 病例组非常满意21例、基本满意32例、不满意2例,参照组非常满意16例、基本满意29例、不满意10例。病例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参照组(96.36%vs.81.82%,P=0.014)。

2.4 心肌炎缓解效果对比 病例组显效34例、有效20例、无效1例,参照组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8例。病例组心肌炎缓解有效率高于参照组(98.18%vs.85.45%,P=0.015)。

2.5 护理结果对比 病例组患者接受护理之后的心电图恢复时间较参照组更快[(9.22±2.54)dvs.(13.25±3.52)d],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10.41±2.05)dvs.(14.23±2.64)d],生活质量评分较参照组更高[(92.53±2.43)分vs.(84.25±3.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2.6 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对比 病例组闹情绪2例、抑郁1例,参照组孤僻2例、闹情绪4例、抑郁4例。病例组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低于参照组(5.45%vs.18.18%,P=0.039)。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将近35%的病毒性心肌炎集中于10~30岁,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3]。目前,临床普遍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感染病毒有腺病毒、艾可病毒,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等特点[4-5]。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着疾病的进展、加重,各个系统、器官均会受累,出现心律失常、心悸、气促等症状,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6]。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虽然可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病情,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自制力、配合度、依从性均较差,治疗期间仍旧需辅助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促进机体康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变化较快,处理及时有效的救治之外,护理人员也应积极作出响应,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实施个体化、全方位护理,改善整体治疗情况。目前,临床中尚未研发出特效药物,通常根据患儿具体的症状选择对症性药物进行缓解和治疗,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会影响患儿的康复进程。

患儿年龄较小,治疗经验与疾病认知都比较欠缺,因此更加容易受到陌生环境、陌生人员的影响,出现不良情绪,甚至产生抗拒的心理,不愿意配合医疗,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家属是陪伴患儿开展各项检查治疗工作的重要人物,其治疗理念、情绪状态均会对患儿产生影响。因此,护士也应关注家属的疾病知识认知情况以及情绪状态,于入院时组织开展健康知识培训,增进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让其了解治疗的原理,以平复家属的惊慌与恐惧情绪,用平和的心态陪伴患儿,提升整体治疗依从性。以上护理措施属于优质护理服务,该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一切护理措施均围绕患者个体进行讨论并制订,体现出个体化、优质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护士还需整理护理需求,落实责任制度,尽可能简化工作流程,提升自己的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及其家属达成和谐可信赖的关系,提升临床治疗的效率。

本研究显示:病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1.82%vs.12.73%),家属满意度高于参照组(96.36%vs.81.82%)。表明优质护理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护理中效果显著。分析如下:优质护理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重视患者个体感受,尽可能满足患者治疗需求,通过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提高家属治疗的信心,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温暖、呵护[7-9]。优质护理还对患儿饮食、呼吸道、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护理指导,纠正患儿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儿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同时护士加强病情监测,目的是及早发现异常,及早予以对症处理,将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性[10-12]。优质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规范的护理服务,显示了护士的专业性、责任心,赢得患者信任、理解,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13-15]。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纳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赢得患儿家属认可、赞同,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

猜你喜欢

心肌炎病毒性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microRNA-155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