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

2023-12-12

广西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灵渠钦州运河

仿佛一道电光

何述强

随着平陆运河的开凿,从横州到钦州一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想而知,通航以后的平陆运河亮亮的河水将仿佛是一道电光,照彻两岸的许多事物。那一朵被叫作天香的花儿,那些僻静的村落,那些神情寂寥的古镇,那些荒弃的庙宇,那些沧桑斑驳的古道,将在这一道亮光中露出笑靥,敞开心房,缓缓开始诉说。我感到这块土地寂寞已久,这块土地上的河流缺少对话,河流与大海更是缺少交流。运河的开凿,正是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机会。

我注意到,从这条运河出发的横州,到这条运河进入大海的钦州沙井港,所经之处,几乎“全域性”映现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他就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横州郁江乌蛮滩左岸的马足岭下有始建于东汉建宁三年(170年)的伏波庙,钦州的乌雷岭、康熙岭、泉水镇等处都有规模不小的伏波庙。东汉建武年间平定交趾征侧、征贰叛乱的马援将军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钦州至今流传马援开拓“鬼门关”,率领军民夜凿大风江口至钦州七十二泾的运河,以避乌雷半岛外惊涛骇浪的故事。

现在,我们除了从历史书上、从古人留下的大量诗文中感知马援将军平定交趾叛乱的历史贡献,我们还可以从为数众多的留在大地上的、江河湖海之滨的大大小小的伏波庙,体会马援将军不同寻常的光辉人格和不世业绩。他的一生,不仅被记录在书本上,还写在大地上。可见,一个真正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人们是多么怀念他!或许是“伏波”这个词语的特殊内涵已经决定,又或许是因为马援将军南征一路走水路,纪念马援将军的伏波庙几乎都建在水边。横州伏波庙建在郁江边,乌雷伏波庙就在大海近旁,庙门离大海只有二十五米。浦北县泉水镇的那座伏波庙,庙门口就是波涛汹涌的南流江。伏波,是否寓意着其使命是降服惊骇的波涛?然而,外在的波涛是容易降伏的,内心的波涛却是难以降伏。就像王阳明所说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伏波,除了降伏,我想应该还有守护的含义。郁江边乌蛮滩上的伏波庙大门口那两副对联都把水写到里面去了,“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圣德照滩心功崇汉室,神威垂岭徼绩掩云台”。这“长滩”“滩心”,揭示了伏波庙“滩声水起”的个性特征。

乌蛮滩的伏波庙保存了不少壁画、书法、浮雕、陶塑。这些艺术作品主要分布在前殿内外墙壁上、回廊廊檐上、大殿和后殿的屋脊上,内容有人物、树木、花鸟虫鱼,等等。一组组的人物陶塑,当然都有他们的故事。那些古装人物,有些是古代官员,有些是神灵,也有一些是普通的市井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我漫步在右边回廊下,抬头间看见廊檐上的一组人物陶塑,看到他们的目光都是朝向前方,或者是望着前方的上空,唯独一个女人,低着头,目光朝下。我不禁有些惊奇,于是,认真观察,原来她牵着一个小孩。她是一个母亲,为了照顾她的孩子,她的目光不能朝向别处,不能虚无缥缈,她必须望着地面,儿子脚步即将迈到的地方。这个古老的母子牵手的场景让我心中微微地一震。紧接着,我看到在回廊下面烧香的游客中,有一个年轻的妈妈牵着她孩子的手。现实中的妈妈牵着孩子的手和廊檐上古代陶塑母亲牵着小孩的手是何其的神似!一瞬间让我恍然感觉时光重现。有一种穿越时空,极为鲜活的东西,实际上一直存在。只需要一道微光,那些过去时空的柔软与爱恋依然可以在现在的时光中突然映现。我也由此感知到,艺术的灵感真的是来源于生活。墙上的那些陶塑,那些眉飞色舞、憨态可掬、沉思默想的人或者神,也许都是对应着生活中的某些真实的人,生活中本来就有着气象万千的原型。

我当时拍了一组廊檐上和廊檐下的母子照,以“牵着妈妈的手”为题发布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想不到引起了众多朋友的兴趣。词作家孙红旋即以《牵着妈妈的手》为题写了一首歌词,这首歌词对中国传统母教文化进行了提炼,通过时尚、摇曳的语言表述,写出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历史的纵深感。经由才华横溢的青年歌手、作曲家袁依琳作曲并演唱,在广西云发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当我再一次来到横州伏波庙时,抬头又看见廊檐上陶塑母亲牵着孩子的手顿感格外亲切。由于墙上人物激发了我的“普通情感”,我对到伏波庙参观的游客也多了几分关注,竟然发现庙内同时有好几个母亲牵着她们小孩的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偶然现象,还是这座庙宇潜在的某种气质和性格发挥了什么特殊的吸引力。当然,在别的香火鼎盛的庙宇里也会有小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这种情况不足为奇。只是没有多加留意而已。而伏波庙的这一现象是因为廊檐上的陶塑引发的额外观察。艺术让我们更加地关注现实,在红尘中多生几分眷恋,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历史上的马援慈眉善目,喜欢讲故事,老少都喜欢跟他交往,很有亲和力。今天伏波庙里出现的这许多让人温暖的画面,与伏波将军生前与人为善的气场无疑是契合的。

在伏波庙众多的壁画中,我读到了杜甫的诗句“江湖满地一渔翁”,画面上是一个垂钓的渔翁,另有一个樵夫释下柴薪,正在拿起鱼篓端详,看他到底钓到了多少鱼。而这个渔翁浑然不觉,专心致志垂他的钓丝。我看到了“抱琴访友”的画面,讲的是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还看到了“龙女牧羊”的画面,柳毅千里传书,最后与牧羊女终成眷属。还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咒钵生莲”的画面,说的是晋朝的西域僧人佛图澄焚香念咒,让钵中的水生出莲花,最终感化了性格暴戾的后赵皇帝石勒的故事。壁画上的石勒大腹便便,像极弥勒佛。这个故事《晋书·佛图澄传》有载:“(石)勒召澄,试以道术。澄即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耀目。勒由此信之。”这个神异的故事让我对“焚香”一事产生新的认识。我们无法让钵中的水生出莲花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懂念神奇的佛咒,另一方面是我们可能根本就不重视焚香这一环节。焚香是让心灵宁静下来,安静下来才有奇妙的境界发生,我们整天心急火燎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既如此,哪能让钵中的水生出智慧的莲花来?

还有一些我们已经无法辨认的壁画,古人写的诗句也脱落不全。壁画里的世界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人物、山水、花鸟虫鱼,也有凤凰、神兽,还有竹子、芭蕉、松树等各种植物。总之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一个让人迷醉的和谐的生态图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田园生活的迷恋,对隐逸的钦慕,对神话传奇的向往,对高尚道德的崇尚,我们也感觉到古人对美好社会的渴望,对良好生态环境、对生机勃勃大自然的无限神往。作为平陆运河端口处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这一古老的祠宇,包含着如此壮丽、如此丰富、如此深邃的文化内涵。我想,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平陆运河通航以后,一定会得到新的呈现。

开凿运河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国家行动。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邯郸记》讲述了唐人卢生梦中挖掘运河的故事,他在梦中完成了几件为国家建功立勋的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开挖运河。因为要开山,山石太坚硬,工程一度停滞不前,卢生焦虑万分,看见书童煎茶,他受到启发,于是征用大量的柴草烧山,烧热以后用醋来泼,再用盐洒,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石头裂开了。运河开凿成功。有意思的是,卢生后来做了朝廷大官,为奸臣陷害,被发配到鬼门关以南,鬼门关就在今天的广西玉林市境内,在南流江和北流河之间。古有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可见鬼门关是一个让古人望而生畏的关隘。这鬼门关,东汉马援将军走过,唐代诗人沈佺期走过,宰相李德裕走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走过,《邯郸记》中的卢生梦中也走过,距离现在的平陆运河不远。梦中的卢生想不到的是,一千三百多年以后,他梦中被发配经过的这一片土地,也轰轰烈烈地挖起了运河,并且,这还不是梦!

【何述强,仫佬族,广西罗城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西散文学会会长。现任广西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散文作品获第二届《广西文学》·金嗓子广西青年文学奖、2020年《广西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作词的歌曲作品《不变的色彩》入选中国音协“百年百首”全国优秀新创歌曲,获得广西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参加编剧的民族歌剧《拔哥》被评为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出版有城市传记《山梦为城》,民族文化随笔《凤兮仫佬》,散文作品集《隔岸灯火》,非遗文化专著《百鸟衣——羽光绚丽的传奇》等。】

责任编辑 罗 南

当一条河融入另一条河

房永明

1

我曾经在灵渠边上生活了三年。清晨在秦堤跑步,月夜在铧嘴听涛,暑日在飞来石纳凉,冬日到陡门观水。那时,年少的我体会不到灵渠的伟大,只感觉到最大用途是方便洗澡。我们一群中师生在余晖中将年轻的身体抛入清澈的水中,谁也没在意那两岸被水花打湿的是两千多年的秦砖。

当我离灵渠越来越远时,当我的年龄越来越大时,才发现灵渠就如两岸的秦砖,那样的厚重,那样的珍贵,历史最终赋予了它别样的荣光。此时,终于明白,恢宏的长城只能将外族拒之于关外,而精巧的灵渠却展示出了无限的包容。

我试图把目光投向两千年前的兴安。“兴安高万丈,海洋在天上。”就在这“天上”的兴安,发源出两条河,一条是海洋河,一条是大溶江。

海洋河发源于兴安东南部的海洋山,这里林茂草丰,怪石嶙峋,许多细流从石洞流出,汇成了波光闪闪的海洋河。海洋河高唱低吟,一路向北,成了湘江主流,入洞庭,进长江,成为长江水系的一员。

而大溶江则发源于华南第一高峰的猫儿山,它一气南奔,到桂林,达梧州,入西江,进珠江,成为珠江水系的伴侣。

这一南一北两条河,本是老死不相往来,并且越走越远,谁也想象不到两者会相融。

当年,秦始皇扫平六合后,便派出五十万大军攻打百越,可秦军在五岭一带徘徊,三年没有进展,主要是山高、坡陡、路不畅,粮食、装备跟不上,补给困难。若要解决问题,必须在崇山峻岭中开出一条漕运之道来。选择一个熟知天文地理、水利设计的能人才能完成此一大任。于是,千挑万选,找出一个叫“䘵”的监御史。史䘵来到兴安,经过考察,惊奇地发现,海洋河和大溶江直线距离仅有两千米。经过勘察设计,大天平、小天平、铧嘴、秦堤、泄水天平、南渠、北渠、陡门等一个个项目设计出来了,每个项目都是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再经过精密施工,历经四个春秋,海洋河融入了大溶江,一项展示秦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工程呈现在世人面前。运粮船只源源不断地经过这里,保障了作战人员的补给,完成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任。

水起文兴。灵渠的修建,不仅把中原的耕作、纺织、建筑带入了岭南,而且还使桂北成为广西先进文化的集散地,这里吸收了中原文化,然后向南渗透,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岭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像彩调、桂剧、桂林渔鼓等,还有那众人皆知的桂林米粉。

很多文人来到灵渠,均为伟大的灵渠所折服,如南宋的范成大、张孝祥、刘克庄,明代的解缙、严震直、董传策,清代的袁枚、苏宗经,他们来到这里,都留下了不少诗文。

解缙见到灵渠时感慨颇多,他在想,秦朝若不是那么早灭亡,大概会顺水出海直达天涯海角了吧。于是提笔写下:

石渠南北引湘漓,

分水塘深下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

锦帆直是到天涯。

解缙从精巧的灵渠中看到了一种比长城更伟大的抱负。

袁枚来到灵渠,心情是何等舒畅,清澈的河水似乎洗涤了他的心灵,他写下《由桂林溯漓江到兴安》一诗:

江到兴安水最清,

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

船在青山顶上行。

1963年,郭沫若游完灵渠,文思泉涌,手书一首《满江红》: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水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这就是广西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

2

万物有改必有变,当湘水融入漓水,当江河融入大海。

人类依赖着水,却又希望改变水。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傍水而居,是人类对水的高度依赖的有力说明。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洪水滔天,浩浩方割,水火无情,则又是人类对水害怕的有力诠释。

于是,人们就有了变水害为水利的动机,便有了大禹治水,便有了都江堰,便有了京杭大运河。

广西兴建运河的历史很是悠久,除秦代开凿的灵渠外,还有东汉时期马援开凿的防城港江山半岛的潭蓬运河。唐代,开凿了沟通桂江与柳江的相思埭运河,邕州司马吕仁开渠分邕江洪水,形成了现在的邕城南湖雏形。桂州都督王睃修筑灵陂引水灌溉工程,屯田数千顷。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在城北凿井,居民汲水饮用或灌溉菜地,无不称便。

修建运河、改水利民的人,人们自然会永远记住他。在兴安,有个四贤祠,里面就供奉着史禄、马援、李勃、鱼孟威四位对修建灵渠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在柳州,就有柳侯祠,在南湖,就有吕仁的塑像。

五代伍彬作《分水岭》:

前贤功及物,

禹后杳难俦。

不改古今色,

平分南北流。

唐代胡曾赋诗赞美鱼孟威灵渠修治之功:

凿开山岭引湘波,

上去昭回不较多。

无限鹊临桥畔立,

适来天道过天河。

他们睹物思人,对修建运河的歌之赞之。

人们游桂林,都会说“三山两洞一江”。而三山之中的一山就有伏波山。桂林以人命名的山不多,只有尧山、虞山,皆因尧帝、虞帝而得名,由此可见马援在桂林人心中的地位。在岭南,以至于东盟一些国家,都建有伏波庙,纪念的就是东汉时期的马援将军。当年,马援将军征交趾,因征途要经江海,故封为伏波将军。作为武将马援,一定是身体强健、武艺高强,就是这样一员武将,面对百姓,他却展示出了水的柔情。他来到灵渠时,就“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史䘵是灵渠的开创者,但马援不仅是灵渠重要的维修者,而且还是灵渠重要的创建人。当年,史䘵开凿灵渠,只是开凿了南渠,实现了通漕运的功能,即水运加短距离的陆运。而正是马援扩建灵渠,创建了搭拼式节陡门,就是这陡门,让高出溶江河六米多的海洋河能顺利连接,首创北舟通岭南的奇迹,使湘江与漓江直接通航,而且更有利于农田灌溉,陡门发展到现代,就成了船闸。在防城港江山半岛,马援主持开凿潭蓬运河,大大缩短了海上航线。唐宋时期,中国、东南亚乃至印度洋沿岸各国的船只往来于这条运河。运河曾经辉煌,它见证了北部湾畔各国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交流。诗人顾云在诗中写道:“车遥遥,马阗阗,平如砥,直如弦。云南八国万部落,皆知此路来朝天。”

在郁江乌蛮滩,马援看到这里礁石林立,下令疏通河道,造福一方百姓,百姓自然永远记住了他。

我在横州的伏波庙前沉思。

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的伏波庙很有特色,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等,高低错落、虚实相间,古饰彩绘,雕刻精致,无不展示出历史与艺术价值,展示出岭南建筑的特点。当地人说,此庙修建于东汉,也就是说,马援离开广西,就开始修建了,当地人还特别强调,伏波庙四周古木林立,可庙的屋檐上没有一片落叶。在这里,马援早已化成百姓心中的神,英气、伟岸而圣洁。在庙前的大柱上,仍留有“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的联文。

3

当时间进入2022年,相距灵渠开凿已有两千多年。

新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在广西开工,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进入人们的视野。

西津、平塘江、陆屋、马道枢纽、青年枢纽、企石枢纽、茅尾海。

西江将要融入北部湾,又是一条河将融入另一条河,不仅仅是融入另一条河,还要融入大海。

广西钦州灵山旧州,这里曾经在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建城,那些隋唐时期的城垣、筒瓦、板瓦、陶罐、沿口等,正在被挖掘机声唤醒。这些被唤醒的古物,还将会听到五千吨级船舶在身边鸣叫。

这是西江流域与北部湾的江海再约。

起点是南宁横州平塘江口,经灵山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一百三十五公里,总投资七百亿,建成后将缩短西江中上游入海里程五百六十公里。无独有偶,平陆运河与灵渠建设时间一样,也是四个春秋。

我无法探寻灵渠修建的艰辛,但有幸见证平陆运河的开凿。我们从横州中华茉莉园、伏波庙到西津水电站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从新福镇平塘江口街到旧州镇马道枢纽,从钦州故城到企石枢纽、青年枢纽,一直到运河出海口,见到龙门港跨海大桥、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每到一处,吹在脸上的是清爽的江风海风,见到的是一张张美好的蓝图,挖掘机在奔忙,施工人员在忙碌,他们要将蓝图变为现实。

这又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工程。郁江西津水库的水面和海平面之间有大约六十五米的落差,运河建设面临着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两千两百多年前,灵渠的修建就面临这样的难题,海洋河高于大溶江,如果直接引入就不再流入湘。古人发挥聪明才智,用大小天平和铧嘴解决了难题,三分水经小天平进入漓江,七分水顺大天平流入湘江。大小天平将拦水、分流、泄洪三种功能完美结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

平陆运河的建设者站在古人的巨肩上,不仅要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而且还要将其打造成世界级高水平保护的生态运河、绿色运河。运河两岸会预留一公里的保护区用于建设生态廊道保护沿线生物多样性,在运河越岭间设置动物通道,让运河两岸间的蛤蚧、山蛙、猪獾、山雀、竹鼠等动物自然交流。

一条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绿色的运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要将目光投向未来。

——2026年,一条可通航五千吨级船舶内河I级航道和三座双线船闸的运河建成并实现通航试运行,工程质量韧性可靠,本质安全水平世界一流,航运、供水、防洪、灌溉等功能有效发挥,直接开辟广西内陆及中国西南、西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通航入海的现状,推动向海经济发展,开辟西江黄金水道新的入海循环航道,形成江海循环航道航线将推动广西及西南地区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

——2035年,一条畅通高效质量优良安全可靠环境优美富载文化智慧创新的现代化运河呈现,年货运量达一亿吨以上。平陆运河顺应自然山川走向,聚焦世界内河规模最大省水船闸、世界一流高效输水系统智慧航道生态运河江海联运。

——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运河建设养护及运营融合应用,这是一条智慧运河。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科学构建生态廊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红树林湿地牡蛎种质资源、古树名木等保护,这是一条生态运河。

平陆运河,我在期待,红树林在期待,三娘湾的白海豚也在期待。

【房永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小说选刊》《山东文学》《安徽文学》《广西文学》《红豆》《南方文学》等刊,小说《雪衣画眉》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好小说。】

责任编辑 罗 南

像茉莉花交付美丽灵魂

韦 佐

那天早上,在一家小面馆里吃过早餐后,我和仁海兄像路人甲路人乙般沿着街道返回酒店。没有任何人招徕,是洋溢着千百倍的茉莉花香,把我们吸引到街边的一家茶叶行里。在陌生的街道旁,那伏击路人般密集而干爽的茉莉花香,是我唯一熟悉却又久违了的气息。

说茉莉花香有千百倍,并不夸张。因为此前几十年里,我所遇见的茉莉花,也就半张席子大小的一片,在某个庭院或公园的花圃里,被修剪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形状,不足一米高,像堵矮墙。在姹紫嫣红的百花丛中,茉莉花似乎只是作为边角点缀而存在。如遇上花开时节,无名指头大小的花骨朵或花朵,羞怯地掩隐在拇指头大小的绿叶下,并不起眼。但那丝丝缕缕的芳香却沉醉在记忆深处,只待某一天的某一时刻重新被唤醒。

2022年11月13日,趁着到平陆运河采风的机会,我平生第一次去到横州市。当晚,头一次吃过正宗的横县鱼生和爆炒公母青椒之后,已是入夜九点多。驾车缓行,虽人生地疏,但并不导航,而是自顾自地张望着酒店招牌。转悠一两条街道后,便随机停靠在一家酒店前。

直到次日8时许,沿街步行去吃早餐时才发现,我们住的竟然是横州市的茶香街。茶香街,多么芬芳的一个街名哦。因时候尚早,所有茶行还未开门。不过,看到街名的一瞬间,我仿佛得到某种暗示,顿时感觉到空气中正弥漫着淡淡的茉莉花香。

从建筑的风格和外墙上,看得出茶香街是条老街了。茶叶店一家挨着一家。从招牌上,看得出各店家的茶品有横州本市的,有广西区内的,有广西区外的,还有市内外多种茶叶兼蓄并营的。再看着上书“横县横州城北市场管理处茶叶市场值班室”的旧木牌子,才知道横州市的老茶叶市场正坐落于此。从值班室木门、门框的样式和木门上的气窗造型及折旧程度,看得出市场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吧。

把我们吸引进去的那家茶行,门面约6米宽、4米深。屋内挤挤挨挨地堆放着一大袋一大袋的茉莉花茶,好几十袋。

这只是店存的三分之一左右,三分之二则摆放在一墙之隔的前厅,也就是茶行的正门。正门面五六米深。门前还支起了钢柱、钢架和顶棚,平着门面的地面,还撑起了六七米长的平台。平台上再摆上约20厘米高的木架——具有通气防潮之用途,木架上则放置着一袋袋不同品类的茶叶。门面里的木架上,摆放着包装精致的各类茶叶、茶饼。

在前厅看店的,是一位四十五岁上下的女子,热情、质朴、利索。见有客来,马上招呼人坐下,然后问想喝什么茶,接着便沏茶说茶。我们坐定,仿佛一下沦陷在花茶馥郁的重围之中。

女子说,她的这家茶行经营20多年了,有花茶近50种,销往全国各地,店内日常存货就有好几千斤。

自然就说到茶,特别是茉莉花茶。传统纯手工采茶和炒茶,极琐碎极劳力劳神。比如,要摊开“两叶一心”的一斤干茶叶细数,约有4.8万枝。如用纯手工采摘生茶嫩芽,就得掐4.8万次。采罢鲜茶叶,后续的工序还有很多,都是技术加体力活。约十斤生茶才炒出一斤干茶。不同的生茶叶折干率不一样,纯手工采摘和机械采摘的,折干率也不一样。机械采摘后,亦可由人工再次摘选。

制作茉莉花茶,须经过窨制这一整套的工序。窨制的“窨”字,有两个读音,一为 xūn,意同“熏”,用于窨茶叶。即将生鲜的茉莉花等放在干茶叶中,让茶叶吸收并染上花香。“窨”的另一个读音为yìn,是指地窨子、地下室,与茶叶无关。花茶窨制是根据茶叶(或谓之茶坯)具有吸香、鲜花具有吐香的特性,将两者结合,在适宜的吸香、吐香环境技术条件下,使茶坯充分吸收花香而制成各种花茶。

窨制茉莉花茶,采花(其实是花蕾)是第一道主要工序。上午采来的花蕾,在白天里继续“睡觉”,到晚上七八点钟后才慢慢苏醒,睁眼,悄悄绽放,吐露芳华,满室生香,令人迷醉。

适时窨制最为必要。在花蕾开放率90%以上时,及时付窨。茶与花拌和、拥抱,像情人般传神、传情、融合。窨制开始,制茶师傅需熬夜守候。次日清晨,窨后烘干茶叶,花和茶分离。花蕾打开,芳香吐尽,功成身退,只剩一副躯壳。但这才是完成第一轮窨制。

就是说,最高档的茉莉花茶要多次窨制,最多可到10次或11次。每窨一次,烘一次茶。接着,用少量鲜花再窨,反复窨,直到达到最想要的效果。最后一次窨后不烘的过程,称之为“提花”。有时为提高茉莉花茶的香气浓度,在窨制过程中拌和一些白兰花瓣,称为“白兰打底”,用白兰花的浓郁花香补充茉莉花香的浓度,但白兰花的用量不宜多。窨制茉莉花茶工序多,需用大量生鲜花蕾。干茶叶和鲜花蕾的比例高达1∶7或更多,也很正常。

几千斤茉莉花茶成品的窨制所需的生鲜花蕾,假如为同一天所采,那得来自几十或上百亩的花田吧。这么想着,单是一家茶行的花事就很繁荣很辽阔了。这就是千百花香的来由吧。

此前,我只知道横县(今横州市)盛产茉莉花,而不知茉莉花茶品种之众多,更不知道横州市茉莉花和茉莉花茶产量竟然占到全国的80%,全世界的60%,“茉莉花之都”之美誉,横州当之无愧。目前,横州全市茉莉花种植面积12.5万亩,年产茉莉鲜花10.2万吨。10.2万吨,即2.04亿斤,分到14亿中国人手里,每人可分到1.4两的鲜花。如连枝带叶带花,每人可手捧重重的一捧茉莉鲜花。全市年产茉莉花茶8万吨,综合年产值143.8亿元,综合品牌价值215亿元。单横州市花农就有33万余人,带动市外省外花农、茶农近200万人。

最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由茉莉花开发出来的系列产品,竟然已有数百种!小小茉莉创造了大产业,让人大开眼界。不久的将来,茉莉花系列产品将沿平陆运河径直出海,走得更快,也走得更远。

茉莉花的花色纯白如玉,花魂幽香透骨。平日里,我们都习惯说开花结果。但对于茉莉,果就是花,花就是果。或说,茉莉花的精气和灵魂,就是无形、无价的果。在所有茉莉花产品里,几乎看不到花的形体。而通过嗅觉味觉,却分明感觉得到花的神气和韵味。茉莉花一旦交付了芬芳美丽的灵魂,就像完成一生的使命。花虽隐退,但其精魂却长存于茶叶之中。从此,茶也不是原来的茶,花也不再是原来的花,而是互相拥有,难分难解。就像倾心相爱过的两个人,即使今生不复相见,其灵魂却一生守候。

若要论谈花朵的绚丽,人们未必最先想到茉莉花。而我平生所爱的花有三:桂花、玉兰花、茉莉花。花色皎洁素雅,香气却特别动人。就在深夜,过树下,过树旁,在黑暗之中也分明感觉得到。唯气质和灵魂之美丽芬芳,才打动另一个灵魂。

“环佩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胜冰雪聪明,知己谁求……”在《满庭芳·茉莉花》中,宋代词人柳永所描写所赞颂的不只是茉莉花清丽脱俗的芳姿,更是茉莉花的灵魂。

最庆幸茉莉花的花期长、花量足。席慕蓉说过:“茉莉好像没有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思念之情不论四季,不分朝夕。这一切多温存,多绵密,多美好。

入冬时节,但横州十万花田,茉莉依然枝叶青碧。零星花朵点缀其间,如同留足许多标记,芬芳之路仿佛因此而四季通行。

有人说过“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气味”。当寒风四起,一杯茉莉花茶在手,你仿佛提前进入了春天,或一年四季里一直拥有春天。茉莉的花语为“莫离”,教人珍惜所有的相遇和美丽,包括曾经的、当下的和未来的。

【韦佐,壮族,防城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现居广西防城港,报社编辑、记者。已出版散文集、诗集、随笔集及长篇报告文学共五部。】

责任编辑 罗 南

江孕好泥育名陶

吴世林

走在平陆运河钦州城区段,你会看到一条巨大的古龙窑掩映于繁华城市的江岸树丛里。

周边都是林立的高楼,宽敞的街道,整洁的园林,而青瓦古砖的古龙窑仿如华丽戏台上的一名古代壮士卓尔不群。

这条长达八十二点二米的老窑名叫钦江古龙窑。站在古窑的大门边,“一江东西土,独秀南北陶”的对联霸气地映入你的眼帘,仿佛在对你说,这条古龙窑之所以能烧出优质的坭兴器,坭兴陶之所以能在众多的陶器中脱颖而出,关键是得益于钦江孕育了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

记不起是哪个名人说过了:“江孕好泥,让钦州人来做好陶。”这种优质泥土,就是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的白胶泥、红赭石。据专业部门探明,坭兴陶土储量达十七亿吨以上,属国内大型陶土矿藏,更属钦州所独有。

钦州,这座南方古城,先在久隆上东坝村,后搬到灵山旧州,自公元1023年从灵山县旧州迁来此处后,至今已整整一千年。可无论它迁到何处,都离不开一个地方,那就是钦江。

千百年来,城里百姓喝的都是钦江水,不同的是,这水离海越来越近了。

千年古城濒临碧波荡漾的北部湾,依江而鲜活。而这条有水的特质和海的品性的钦江,在绿树和翠竹丛中蜿蜒蛇行,如城之白玉腰带,绕城而过。江水时而随着海水退潮而奔流入海,时而随着海水涨潮而倒灌满江。正是这进进退退的江水,养育了一方老百姓,也使钦江两岸丘陵地带滋养出大量优质的陶土——东泥和西泥。

有上游的淡水和倒灌的海水而形成的咸淡水的滋润,有十万大山的山风与北部湾的海风轮番地吹拂,钦江孕育出的陶土质地细腻,光润结实,可塑性强,是上天赐给钦州人民的制陶瑰宝。

东泥,又称白胶泥、五花泥,大多藏于江东的低洼地带。此矿质软柔细,色彩丰富,可塑性、结合性良好,烧成温度范围宽,是上乘的制陶原料。这一矿层,有一至三尺的厚度。探寻时,须清除表土,找到白胶泥的迹象,再深挖,在几层不同的夹泥中观察,找到切面呈黄、白、紫、青、红等五花色泽,油质润亮细腻者,即为东泥佳品。

西泥,又称红赭石、石头泥,深藏于西岸山腹之中。探寻时,须剖开山坡表土,找出矿脉迹象。在几层不同的矿脉生成走向中,偶尔发现夹有一层泥质结实、细腻纯净、紫红色艳、石块状裂纹内夹有铁锈斑色者,细心观察,用指甲刮开泥块表面,呈现出润亮油质感,再取泥粒,用手指搓压即可破碎的,即为上等的西泥。

陶艺人明白,好陶土只是基础,能否炼出好泥料,还得靠恰当的制作方法。制作坭兴陶时,他们会根据两种泥料的不同特性,采取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

东泥属软泥,开采回来后,立即封闭存放,以防水分流失。

西泥开采回来后,须经过四至六个月的阳光暴晒、雨淋风化,让其吸纳天地之灵气,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之状态,再施以筛、搭、踩等技法,让其去粗存精,才能炼成坭兴陶所需的硬泥。有这西泥参与制作的陶器,制成的坯体不易变形,烧结强度高,是坭兴陶之所以能独步世界的关键之一。

陶艺人把炼好的东西泥按软六硬四的比例,混合、搅匀、沉沙,取其上层无杂质之泥油制成坭兴陶坯料。因这四比六的特殊配方,前人最先称坭兴陶为“四六瓦”。瓦,是南方人对已烧成土陶器的总称。这东泥性软,乃陶器之肉;这西泥性硬,为陶器之骨,骨肉相配,高度融合,不分你我,相互支撑,构成了新的泥料。用这样的泥料来烧制陶器,其质地坚硬,轻叩之,音韵铿锵悠扬,音质悦耳动听,让人爱不释手。

回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当你走在祖国岭南地区广大农村的时候,你会发现,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缸瓦窑,或古窑,或新修,山前村后,路旁河边,窑烟袅袅,窑火通红,窑前窑后都堆满了各种陶器,大的有水缸、米缸、酒缸、酸菜缸,小的有陶罐、陶碗、砂锅,精致的有陶壶、陶瓶以及各种摆件品。然而,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粗笨的陶制品无可奈何地让出了历史舞台,大多古窑已火熄烟散,掩藏于荒草丛中,成了遗址遗迹,唯有坭兴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依然薪火相传,孑然傲立于祖国的南方,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

坭兴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陶”,除了有好的陶土,更是钦州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火生六百载,焰接五千年。”这是钦江古龙窑又一副对联。它精准地把钦州陶器的历史渊源和坭兴陶古龙窑的历史说透了。五千年间,钦州陶器从粗到精,一脉传承。到了秦汉时期,“骆越部族”先民制作出了“越陶”,至隋唐时已“日益精致”,当时生产的唐代宁道务陶碑,被誉为“中国第一陶碑”。此陶碑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在坭兴陶的发展史中,明代的“四六瓦”精陶又是一个标志。至清代咸丰年间,其发展至鼎盛,钦州陶器得以广泛使用,始得名“坭兴陶”。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坭兴陶历经无数次大浪淘沙,最终成为中国陶艺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那是因为,经过一代又一代陶艺工人的长期摸索,钦州先民们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坭兴陶烧制技艺——六艺古法,使得钦州陶器从明代起,在钦城区范围内及水东缸瓦窑村逐步走上了规模生产之路。

坭兴陶艺术馆内传习馆大门有副对联这样写:“遵师道礼乐射御书数,承古法搂挥辘挑窑光。”这“搂、挥、辘、挑、窑、光”,说的就是坭兴陶的六艺古法。据坭兴陶传承人介绍,千百年来,经坭兴陶艺工人世代传承,凡成陶者,师承必行“搂、挥、辘、挑、窑、光”之六大技法。随着时光的流转,得到历代文人雅士积极参与,不断总结,不断深化,不断洗练,这套古法不断完善成熟,坭兴陶产品日益精致,千年古陶也以其博大精深的陶艺文化,荣列“中国四大名陶”。

走访坭兴陶文化资深研究专家、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礼烈先生,说起坭兴陶六艺古法,他非常赞同广西大学曹德光教授的研究成果:“坭兴陶完整地保持了我国在数千年前的制陶手法。其纯朴的泥料配制、刀刻装饰、无釉还原素烧、产品研磨硬光等工艺,使得坭兴陶成为目前国内陶瓷行业中,最具备史前文明工艺特征的代表性陶种,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优秀技艺的本真性。”接着,他从“搂、挥、辘、挑、窑、光”六大古法中为我分解出了七十二道手工技艺:

搂:选、采、晒、䂿、拣、筛、配、混。

挥:浸、搅、踩、淘、澄、滤、腊、沤、嗨。

……

坭兴陶的发展和兴盛,源于其实用性。大量的生活日用陶的需求,甚至是攻击敌人的武器,都可以用坭兴陶来制作。如冯子材将军定制了大批的独特坭兴陶煲,并定名为“先锋煲”,分大、中、小型,灌满火药,运至前线,在镇南关大捷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在那个年代,坭兴陶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其生产也就红红火火了。

几经起伏,坭兴陶走向今天的辉煌,则是因为坭兴艺术陶的兴起。随着“挑”和“光”技法的广泛应用,即雕刻装饰艺术的融入和抛光技法的成熟,坭兴陶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素有“坯同一色,品异万彩”之美誉的窑变艺术得以呈现,成为国内陶瓷行业中的一绝。2018年,著名作家王蒙造访钦州,这样赞叹坭兴陶:“当我第一次有幸见识别具特色的广西钦州陶器,就被它所吸引:光亮如铜,硬朗如铁,颜色深沉润泽,形体古朴大方,别具一格。”

技法我虽然听得一知半解,但道理我却领悟到了。坭兴陶凭借着钦州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六艺古法。这套别人难以模仿复制的复杂技法,以及坭兴陶所特有的窑变艺术,是坭兴陶立足于世界陶器之林的法宝。

前几年,我有幸参与坭兴陶博物馆展陈文字的整理与修改。我在这里摘抄下其中一小段文字,与大家分享。因为,每每读到这段总结性的文字,我对这方水土孕育出的千年古陶总是崇敬万分——

坭兴陶,具有特有的陶土、精湛的雕刻艺术、神奇的窑变技艺等品质特色,“一件在手,绝无类同”,凭借千年古陶的文化底蕴,传承“六艺古法”,融合创新,多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钦州被誉为“中国坭兴陶之都”。

“钦州桥畔紫烟腾,巧匠陶瓶写墨鹰。无尽瓷泥无尽艺,成功何止似宜兴。”这是著名剧作家、戏曲作家田汉先生评价坭兴陶的诗句。在岭南这方水土里,在钦州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有着世界特有的矿产资源,在这里生活的钦州人民利用它创造出了坭兴陶,并在劳动当中不断发展它、完善它,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养育出了这一艺术瑰宝。它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它好比一部彰显艺术魅力与文明之光的书,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钦州人民从古到今的不懈追求与梦想。

【吴世林,文学创作二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签约作家。现任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个人专著有《永远的白海豚》《海湾豚影》《追梦》等五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十余次。】

责任编辑 罗 南

猜你喜欢

灵渠钦州运河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灵渠颂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钦州坭兴陶艺造型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