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包衣及配套栽培技术探析
2023-12-12林玉珠
林玉珠
(温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焦作 454850)
种子包衣技术是指一种采用包衣剂包裹种子后播种,使相关药剂成分在种子生长过程中缓慢释放,从而达成相应增产增收目标的一种农业技术类型,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等特点。种植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玉米种子包衣种植技术的优势,并明确包衣技术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要点与流程,提高玉米质量与产量。
1 玉米种子包衣技术优势及要点
1.1 玉米种子包衣技术的主要优势
1.1.1 有效提升玉米作物发芽率
通过应用玉米种子包衣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玉米出芽率,大幅减少用种量,合理控制人工与种植成本,提升玉米作物栽培种植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1.1.2 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依托种子包衣技术种植玉米,能够使包衣剂中的各类营养物质随着作物生长不断释放,在作物周边形成一道屏障,有效减少病虫害,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1]。
1.1.3 降低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包衣剂中蕴藏着一定的养分与微量元素,并且能够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缓慢作用于种子与根系,从而充分满足玉米对部分养分的需求,有效降低了玉米栽培过程中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减少了肥料或化学农药对田间造成的污染,推动了玉米种植技术绿色可持续发展[2]。
1.2 玉米种子包衣技术要点
1.2.1 合理选种
为进一步落实玉米种子包衣技术要求,有效提升玉米种子栽培质量,相关种植人员需要合理选种,及时清理种子中的杂物、石子、种壳,及时剔除干瘪、发霉或存在病虫害的种子,使选出的种子饱满、健全,确保其达到包衣技术规范要求。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包衣剂的效果,在正式包衣加工前,种植人员应合理测量种子的含水量,确保其整体含水量小于12.8%,使玉米种子出芽率能够达到预期[3]。
1.2.2 确定包衣剂与药剂配比
合理配比包衣剂与药剂是提升种子包衣技术应用效果以及水平的关键所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栽培玉米过程中可选择的包衣剂类别众多,其中涵盖了物理型、化学型、生物型以及复合型等包衣剂,其适用范围以及环境具有显著差异,种植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从药剂配比层面来看,差异化的包衣剂用量在栽培过程中效果显现情况也具有不同,因此种植人员可经过相关试验得出玉米种子在当地环境下的最佳配比,为提升玉米作物产量作出相应的贡献。据山东省某玉米种子试验项目统计数据显示,旱田玉米芽牌20%种衣剂的最佳药种比为1∶50,勤丰克福种衣剂最佳药种比为1∶50。种植人员可结合当地实际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调节[4]。
1.2.3 包衣加工与质量检测
为了尽可能提升包衣加工质量,保障包衣剂加工均匀度,避免出现药量施加不均的情况,种植人员需要采取合理手段与措施开展包衣加工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离心式包衣机已成为玉米生产种植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设备。种植人员可借助离心式包衣机加工玉米种子,在正式利用农机前,需要按照上述种子包衣方案明确包衣剂类型、包衣药种比例以及施药量,并在开始包衣加工前分别采样检测料箱,待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再开展加工工作。一般来说,应在播种前20 d 左右包衣加工玉米种子,种植人员应实时监控离心式包衣机的运行情况,确保药箱与种箱进料的匀称度。当包衣加工初步完成过后,相关种植人员需要检测包衣种子的均匀性、含水量等,并采用标签等方式对其进行分类,规范包衣种子的管理流程,避免出现混淆现象[5]。
1.2.4 避免中毒
在包衣加工玉米种子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受到包衣剂基本形态以及功能要求的影响,其具备一定的毒性,因此在包衣加工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确保现场通风状态,避免封闭环境中出现中毒现象。在包衣种子加工完成后,应严格管理种子,避免与普通种子混用,确保包衣种子安全[6]。
2 玉米种子包衣配套栽培技术主要流程
与普通玉米种子的栽培流程相比,包衣玉米种子的栽培流程有一定变化,种植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与分析包衣玉米种子的配套栽培流程,进而提高玉米质量与产量,推动玉米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玉米,提高种植人员的经济收益[7]。
2.1 选定优良品种
为达到包衣玉米种子栽培种植过程中的增产增收目标,应合理选择玉米品种。由于我国玉米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其面对的栽植环境以及状态各有不同,因此种植人员应当结合当地气候环境以及土壤状态合理选择玉米种子,有效避免由于环境以及气候因素对最终包衣种子的栽培质量以及产量造成影响。
一般来说,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的优良品种包括豫安3 号、东单1331、庆玉9 号、豫安7 号等。针对气候较为干旱、平均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可种植沈单10、中单9409 等品种;针对气候较为潮湿、平均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可种植农大108、高油115 等品种,确保玉米品种与当地气候环境之间的匹配性,从而进一步发挥种子包衣技术的优势,提高玉米种子的质量与产量[8]。
2.2 明确播种时间与方式
合理的播种时间以及方式不仅能够确保玉米生长状态达到预期,还能提高玉米整体产量,有效落实玉米作物播种要求。因此在选择玉米作物包衣种子播种时间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4 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2.1 早播原则
与常规玉米种子相比,经过包衣加工后的玉米种子在环境适应性、病虫害抵御能力、整体出芽率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因此为了进一步保障玉米种子栽培种植后的经济效益、节约播种成本,种植人员应尽可能遵循早播原则,将平均播种时间提前5~10 d,进一步发挥包衣玉米种子在品质与适应性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全方位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
2.2.2 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各地区经纬度、海拔高度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玉米作物增产增收的目标,应因地制宜地调节包衣种子的播种时间,种植人员可将土壤温度作为播种时间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待厚10 cm 土层温度稳定在10 ℃时即可开展播种工作。
2.2.3 结合品种选定播种时间
受土壤、气候以及降水等因素影响,导致各地区播种的玉米品种各有不同,而不同的品种其播种时间也不同。种植人员应加强交流与沟通,针对不同的玉米品种合理选定种植时间,从而提升包衣玉米种的播种效率[9]。
2.2.4 合理选择播种技术
除了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之外,针对性选择播种技术同样对保障包衣种子的产量与质量具有关键性意义。在播种常规玉米种子过程中,为了确保种子发芽率,提升玉米产量,往往采用单坑多植的方式,即播种2~3 粒/坑,这种播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其发芽率,但也提升了播种成本,在日常作物生长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播种包衣玉米种子过程中,合理应用播种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显著提升了其发芽率。因此,种植人员可采取单坑单植的播种手段,从而减少播种过程对种子的损耗率,有效降低播种成本,规避玉米作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减少种植人员的工作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玉米种植技术逐渐朝着标准化、集约化以及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种植人员也应遵循上述原则和要求,加强引进和应用机械化播种技术,提升单位面积内玉米的播种效率和总体产量[10]。
2.3 科学开展田间管理
在玉米作物的栽培与种植过程中,合理开展田间管理工作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与养分,使玉米作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实现玉米预期增产增收的目标,在栽培包衣玉米种子的过程中,开展田间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3 个方面内容。
2.3.1 灌溉管理
玉米作为一种草本根系作物,其良好的生长状态离不开充足水分的支持,因此种植人员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好田间灌溉管理工作,使其能够获得适量的水分,保障玉米健康生长。在灌溉时,种植人员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因时灌溉。包衣玉米种子在不同生长期所需的水分各有不同,种植人员应合理控制灌溉量,在播种前或干旱严重时针对性补水,旱地灌溉量控制在30~45 m3/hm2,在包衣玉米种子生育期应适当增加灌溉量。
其次,节水。在灌溉时,应杜绝大水漫灌的方式,该方式不仅难以满足包衣玉米种子的生长需求,还会浪费水资源。因此种植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滴灌或喷灌等形式,合理应用水资源[11]。
2.3.2 施肥管理
为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在开展田间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适当施肥,提升玉米产量。与常规玉米种子相比,包衣玉米种子的施肥过程应具备以下3 个方面特征。
首先,增施底肥。施加腐熟农家肥以及磷酸二铵(三元复合肥),施加比例为40∶1。在施加底肥的过程中,可采取沟施或穴施的方式,确保底肥施加效果。种植人员可适当控制施用量,包衣玉米种子略少于常规玉米种子,从而确保玉米正常生长。
其次,适当追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对于养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种植人员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适当追施氮肥,满足玉米对养分的需求。
再次,合理选择追肥时间。为了提升玉米对养分的汲取效果,种植人员可选择在降水后追肥,从而提高产量[12]。
2.3.3 土地管理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会伴生马唐、牛筋草、马齿苋、田旋花等杂草,从而与玉米争夺养分,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
因此,种植人员可采用化学以及物理措施及时清理玉米田中的杂草,减少伴生杂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3]。
2.4 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玉米斑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螟、黏虫等病虫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田间病虫害防治工作。针对玉米斑病,可喷洒品润干悬浮剂500~600 倍液。针对黑粉病,可采用50%多菌灵粉剂拌种,并控制好玉米作物的种植顺序定期轮作。针对玉米螟,可喷洒50%辛硫磷稀释液。针对黏虫,可喷洒杀菊酯乳油或灭扫利稀释液,以减少害虫[14]。
3 结束语
与常规种子栽培技术相比,玉米包衣技术在产量、质量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种植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应用相关技术,优化栽培技术流程,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实现玉米高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