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2023-12-12蔡武宁于海艳毕昌松陆松艳
蔡武宁,于海艳,毕昌松,陆松艳
(1.宿城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2.宿城区王官集镇农村工作局,江苏 宿迁 223800)
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是指在水稻栽培的过程中,坚持绿色生产的原则,并且对水稻种植环境和土壤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栽培技术,坚持绿色防治病虫害,严格控制农药的用量,确保水稻的质量。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要结合地区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绿色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力度,在确保水稻产量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稻米[1]。
1 绿色水稻栽培技术
1.1 品种的选择和处理
1.1.1 种子选择
选种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优质、高产、适应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同时,要考察市场需求,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另外,在选种之前要调查经营单位的资质,选择诚信度好的种子经营单位购买种子,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1.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工作也非常关键,应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同时需要浸泡和催芽。晾晒能够增强种子的活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应选择阳光较好的天气晒种,时间为2~3 d。在晒种的过程中要定时翻动种子,保证受热均匀,翻动要轻翻,防止弄破谷壳。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瘪粒,筛选出质量较好的种子。水稻种子药剂处理能够便捷、高效地控制种传病害及前期病虫害,降低水稻生长前期和中期病虫防治压力,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量,种衣剂拌种还可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培育壮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种衣剂开展药剂浸(拌)种,浸种时要保证浸种时间在48~60 h,日平均气温18~20 ℃时浸种60 h,23~25 ℃时浸种48 h。浸种时药液需完全淹没稻种,袋装化浸种时稻种装2/3 袋,并时常翻动种子,确保浸匀浸透,浸后不需淘洗,直接播种或催短芽播种。分批浸种时切忌废液再利用,以防药剂浓度下降或病菌污染降低效果。包衣时要将种子与调好的药液充分混匀,确保种子均匀着药,晾干后催芽播种或直接播种。
1.2 稻田的选择和整理
1.2.1 选择稻田
秧田要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无污染的地块;大田要保证土壤的排水性能好,并且地势平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
1.2.2 土壤整理
在选择好田块后,要做好整地工作,结合土壤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整地方式,满足水稻绿色栽培的需求。在整地的过程中,保证土壤平整,确保土壤有良好的孔隙度,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常规水稻整地时间一般在栽插前5~7 d 结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需深翻或者深松2年,再结合旋耕2年;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最好深翻或者深松2年再旋耕2年。
1.2.3 基肥选择
在绿色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水稻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成分,营养成分补给方式为基肥、追肥,而基肥追施尤为重要,是整个施肥过程中的重点,基肥追施量占总施肥量的60%以上。基肥一般用复合肥,有条件的用腐熟家杂肥作基肥更好,一般综合考虑当地土壤情况以及水稻产量等因素进行综合施肥,一般施复合肥600 kg/hm2左右,家杂肥施入375 000 kg/hm2左右。
1.3 苗床的处理与播种
一是在播种之前要做好苗床的处理工作,播种前的2~3 d 深耕土地,将大土块打碎,结合地块的长度制作苗床,在苗床周围要挖好排水沟,以便田间灌溉和排水。二是做好苗床的平整工作,并充分浇水,确保土壤疏松。三是加强对苗床的消毒管理,加入适量精甲霜灵、恶霉灵、敌克松等。在播种完成后,使用细土覆盖种子,然后浇足水分。将水和扫弗特等药剂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配,喷洒在苗床上,能够有效预防杂草生长,在播种完成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减少水分流失[2]。
1.4 培育壮秧
为了保证秧苗的培育效果,选择旱地育秧技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水稻分蘖率和结实率,增强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在育秧的过程中,要做好苗床的温度控制工作,控制在31 ℃左右,保证苗全和苗齐,可通过调整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来提高苗床通风性,调节苗床温度,并起到炼苗的作用。当秧苗长出第1 片叶片时,可以适当调整苗床温度,但是不能高于25 ℃,当秧苗长出2 片叶片时,应该将温度下调到20 ℃以下,在秧苗长到3 片叶片时,可以施入一定量的尿素,用量为300 kg/hm2左右。
1.5 科学移栽
旱育秧水稻最佳移栽时间是在3 叶1 心至4 叶1 心,在水稻秧苗移栽之前,要做好大田深耕、平整工作,避免高低不平。深耕1~2 d 后栽插。另外,要根据水稻品种特性,控制好移栽密度。活棵后,可追施尿素120 kg/hm2左右,有利于根部和茎秆输送养分,促进水稻生长。要控制好施肥量和施肥的次数,过度施肥会造成土壤板结。
2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
2.1 水分管理
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通常情况下,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田间的持水量达到浅水层即可,并辅助科学灌溉。幼苗移栽之后是其成活的关键阶段,保证水稻处于较深的水层中,水深控制在8~10 cm。在幼苗成活之后,应逐渐降低水层的深度。
在水稻生长发育的中后期,选择干湿交替的土壤环境,发现积水后要及时排除,并且适当晒田。如果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可能存在排水不良的问题,要做好该时期的晒田工作,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要结合水稻的长势和叶色变化做好水分管理工作,如果水稻叶色比较深,要尽早晒田,如果水稻叶色比较浅,可以推迟晒田的时间。在水稻收获之前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收获前15 d 应该将稻田内的积水排出,否则会影响水稻的正常收割。
2.2 施肥管理
在水稻绿色栽培中,还要做好肥料的管理工作,可以选择绿色有机肥料,在生长的过程中加入适量有机肥料,但是在分蘖时期不能过早施肥,并且严格控制施肥量。
在水稻生长中还要做好氮肥的控制工作,避免造成水稻徒长。为此,要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好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肥料管理工作,基肥一般用复合肥或家杂肥,追肥一般用尿素或复合肥。在水稻杨花期、灌浆期阶段,可以施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进谷粒饱满。在施肥前要制订严格的计划,控制好施肥量和施肥次数,满足水稻正常的生长需求即可。
2.3 除草
受轻简栽培技术推广、机械跨区作业增多、杂草抗性上升等因素影响,水稻田杂草种群结构复杂多变,恶性杂草密度不断增加,防除难度越来越大。杂草会和水稻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根据田间杂草生长、抗药情况,坚持“前封后补、综合治理”的化除原则,推广“一封一杀、封杀结合”的化学除草模式。要合理选药,交替轮换施用,同一药剂在一个生长季节只用1 次,防止杂草产生抗药性。
2.4 晒田管理
在水稻分裂期到幼穗分化的前期,要做好水稻田内积水的管理工作,将水全部排干净并晒田,能够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促进根部的正常发育,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要把握好晒田时机,最好晒田4~7 d,还要结合水稻幼苗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控制好晒田的时长,不能盲目晒田,否则会影响土壤质量,不利于水稻秧苗的正常生长发育[3]。
3 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之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若防治不力,往往使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时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田间病穴率达5%的田块需及时用药,重发田块5~7 d 后需再次用药。
3.1 发病症状
一是叶鞘发病。靠近水面部位的发病概率高,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叶鞘会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扩散,病斑逐渐扩大,出现不规则状,造成水稻叶片发黄和干枯。二是叶片发病。叶片染病的症状和叶鞘染病的症状比较相似,患病部位的中间为淡黄色,而边缘为绿色,发病速度快,会造成叶片腐烂。三是茎秆发病。茎秆发病之后,颜色逐渐由青绿色变为黄褐色,会造成茎秆折断。四是穗茎部位发病。发病初期阶段的症状明显,颜色变为绿色,扩散之后,颜色逐渐变成灰褐色,导致水稻植株不能正常抽穗。五是谷粒发病。谷粒染病之后会导致水稻千粒重下降,同时在患病部位会有一层白色霉层,严重影响水稻的质量。
3.2 发病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病菌会在土壤中或者病残体内越冬,并且形成菌核,在气候适合时,菌核会萌发产生菌丝或者孢子,直接为害水稻。田间患病的植株会成为再次侵染源,病菌直接接触或者借助水流传播扩散,菌核会漂浮在水面,接触到水稻茎基部的叶鞘会直接染病,其进入到叶鞘内侧之后,通过气孔或者水稻表皮入侵,导致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3.3 防治方法
3.3.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在水稻种植前应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相关工作部门应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引导种植户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从而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3.3.2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因为纹枯病的发生和温度以及湿度有直接关系,种植户应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要及时接收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信息,提高对水稻纹枯病的预防能力。水稻分蘖和孕穗时期是水稻生长比较敏感的阶段,要做好该阶段的纹枯病预防,定期检查田间发病情况,发现患病植株后及时拔除,避免病情传播和扩散。相关工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纹枯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纹枯病的防控能力。
3.3.3 做好田间水肥管理
科学的水肥管理工作也能够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并且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在分蘖早期,应该坚持浅水灌溉的原则;在水稻分蘖盛期到拔节时期,要科学晒田;在水稻孕穗时期,应该坚持浅水勤灌原则。
在具体施肥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底肥的用量,保证底肥充足,可以提早氮肥的施入时间,并且控制好钾肥和磷肥的用量。在施肥中要重视应用生物有机肥料,具有肥效时间长和无毒害的特点,同时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4 生物制剂防治
生物制剂能够抑制一些病菌,控制菌丝生长,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井冈霉素或者芽孢杆菌能够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概率,同时可以替代化学肥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4]。
3.3.5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仍然是当前防治纹枯病的主要方法。水稻种植之前,种子的处理很关键,通过消毒能够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如果田间出现纹枯病,用药喷洒防治的效果显著。如果选择化学药剂喷洒防治,不仅要严格控制好用药量,同时要交替轮换施用药剂,避免出现耐药性,影响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5]。
4 结束语
在水稻种植中,利用绿色种植技术不仅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稻米。另外,在水稻栽培中,要做好常见病害的防控,尤其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工作。种植户要了解本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和发生规律,了解该病的发病症状和为害程度,做好事先预防工作,加强田间管理,在发现纹枯病之后,及时用药喷洒防治,减少纹枯病的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