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孩子,是投资还是消费?

2023-12-12尼可

视野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生小孩小宝宝宝宝

/尼可

30岁的时候,我已婚,未生孩子。

之前听过很多姐姐告诉我:“到了二十七八岁,似乎身体就拼命地想生孩子。”

奇怪的是,我的身体好像没有告诉我这件事。

于是,要不要生孩子,就成了一个意志层面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如果跟不同的人聊,我发现关于“为什么生孩子”,主要有两个“派别”:一个可以称之为“投资派”;另一个则可以称之为“消费派”。

“养儿防老”是投资派的典型代表,老一代的父母喜欢多生孩子,大多是得到了此派的启发。像我自己,是我妈妈36岁,通过了“计划生育”的种种难关,罚款1250元(那时候相当于现在十几万)才生下来的。到了现在,我妈妈经常说:“有你,我太幸运了。年纪大了,有人照顾有人疼。” 我常常开玩笑:“妈,你这笔1250元的投资,回报率可真高。”

当今的家长们,虽然不再如此斤斤计较于精确的物质回报了,但“投资派”家长并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投资”理念和手段有所不同:这个投资体现在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寻找各种教育资源,并期待孩子成龙成凤。当孩子没学好的时候,常有家长说:“我给你花了这么多钱,报了班,你还给我考成这样?” 这句话,就是教育投资的一个典型代表。

从社会层面来说,现在各国都鼓励大家生孩子,更是绝对的经济角度“投资派”。毕竟社会生产活动需要劳动力,没有现在的新生儿,就没有未来的人力资源。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总结起来,“投资派”的理论是,为了未来的回报、产出而做时间、金钱、物质、情感上的投入。

那么“消费派”的思路呢?

当家庭生活被放入到社会经济生活当中被衡量时,角度和思路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新古典派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假设说:“孩子的费用或者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孩子的减少。”并且,他将孩子看作是一种“父母一生中仅有的一两次下定决心购买的奢侈的耐用消费品”。(《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乍一看,有点不近人情。仔细一想,还真是。

准备怀孕生孩子,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投入,对于女性来说,工作受到影响,收入减少还是隐形的。

在我30岁还没准备生孩子的时候,如果一想到这个话题,一笔账是这样算的:我是老师,上课的课时数和收入直接相关,怀孕十个月,身体状态不好的话,工作产能下降。并且,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到养育孩子的时期,也就是说,我从怀孕到生孩子之后的3-4年,收入都将直接减少。

而同时,养育孩子的花费很大。对一个从小有着“事业追求”的人来说,这样的经济账,很好算。情况显而易见:生孩子是一件经济上很不划算的事。

以我一个朋友怀孕生孩子的“经济投入”来看,因为在北京,去好的公立医院很远,也很难挂到号,所以她选择了较近的医院。为了能够节省产检的排队时间和减少孕期排队的不适,她选择了VIP套餐,从产检到生产(只包含三天的费用),一次性缴纳了七万块。

在生孩子的时候,因为催产,她多住了几天院,加上宝宝也需要在保温箱来观察,又产生了不少额外费用。孩子出生之后,不是纯母乳的话,奶粉和尿不湿会成为主要的日常消费。还是以我朋友为例,她每个月为宝宝花掉的奶粉和尿不湿费用,近2000块。

这还没有把宝宝不同阶段买的衣服、玩具等计算在内。

如果一个妈妈生了孩子后还喜欢去各种“种草”平台,她的消费金额还会大幅上升。在现代社会,商家们贴心地为不同阶段的孩子,量身打造了各种被宣布“必需”的玩具或者婴儿用具。比如出生时候的“襁褓式”小睡床,长牙时候的各式各样的牙胶,练习坐的时候防摔的背背玩具,开始喝水的时候n种学饮杯,出门时候的“遛娃神器”,如此等等。这些在过去并不存在的婴幼儿成长用品,这些年似乎已经是有孩家庭的必备品了。

这么一算,一个孩子一年的消费是多少钱?

可见,“消费派”也是有大量的证据的。

但是,作为个体,“投资派”或者“消费派”能够完全概括我们的生育行为吗?

说来好笑,我自己想生小孩,跟我从街上捡回来一只小野猫有关。

32岁的时候,我已经留学回国,在杭州安家落户。可是,忙着创业,一开始并没有生小孩的想法,毕竟到底我也是个“消费派”:生小孩会影响我的工作,使我收入减少,还会增加各种消费,压力好大啊。

直到有一天,我经过家门口,小区的邻居在喂几只小流浪猫时,突然抓起来一只,放在我手里,说:“要不要带回家?”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猫是我的玩伴,所以我是喜欢猫的,但在城市里养猫很麻烦,以前我从来没有勇气决心自己养一只。(这跟我要不要小孩的逻辑似乎有点类似。)

不过看着自己从小喜欢的小动物都在手里了,我头脑一热,真决定把小猫带回家。我记得,带猫回家前,我还在心里小小打了一架:“真的拿回家了?还没征求我老公意见呢!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抱着他,如果他不挣脱,我就带他回家。”

没想到,这只小猫跟我缘分很深,他不但不挣脱,反而使劲抓着我的衣服。到家之后,我赶紧给他找些牛奶,煮了个鸡蛋。他哇呜哇呜地吃起来,萌萌的样子,一下子俘获了我。“天呐,他太可爱了。”当我老公晚上回家的时候,也惊呼起来。

就因为这只小猫,我发现,原来养一只猫,不只是一种买猫粮猫砂换取一个宠物的“消费”行为,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叫“爱与被爱”的东西。

养了这只小猫后,我和老公竟然不约而同开始计划要小孩。也正是在生小孩和养小孩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些和过去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答案。

怀孕的时候,荷尔蒙的变化,会给女性带来不同的情绪变化。最开始是有点忧郁,有时候甚至莫名地想哭。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不像读书和工作一样,是一种“理性”因果过程。

怀孕前,我和我老公晚上都是各自读书或者做些什么其他“正事”。但我怀孕后,我俩就开始在晚上,看着APP猜想肚子里的宝宝长成了什么样,给TA读各种乱七八糟的我们觉得好玩的东西。更多时候,则是老公趴在我的肚子上,跟宝宝瞎“叨唠”。如果放在以前,我一定会认为这种行为既傻气又浪费时间,但怀孕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无聊”的温情和美好。

当我进入到临产阶段,我开始疯狂地喜欢看小宝宝:产检时,我用眼睛到处搜寻到医院体检的小宝宝;平时在家,我不断地看小宝宝的视频。小宝宝肉嘟嘟的样子,天真的眼神,一举一动都让我觉得好可爱,好心动。就这样,在临产的那几周,我几乎完全没有了“工作生产力”,感觉这个世界唯一美妙的就是宝宝们。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在40+3周的时候,进入产房,迎来我的女儿。

说来好玩,因为打了无痛,我生孩子并没有感觉到很痛。但是,因为生之前看了太多“顺产很快”的体验帖,我以为进产房后二三十分钟就可以生完小孩。但实际上,我从开指到生完,花了四个多小时,而且还算是快的。因为预计生产和实际生产的过程,时间差异太大,以至于我中间有段时间,精疲力尽,都要坚持不下去了。

这也让我感受到,平常大家读到的关于怀孕、生孩子的帖子,都是有“信息偏差”的。

我在怀孕的时候,还常常听到一句话:一定珍惜怀孕的时光哦,有了孩子之后,可就更苦了。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让人“闻风丧胆”,说的也是真的,因为孩子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三四个小时要吃一次奶,妈妈晚上几乎永远睡不了整觉。

但另一方面,当一个婴儿趴在你身边安睡的时候,你会忍不住亲亲TA。婴儿的安静、沉睡,大约是生命中、无法描述的一种状态。此外,当你发现一个婴儿每天都在努力地增加新技能:抬头,坐起来,开始爬了,能走路了……时,他们脸上那种纯粹的兴奋和骄傲,也会让你感到:“哇,原来成长是一件这么让人感动的事。”

当一个小婴儿叫出“爸爸”“妈妈”的声音时,即使你知道TA是无意识的,你的心动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综合来看,起码对已经脱离了温饱挣扎的现代人来说,生养孩子这件事,不是线性的投入和产出、投资或消费可以概括的。金钱能衡量很多东西,但确实衡量不了人的情绪和感受。或者用我老公的话来说:生命的体验本该参差多态,离弦的箭那样的体验,你在三十多岁前已经充分体验了,现在也可以试试沉浸到人和人的关系中。

如今,当我看到自己的女儿刚刚会站起来时那种得意的神情,我想,如果我们从人的体验和情感来看待很多决策,那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具体到生活中,我们是否要结婚,是否要小孩,或许都不应该被单一的 “社会脚本”定义。要敢于探索属于自己的生命状态,那个状态可能来自生小孩的精疲力尽,也可能来自丁克的自由自在。

猜你喜欢

生小孩小宝宝宝宝
小宝宝高兴了
小宝宝
小宝宝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谁更重要
可爱宝宝超级秀
放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