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创编活动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

2023-12-12杨希园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25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乐器旋律

杨希园 (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创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丰富活动,积累音乐基础知识

(一)模仿叫声,辨识音高音色

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并在此过程中体会音高和音色的变化,从而掌握各种音乐的基础知识。构筑比较轻松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对比分析,辨别不同音符的音高和音色的差别。

在学习音乐作品《森林的小鸟》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欣赏森林中树木葱茏、小鸟飞翔的美丽景色。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创编活动中,培养其音乐创造力:“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小鸟,你曾经听到过哪些小鸟的叫声呢,它们鸣叫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鸟类的鸣叫在音高和音色上各有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呼应,如用高音模仿雌鸟的声音,用低音模仿雄鸟的声音,两只“鸟”相互应答,看看呈现出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这样能呈现出更和谐的声音,展现出鸟的一家欢悦的场景。在学生尝试自主创编后,教师又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赏析音乐作品上,说说《森林的小鸟》分几个部分组成,分别展现了哪些小鸟的声音,说说自己是否曾经模仿过它们的声音。学生还可以伴随音乐声舒展手臂,做出鸟类飞翔的姿态,并伴随音乐声模仿鸟叫。在这一番模仿创作后,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有所提升,进而能感受到音高的细微差别。

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介绍音高音色的相关知识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接受效果不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模仿动物叫声的活动中,尝试在鸣叫中对比声音的高低,试着判断音色是粗犷、灵动还是缠绵,从而帮助他们更轻松地掌握音乐知识。

(二)敲击律动,强化节奏意识

掌握音乐节奏,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很多学生虽然对节奏有初步的感知,但是很难将具体节奏和其名称对应起来。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敲击和律动,用拍打、敲击等方式展示不同的节奏,并在倾听乐曲时随之律动,感受节奏。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各种不同的节奏并掌握其特点。

在学习音乐作品《好一个土娃子》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乐谱,看看什么地方标注了节奏并说出该作品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这首作品是4/4 拍。此后教师又让学生用敲击桌面的方式展现出4/4 拍的节奏并总结一下,说说该节奏的要点是什么。如有学生提出,4/4 拍的节奏特点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教师此时引导学生思考:“除了4/4 拍以外,学生还知道哪些节拍呢?你能否想象一下自己的暑假生活,然后试着用拍击小鼓的方式展现出特定的节奏,表现你的暑假生活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有学生认为:“我心中的暑假生活是在水中游泳,在树下摘果子,给人欢快的感觉,所以我认为要用比较快的节奏来展现。”该学生在创作时选择了快节奏。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我的暑假就是在家中睡懒觉,是很悠闲的,所以我打算选择比较慢的节奏。”学生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是都运用节奏创作展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敲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节奏的变化性。这样他们的节奏意识就会得到提升。在敲击律动类游戏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节奏的差异,并将其表现出来,体会到节奏的连贯性。

(三)设计舞蹈,凸显旋律变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提出要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原始性”,让学生成为主体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在即兴舞蹈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本能。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旋律自主设计舞蹈动作,并让他们思考如何能突显出旋律的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对旋律的掌控能力会得到提升。

《草原小姐妹》是一首具有蒙古族特点的音乐作品。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了该作品的故事背景,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小姐妹保护国家财产的决心,体会到她们的勇敢和坚定。此后教师又指导学生掌握了一些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如抖动肩膀等,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创编舞蹈的活动中。教师启发学生注意《草原小姐妹》的旋律特点,并试着用舞蹈展现蒙古族的风貌,体现出草原小姐妹的爱国情怀。如有学生发现该作品首先展现了天真烂漫的场景,在设计舞蹈时也加入了放牧、游戏等动作,体现出了欢快的场景,此后旋律展现出了和暴风雪搏斗的场景,学生也加入了较大的动作体现出了小姐妹不畏惧艰难险阻,保护羊群的场景。最后一部分是抒情的旋律,学生展现了舒展的舞蹈动作,体现了小姐妹热爱草原,热爱国家的情感。在这样的舞蹈设计中,学生结合旋律的特点展现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体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参与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他们能对作品的旋律得出更多的见解,思考如何用舞蹈动作表现旋律的跌宕起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如看看谁设计的舞蹈最符合作品的旋律变化。

二、多元演绎,体会音乐情绪情感

(一)借助乐器,表达不同情绪

利用简单的乐器演奏出节奏或旋律,并尝试体会隐藏在其中的情绪,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创造方法,能促使学生探索音乐的奥秘。小学生的演奏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打击类乐器,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创造一些“乐器”并利用它们探究作品的情绪,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学习音乐作品《战台风》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几种不同的中国传统乐器,包括古筝、二胡等,让学生在倾听它们的旋律后先说说它们的音色特点,这样能激发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认为:“古筝给人通透明亮的感觉,让人觉得很清脆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但是二胡则不一样,给人如泣如诉的感觉,让人感觉十分哀怨。”此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战台风》的旋律和内容思考选择哪种乐器更好。学生认为:“我觉得用古筝更好,能展现出人们和暴风雨搏斗的场景;如果用二胡的话,就会给人很凄凉的感觉,展现受灾很严重的状态,这和作品的本意是不符合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给学生分发小鼓、铃铛、三角铁等打击乐器,让学生试着用这些乐器进行创作,思考如何能通过这些乐器体现出不同的情感。还有学生认为:“三角铁比较清亮,适合展现宁静的情绪。”还有学生认为:“小鼓能够振奋人心,我认为可以体现奋斗的场景。”这样学生试着用乐器展开自主创作,展现出了不同的情绪。

在倾听音乐作品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该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思考如果自己要创作同主题的作品会选择什么乐器。这样能让学生对乐器的音色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为他们的创造打下基础。

(二)塑造角色,传递美好情感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各种不同的成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演唱活动,并结合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塑造相关的人物形象,尝试体会隐藏在作品中的美好情感。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所提升。

音乐作品《彼得与狼》展现了彼得和狼搏斗的场景,体现了彼得的机智勇敢。教师组织学生在欣赏该作品后展开角色扮演活动,尝试扮演彼得、动物朋友、狼,并尝试体会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学生用舞蹈加表演的方式展现了整个故事,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在彼得发现小动物被狼吃掉之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发现彼得当时的心情十分糟糕,为小动物伤心,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害怕,而是勇敢地面对恶狼,和它斗智斗勇,最终抓住了狼。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坏人,学生是否有胆量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和他们斗争呢?”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彼得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反思了自我,认识到遇到邪恶势力不能莽撞,也不能胆怯,要寻找机会报警。

在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升了演唱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如何在符合人物个性的基础上设计动作、表情等。这样学生就能和人物形成共鸣,体会到隐藏在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感,从而起到德育的效果。

三、适当拓展,提升音乐审美认知

(一)多元对比,升华审美体会

如果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那么他们的审美赏析能力就有限,音乐创造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适当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拓展其视野。多元比较是一种拓展思路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对比不同作者创作的同主题作品,分析思考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然后思考对自己的创作有什么启迪。

在欣赏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时,教师给学生推荐了其他蒙古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嘎达梅林》《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达那巴拉》等,让学生对比分析,看看其异同点。学生在对比后发现:“虽然这些作品都展现了蒙古族的生活,但是在旋律上却有所不同,有的作品舒缓悠扬,让人仿佛看到了牧民悠闲放牧的生活状态,但是有的作品却激越无比,让人看到了草原儿女豪迈的一面。”教学者继而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创作中:“那么,如果要你创作蒙古族风格的作品,你认为应该如何展现出创意呢?”如有学生提出:“蒙古族的生活特点是以游牧为主,那么在生活中他们必然会接触牛羊马等动物,所以我觉得在创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能体现动物声音的旋律,如展现马的嘶鸣等,这样能让作品显得更有生活韵味。”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创编中,体现了自己独有的审美体会。

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个创作主题。这样他们的思路更为开放,在创作的时候也能自由选择更具有新意的内容、表现形式,从而提升创作水平。

(二)学科整合,提升感悟能力

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拓展资源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和音乐作品意境相符的美术作品,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此外,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同主题的诗歌、散文、小说,让文学作品浸润学生的内心。这些方法都有助于促进学生感悟,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

在倾听音乐作品《森林的小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将鸟叫声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能展现森林的风貌,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学生是否也能哼唱起来,将自己脑海中的森林体现出来呢?”为了激发他们的创意,教师首先展现了一些和森林有关的美术作品,如瓦西里耶夫的《秋季森林》,这幅作品展现了遮天蔽日的浓密绿荫,让人心旷神怡。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的诗歌作品,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不同的森林风貌。在它们的启迪下,学生的创意也层出不穷,有的用舒缓的吟唱展现森林的早晨,给人宁静的感觉,还有的则用激烈的旋律体现森林中动物奔跑的场景。由此可见,学科整合的方式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创意,给学生提供创作的灵感。

除了将美术、语文学科和音乐整合起来以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小故事,将历史学科融入其中,这也能营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有所感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使其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

(三)实践活动,拓展演绎平台

组织创编活动不能仅仅是在课堂中展开,还要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让他们将作品上传到网络上。这样也具有拓展的效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在学习音乐作品《好一个土娃子》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农家乐”主题活动,可以分小组活动,来到农村参与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活动,实现和泥土亲密接触,体会他们的生活状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和乡野生活有关的音乐作品,并上传到网络上,活动交流。在交流中,学生看到了他人的创意,如有一个小组的队员都不擅长乐器演奏,所以他们采用的是纯打击的方式,用复杂的节奏和说唱展现出土娃子活泼好动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农村生活的淳朴。该小组巧妙地避开了自己的弱点,展现出了创意,因此得到了其他小组的赞赏。

在实践中,学生收获了音乐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在平台交流中,他们从同伴的作品中得到启迪,优化了自己的创作,这样更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创编中。

音乐创造力以反思性思维为基础,当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的音乐积累后就能通过发散性思维获得各种新颖的创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感受、鉴赏、表现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乐器旋律
春天的旋律
学乐器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乐器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