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3-12-11张钰哲普元倩左绍远周静华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生

熊 伟 ,张钰哲 ,普元倩 ,左绍远 ,周静华 *

(1. 大理大学 基础医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2. 云南省高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实验室,云南 大理 671000)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大力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播、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协作、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2]。近年来,国内各大高等院校都极其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并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模式建设等方面获取了大量丰硕的成果[3]。“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医药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良好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传授和强化专业技能外,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收集整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点里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和凝炼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融入式”课程设计,梳理教学过程,重塑教学目标,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元素有机结合,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激发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将极大地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对医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有利于陶冶医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其内在情感,对培养未来受社会尊敬信赖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意义重大。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对于其他基础课来说学时(136 学时)较多,在本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更能形成沉浸式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大理大学医学部医药类专业的特点,对“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

1 加强课程思政主体教育

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师德修养、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大学课程不仅是追问其范围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人的价值之学”的先进理念,大学教师不能仅限于做“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努力成为“传道”“立德”的“人师”,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责。二是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从。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三是改革教师评价标准。把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表现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年终考核及评优选先中,特别关注教师的政治信念、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课堂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成效。四是加强组织管理。要求专业课教师认真思考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授课计划之中,做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章章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塑造学生医者仁心的素养和德能兼修的能力。

2 以“以人为本”医学情怀重塑育人目标

在思政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教学的指导下,“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在知识、能力和育人三个不同的层次重塑了教学目标。知识培养目标方面,掌握“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能力培养目标方面,增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科学思维,在应用层面为医药健康及食品卫生质量的提高及尖端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理论和技能储备;育人目标方面,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仁恕情怀”,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 “以人为本”的医学情怀,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4]。倘若教师能够恰当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中,将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加深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最终实现“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

3 科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在前述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找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有机地进行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亲和力,最终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融合为一体的教学目标。

3.1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中体现“爱医知医为医”精神

教师在以“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的案例,使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课程相关内容中融入并追踪最新的科研进展,特别是生物化学理论及技术在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案例。例如:转基因食品研究、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研发以及生物化学技术在现代医学抗病毒、抗肿瘤中的应用等,为培养“爱医知医为医”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5]。具体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契合点,见表1。

表1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3.2 了解中国科学家经历,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授课教师共同搜集了在国内作出重大贡献的生物化学家、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背后的故事,建立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库和案例库,并融入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知识点中,展现我国过去和现在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爱国、求实、协同、奉献、育人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授课时,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6],介绍我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近几十年的研究进展。课程中重点讲授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沈同及王镜岩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生物化学学科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赤诚的爱国情怀与执着的科研精神,学习他们如何把爱国奉献的热忱投入到科学创造和创新中去、如何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勇于解决世界级的科研难题。这些高尚的品格与精神都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肩负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医药类专业学生所急需的。比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节时,引入中国科技工作者在20 世纪60 年代艰苦的科研环境下,开展人工化学合成具有完整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工作介绍。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到老一辈科研人员以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国家使命感,勇攀高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的科研精神。在学习“RNA 的生物合成(转录)”一章时,引入享有“当代钱学森”美誉的西湖大学施一公教授带领国内科研团队解析酿酒酵母细胞高分辨率剪接体的前沿报道,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基础医学领域原创性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科学共同体的重大贡献。通过对本课程中涉及到的我国杰出生物化学家的研究经历与重大成果的介绍,使医学生们体会到本土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增进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7]。

3.3 讲述生化学科故事,感受医学科学精神

通过讲述学科知识背后的故事,认识生物化学家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比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曾有父子分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例子。亚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1918—2007)于1959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他首次成功地发现了参与遗传复制过程的酶——依赖DNA 的DNA 聚合酶,并将其三维结构破译到原子水平。他的儿子罗杰·科恩伯格(Roger David Kornberg,1947—)获2006 年诺贝尔化学奖,他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真核生物细胞内的转录过程,阐明了基因信息如何从DNA 转录到RNA。这些医学生物化学的学科故事,强烈激发了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再如,在学习“氨基酸代谢”一章中以甘氨酸为前体产生铁卟啉环的合成代谢途径时,介绍了医学家谢敏·大卫(Shemin David)把自己当实验体研究物质代谢与调控的故事,他购买了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标记甘氨酸,多次口服后再自己抽血检测体内代谢物的标记状况,最终解析了体内血红素的生物合成过程[8]。学生们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医学家舍生忘死、甘当实验小白鼠的科研精神,这种自我献身精神让同学们敬佩不已。

3.4 借用优美诗词,助力课程学习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丰富诗词资源的国家,教师将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与优美的古诗词相互结合,既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又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在学习“物质代谢与调控”一章时,教师先导入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古诗词《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从人类社会和人事间的代谢引入到机体内的物质代谢,使医学生们意识到新陈代谢的普遍性及其在社会和机体内的重要性。在“氨基酸代谢”一章中,学习到精氨酸最终产生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的酶促反应时,告诉学生只要记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京口瓜州一水间”就能记住是精氨酸代谢生成的一氧化氮[9]。“京”与“精”谐音,代表精氨酸,“瓜”代表“瓜氨酸”,“一”代表“一氧化氮”,而由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和瓜氨酸的化学反应中的确是产生水的。如此,学生在回忆中华传统古诗词的过程中,也在活跃的气氛下记住了生物化学反应,事半功倍。

3.5 学有所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许多科学知识是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比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质在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堆积过多就会导致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引起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在掌握了脂质代谢相关的代谢途径后,通过和医学生们共同综合分析减肥方法和目前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减肥产品,逐渐引导医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合理膳食习惯,并结合适量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关注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作为医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维护自身的生命健康,还应该动员他们做好科普工作,利用所学医学知识帮助身边的朋友和亲人[10]。在“脂质代谢”一章通过学习阿司匹林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学生们理解了其镇痛解热的作用机制和它引起的不良反应——损害消化道黏膜和提高机体出血风险。由于阿司匹林还能够显著地降低体内血小板的聚集程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群擅自摄入阿司匹林预防脑血栓的出现,预防心肌梗死。教师在授课中引入了最近的研究报道,阐明阿司匹林提升出血风险的机理及其适用症,提醒学生们要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切记不要擅自口服阿司匹林。课后,医学生们通过自主绘制和粘贴精美的宣传海报,对阿司匹林镇痛解热的机理及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广泛的传播,将课程中学习到的医学知识传递给家人、传递给社会,提升学生的医德仁心、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11]。

4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建设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思政形式接受度较高,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案例的使用使知识点更加容易理解,让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12]。 授课教师对2020 级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8 个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3],检测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实施效果。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92%)的同学认为“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案例对其道德品质的影响非常大或较大,有同学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有同学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哲学思维。问卷结果表明,我们所开展的案例式思政教学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初步达到了专业课思政教学的目的。在教研室所有授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且已立项成为云南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5 总结与展望

融入课程思政是医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课程教学指导理念的巨大飞跃。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可行的思政教育,赋予了思政教育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丰富了医学专业课的自身内涵,拓展了其教育教学功能[14]。开展医学类课程思政工作,绝对不能脱离课程本身,而是要有机结合课程的实际,深入挖掘科学合理的、原本存在的课程思政元素[15-18]。教师要在充分研判医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为指导,统筹规划“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多元契合,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先确保基础医学专业课程自身教书育人的效果。同时,还应注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立“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示范性教学团队[19]。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转变观念、协同创新,将思政教育理念融汇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20]。教学方式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QQ 群、雨课堂、微信群等多种平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施课程思政,以提高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转化为学生主体的价值追求和理念构建,逐步引导与培育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核心价值观,同时增强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猜你喜欢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生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ABO亚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