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壮锦蛙纹的科普微视频设计策略研究

2023-12-11芮庆

艺术大观 2023年32期
关键词:壮锦数字化

芮庆

摘 要: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非遗壮锦蛙纹文化价值与科普微视频的关系,通过分析方法得出了设计要素和转化原则,最终总结出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普微视频的设计融合策略。这一系列策略为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科普微视频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意,促进了传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数字化;壮锦;蛙纹;科普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2-0-03

壮锦是被列入我国民间工艺品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丰富多彩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蛙纹作为壮锦中的一种图案,承载着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代表了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为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文化面临着资源整合不足和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当下互联网广泛应用,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性,以微视频作为载体,向大众科普我国非遗壮锦蛙纹文化,为非遗壮锦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渠道、新思路、新方法。

一、壮锦蛙纹概述及科普微视频开发价值

(一)壮锦中蛙纹概况及类别梳理

壮锦是壮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织布工艺,而蛙纹是其中的一种常见图案。蛙纹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被赋予吉祥、幸福和繁荣的寓意,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壮锦中的蛙纹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可归为两种类型:抽象型和具象型。抽象型蛙纹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艺术抽象性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些蛙纹以简练的几何形式展现,通常由点、线、面等要素组合而成,强调形式的精练和符号化,使得纹样具备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意义。具象型蛙纹在壮锦中通常以正视图中的正身以及侧视图中的正侧身的形态呈现[1]。

(二)壮锦蛙纹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1.鲜艳明快的色彩

壮锦色彩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色彩都源自自然界,散发出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和谐是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色彩符号的显著特征,强调色相、明度、纯度、补色以及冷暖之间的精妙对比,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与深远意义[2]。壮锦中最常用的基础色彩是红、黄、绿、蓝,其余是对比色。红绿、蓝黄等对比色在蛙纹中经常被巧妙地运用,尤其是在使用红色作为大背景时,会配以绿色和黄色点缀,色彩对比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觉。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壮锦蛙纹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彰显了壮族民间艺术的卓越魅力和独特风采。

2.多样灵动的构图

壮锦中蛙纹图案的构图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单独纹样式、连续纹样式、适合纹样式。单独纹样式通常将蛙的形态或其他个体元素孤立地呈现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具有醒目突出的效果。连续纹样式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来形成连贯、流畅的图案序列,通常以二方连续或是四方连续的形式呈现。二方连续是将一个图案沿着水平或垂直方向不断重复排列;四方连续是通过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重复图案元素来构成的,具有一种平衡和稳定感。至于适合纹样式,壮锦中的双蛇盘蛙纹就是这种构图,主物体蛙纹受到外轮廓蛇纹的限制,整幅图在一块区域有组织和规划地布局在一起,穿插自然,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装饰美(见图1)。

3.富有象征性寓意

壮锦中蛙纹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信仰元素。蛙在壮族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繁荣和幸福的象征。在壮锦蛙纹中,蛙通常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如丰收、丰裕、吉祥等。蛙头向上抬,往往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蛙的嘴部向上张开,被认为是蛙在欢乐歌唱,预示着喜庆和幸福的到来。一方面,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往往会将动植物作为象征物体来代表繁衍的力量[3]。蛙作为一种水生动物,它的繁殖力强大,其产卵过程与生育息息相关,代表生命和繁衍的象征之一。因此,壮族先民将蛙作为图腾并将其纳入艺术创作中,寄托了繁衍昌盛的愿望。另一方面,在壮族传统信仰中,蛙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动物,被赋予了神灵的属性。壮族人发现蛙鸣的变化能预示雷雨的到来,从而赋予蛙以神秘的意义。他们将蛙的叫声视为自然界的先知,对其产生崇敬之情。随着审美观念的演进,人们逐渐赋予蛙更多的积极内涵。蛙所象征的寓意不仅涉及生育,还包括对自然、生命和女性美的敬仰。这一文化象征将壮族情感、智慧与文化传统融合,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

(三)数字化背景下科普微视频的发展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国民总体规模达到10.6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12亿[4]。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科普微视频逐渐成为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的“新宠”。科普微视频是由机构或个人创作的,版权明确,无知识产权争议的视频作品。其主要目的是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这些短片的时长通常在30秒至20分钟之间,形式包括小电影、动画片和纪录短片等[5]。国家对科普工作的全面支持更是推动了科普微视频的蓬勃发展,为科学普及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目前,科普中國系列、飞碟说系列和明恩传媒系列的科普微视频成为国内科普微视频领域的三大代表。这些优秀的微视频作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在观众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其简洁易懂的特点使得科学知识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能够普及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这种大背景下,科普微视频已经成为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工具,为构建科学、智慧、文明的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数字化背景下壮锦蛙纹的科普微视频开发价值

传播与科普非遗文化,是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6]。

1.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蛙纹作为壮锦中的一种图案,承载着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通过科普微视频的形式,搭载线上多种网络平台,可以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促进文化交流和认知,让更多不同民族的人了解认识和欣赏壮锦蛙纹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之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共享。视频的传播,也可以增强壮族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2.展现独特的非遗美学

科普微视频以生动的壮锦蛙纹图像和动画,结合优美音乐和特定声音效果,展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其美的魅力。这种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美学效果,提升了美学享受。

3.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科普微视频可以增加人们对壮锦蛙纹相关产品的认知和兴趣,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壮锦蛙纹,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

二、壮锦蛙纹的科普微视频设计视觉要素分析

(一)图形的筛选与运用

在科普微视频中,图形元素涵盖人物、场景、道具、实验器材等,它们不仅是视觉的焦点,更是传达壮锦蛙纹文化的关键信息的媒介。在图形元素的构思中,务必以画面设计为出发点,将微视频分解成一帧帧传递信息的画面,进行制作和加工,然后进行重构和完善。另外,也可以为每一帧画面引入新的要素,然后重新组合,借助图形的巧妙构思和变化,使壮锦蛙纹的文化内涵变得生动有趣且极富吸引力,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分享,达到科普传播的目的。

(二)色彩的领悟与应用

色彩在情感传递方面的影响力远胜于其他视觉要素,以描绘蔚蓝海天为例,任何形态都难以替代天空和海洋所散发的色彩所蕴含的情感[7]。色彩在科普微视频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创作壮锦蛙纹的科普微视频时,运用色彩设计来增强视频的立体和层次感,构筑视觉上的和谐效果,凸显壮锦蛙纹的文化内涵。通过针对不同情境的精心选取,为观众提供精准的视觉刺激,唤起观众对这一传统工艺的联想,同时激发强烈的关注度和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对壮锦蛙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感知体验。

(三)镜头的布局与运动

在科普微视频创作中,镜头也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同的镜头运用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如果拍摄设备条件允许,应结合受众的思维逻辑和场景的变化需求,规划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等镜头运用。同时,需要合理分配镜头的持续时间和数量,以提升视频的节奏感,突显内容的严谨有序和变化多样,这样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三、数字化背景下壮锦蛙纹的科普微视频设计转化原则

(一)蛙纹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原则

蛙纹作为壮族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原则在数字化背景下得以更加生动的呈现。通过科普微视频,我们能够将蛙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传达给当代观众。以动画、实景等方式,将观众带入过去,使观众不仅在视觉上,更在情感上与壮锦蛙纹产生共鸣。这种延续性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壮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让蛙纹的文化价值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更加深远地传承下去。

(二)非遗壮锦特色的传播性原则

非遗壮锦特色的传播性原则在数字化时代得以充分体现,通过科普微视频的设计和制作,我们能够将非遗壮锦的独特魅力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通过展现和科普内容的融入,观众可以深入了解非遗壮锦的特色。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还可以将非遗壮锦的传播范围扩大到全球。视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传播壮锦蛙纹的独特之美。

(三)科普微视频开发趣味性原则

数字化时代,科普微视频开发趣味性原則是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创造性的情节设计是增加趣味性的核心。适度的幽默可以使沉重的科学知识更易被理解和接受,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或者小测验,让观众参与其中,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参与感,还能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科学知识,观众与视频的互动,使得知识获取过程更加活泼和有趣。

(四)内容架构表现的融合性原则

内容架构表现的融合性原则在数字化时代的科普微视频创作中具有显著意义。视频可以从壮锦蛙纹的基本图案和颜色谈起,逐步引入其历史起源,将观众引入一个由表及里的知识体系中;也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实地拍摄等多种形式的交替融合,增强视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数字化背景下壮锦蛙纹的科普微视频设计策略

(一)蛙纹形象融入叙事主题

以壮锦中的蛙纹特点设计出角色形象的方式,让其在视频中成为有趣的“导演”或“主人公”,应用蛙纹形象来解说科普内容。将科普知识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视频的趣味性和易懂性。观众在听取角色的“解说”时,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壮锦蛙纹的文化魅力,更易于观众的接受和理解。

(二)蛙纹故事引入情节设定

挑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蛙纹相关故事作为视频的引子,可以是关于蛙纹的创作背景、传承历史、制作工艺或者与当地文化有关的传说故事。这种方式将科学知识嵌入故事中,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蛙纹呈现多维场景融合

考虑到壮锦蛙纹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可以选择不同的场景来展示蛙纹的不同方面。例如,可以选择在自然环境中,以真实的背景展示蛙纹,可以选择在传统手工艺作坊中,展示蛙纹的制作过程,也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实景拍摄等多种视觉手段,呈现不同场景的视觉效果。通过丰富的场景融合,壮锦蛙纹的独特魅力将在数字化时代得到生动呈现。

(四)壮族音乐丰富听觉设计

壮族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从传统歌曲、器乐演奏等多种音乐元素中挑选合适的来融入微视频。这些音乐元素不仅可以为视频营造独特的氛围,还能够强化观众对壮族文化的认知。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等因素,还可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五、结束语

融合传统非遗与科普微视频的设计策略,为以非遗为主题的科普类微视频创作提供新思路。这些研究深化了我们对数字化背景下壮锦蛙纹科普微视频的认识,也拓展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农子聪.广西壮族蛙纹在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2]王刚.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色彩视觉符号分析[J].神州,2012(12):198.

[3]辛立.男女·夫妻·家园[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通知[EB/OL].[2018-02-01].http://www.cast.org.cn.

[6]牛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教育中的动漫化设计应用研究[J].设计,2021,34(23):107-109.

[7]辛成瑶.科技馆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要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壮锦数字化
织幅壮锦献给党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帛锦时韵*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