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2023-12-11刘亚东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3年11期
关键词:精髓科学知识弘扬

《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

说起科学,人们很容易把它理解成科学知识。事实上,它还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精神是统领,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科学精神远比科学知识重要。你学到了科学知识,不一定拥有科学精神;而你拥有了科学精神,就一定能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括批判质疑、求真务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兼容并蓄、宽容失败……而其精髓是批判质疑。

我们崇尚科学,却不应迷信科学。

首先,科学不是万能的。有人说,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盏明灯。这种说法挺好,但不确切。在我看来,科学是黑暗中的一只萤火虫。其亮光虽然可贵,但照亮的范围极其有限。面对无穷的自然奥秘,科学的表现常常像个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童,因为总是有那么多未知事物超出了科学探索的力所能及。比如,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那么,大爆炸之前的情形是什么?再比如,数学里无穷大和无穷小所对应的自然表象如何展现?对于许多这样的问题,目前的科学都回答不了。

其次,科学不代表一贯正确。科学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行。科学史上那些富丽堂皇的大厦无一不是在一座座废墟上拔地而起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每一种重大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演进,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颠覆和革命,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一些科学家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科学发现往往都是挑战已知概念,不可能符合传统逻辑,引起争议和非议是必然的。科学仅仅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行为过程,是人类对真理和真相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因此,科学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批判质疑。

但普遍而言,中国科技界缺乏這样的学术文化,显性的舆论和潜性的氛围不鼓励批判质疑。一方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缺乏批判质疑国内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气;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人批判质疑的气度和胸怀。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以和为贵。

据说,在中国的很多成果鉴定会或评审会上,专家们所能表示的最强烈的反对态度就是沉默,因为得给人家留面子,不能撕破脸,不能得罪人,这是我们传统文化消极的一面。它是十分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或者说,会对科学发展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

以批判质疑为精髓的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进步应该包括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弘扬科学精神在中国的必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对科学的呼唤已经回荡了整整一个世纪。我们必须高高地举起科学的大旗,弘扬科学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学事业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选自2019年1月11日《上海科技报》,本刊有删改)

—— 鉴赏空间 ——

本文是《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在中国日报网与网易新闻共同举办的“2019影响力峰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作者主张用批判性的思维对待科学,与《怀疑与学问》中论证的观点——要在怀疑中发展学问,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本文作者还从“国家软实力”高度出发,“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呼唤科学”,以此呼吁中国青年肩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引领中国的科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 读有所思 ————————————————

选文与教材原文,一篇是千禧年后的智慧凝练,一篇是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火花,两篇作品跨越时空交相辉映。请2023年的你也加入这场对话,谈谈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批判怀疑精神。

猜你喜欢

精髓科学知识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蜗牛看牙医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缝补Boro items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