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绽放的莲花
2023-12-11查晶芳
查晶芳
我们穿过开满鲜花的小径,一座幽静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
“嗞—嗞—”耳畔传来机器转动的声音。我循声望去,有门大开,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端坐在工作台前。只见她神情专注,粘满黄泥的双手正紧紧合握着中间那个旋转着的泥坯,忽而上移,忽而下拉。片刻,一个碗状泥坯就做好了。
这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正在做陶艺,见我们一脸好奇,她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她的工作室参观。一眼望去,那些琳琅满目的陶器件件模样精致,色泽光润,而老人的手指节粗壮,肤色深褐。我忽然觉得那些精美的陶器正是她指尖绽放的朵朵莲花。凝望着这些古朴素雅的“莲”,我嗅到了从遥远时空里飘来的缕缕馨香,幽谧而清芬。
安徽泾县山多水丰,特殊的地貌成就了当地丰富的土壤资源,琴溪高岭土是制作陶器的上等材料。老人所在的村子就是皖南有名的琴溪陶窑村,村民多姓陶,大多以制陶为业,世代沿袭。据安徽省文物部门考证,琴溪陶窑村正是唐五代时期“宣州窑古窑址”所在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泾县陶瓷厂建于1956年,当时县政府从陶窑村选派陶维弟、李来保等一批技术过硬的陶艺师负责陶器生产工作。陶维弟就是眼前这位老人陶水莲的父亲。
原本陶窑技艺传男不传女,但陶维弟无子,只能传给女儿。“刚当学徒那一年,我总做不好,父亲经常把我做的泥坯呼啦一下全摔了,吓得我全身直发抖……”忆起从前,老人语氣有些沉重,但很快,她又笑了。“现在陶器传统的拉坯技艺只有我懂,我能把祖辈的手艺传下来还是很欣慰的。”原来,陶器泥坯的成型方式有多种,只有拉坯完全靠技师来,陶器泥坯的成型方式有多种,但拉坯完全靠技师脑中所想,心手合一,做出产品;其余都靠模具成型和机械成型。无疑,拉坯工艺最精细,操作难度也最大。
“做陶苦哦,冬天冷水里泡,夏天大火边烤……”在老人轻言细语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普通的泥土在制陶人手中涅槃重生的曲折过程。
一件陶器从上山找土到最后成品,需经六十道工序,用时多则十几天,少也得一星期。单是制作陶泥就需费好一番功夫。山上的土绝非随处可用,得“老土”和“嫩土”搭配才行。陶土配好之后,要先浸泡几天,再经过反复筛洗,过滤、晾干水分制成泥块。之后,还要经过多次压揉,排除陶泥里的空气,如此,后期制作中才不易开裂。这时的陶泥才可用来制坯。
制坯决定着产品的外观。“你看这个花瓶,瓶身圆润,瓶颈很细,得靠双手上下移动把它做出来。哪有什么秘诀,都是凭经验。就像挖土一样,有经验的人一眼看去就知道哪里的土能用,哪里的土不能用。这个也是,手滑到哪里该停,该用几分力,都是多年积累的经验……”老人指着架子上那个类似美人觚的瓶子跟我们解说。
刚成型的坯体需要在密棚内晾干,也称“阴干”或“风干”。之后,再修坯,就是对坯体进行打磨修饰,使之厚度适宜,表里如一。如果是茶壶、酒壶类的器具,还得另外粘贴小把手和壶嘴等部件方可成型。
大部分陶窑作品还需经过施釉后才能烧制。“上釉看似简单,其实是极为重要又难掌握的一道工序。”上釉也是个技术活,不仅要做到坯体部分的釉层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釉也分多种,其中纯天然草木灰釉最好。涂这种釉,陶器即使历经千年,也光泽依然。原来,在陶的世界里,美丽真的可以永恒。
最后一个环节是入窑烧制。倘是炎炎盛夏,要靠近千余度的大火炉,可想而知是何滋味。看窑火至关重要,火候掌控完全看技师的本领。“看火没个十几二十年的经验是根本掌握不了的。”
看着展示柜里各种造型独特又逸趣横生的陶艺产品,我们赞叹不已。那竖着红鸡冠昂首挺胸的大公鸡、伸长脖颈奋力拉车的灰色小毛驴、檐角悬铃且内设桌椅的八角亭,还有形态各异又都别具一格的养花小器具,无一不惟妙惟肖,鲜活生动。每一件都是生活气息与个性创意兼备的艺术品,它们融合了雕塑、绘画、设计等众多文化元素,于方寸天地间将艺术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冰冷的泥土遇见崇高的匠心和神奇的妙手,从此,它就踏上了光辉的旅程,历经摔打煅烧,最终拥有了生命的色彩与激情。就像跌宕起伏的人生,既有着泥土的厚朴,又不乏岁月的沉淀,通身散发着清幽的古意和旷远的诗情;而时间会告诉我们,它和它的缔造者们终将成为岁月长河中永不凋落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