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12-11李茜
李茜
摘 要: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建构和人格塑造的关键节点,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人才基石。因此,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对生死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会对社会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不可估量的影响。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完善和破解的问题,健全完善中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实现中学生生命价值的现实要求。为了实现当代中学生生命质量和生存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动员和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教育力量,只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就能更有效地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4.041
1 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我们要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研究,就要先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入手,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教育的界定,进而更深入地去挖掘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广阔空间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分析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1 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世间珍宝,是其他一切美好事物的承载者。生命是一个自然过程,涵盖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阶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因生命而存在,也享受着生命给予我们的馈赠。恩格斯认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本质要素就在于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恩格斯从生物学意义上将生命定义为蛋白体的生成到分解的完整过程。
1.2 生命教育的界定
生命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从广义上看,生命教育是指一切与人的生存、发展、死亡有关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看,生命教育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发掘、培养、提升生命智慧,进而获得实现最大生命价值的方法的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驾驭一定的教育手段,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生命关注、生存能力提高以及生命价值升华的教育,塑造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坚忍的性格以及正确对待磨难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在对生命教育做出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生生命教育做出合理的阐释,中学生生命教育也就是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使中学生在参与生命教育活动、接受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正确看待生死问题,提高珍惜和热爱生命、尊重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和观念,在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实现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2 中学生生命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初高中青少年生命教育断档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年龄阶段恰恰是青少年生命危机事件的高发期,也是生命价值困惑的凸显期。中学生正处在构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中学生的生死观和生命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中学阶段加强生命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当今中学生生命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中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尤待关注。
2.1 当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存问题
现代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机体,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当前生命教育仍然存在着尚待破解的难题,尤其是在中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遇到许多困境与挑战。
首先,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有待完善,其在中学生群体中贯彻落实不到位。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并未真正掌握生命知识,更遑论将生命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中学生自残以及虐杀动物等社会恶劣事件,给社会和谐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中学生的生命教育还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要更加重视生命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在生命教育中认识到生命的崇高价值,树立健全的人格。
其次,学校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形式还不够完善。学校对生命知识大多采取单向灌输的简单方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产生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而生命教育要实现教育目的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同样需要受教育者的主动接纳,二者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生命教育还处在探索前进的阶段,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机制、课程资源等尚待完善,中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缺少学校的大力推行。
再次,当前中学生生命教育对生存能力设定的目标较低,对生存能力方面的要求远低于知识层面的要求。学校过度重视成绩而忽视生命关怀,缺乏对中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也很难自发探索生命价值和生死教育,缺失了保护自己和保护万物生灵的能力。比如,在很多中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前,如果中学生提前熟练掌握调节自己心态的能力,不管面对何种磨难险境,他们都能构建起强大的心理防线,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不会轻易选择放弃生命。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空有知识不可行,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舞台,学校要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念,生命知识灌输和生存能力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最后,家庭、学校、社会并未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生命教育不单是学校的教学任务,也同样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然而,家庭一般很少涉及对中学生的生死教育,更有甚者对这一课题避而不谈。更多家长在乎的是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生命教育不太关注,对生命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盲区,因而家校联合的教育合力未能更好地发挥。当前生命教育开展能够利用多方协同方式构建学校生命教育生态的中学并不多见。中学生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关怀下,在生命教育的大环境下思考和经历有关生命的现实事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仅仅在学校里的生命教育是割裂的、单薄的。
2.2 当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
针对中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2.2.1 中学生自身未成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大多正处于未成年阶段的青春期,他们自制力比较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待加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甚至有些学生性格敏感、内向孤僻、自我封闭,或冲动、偏执、过激,一旦遭遇一点挫折就无法承受,生命意识淡薄,易引发心理问题,产生自暴自弃的偏激想法。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学生难免会接触到社会上少数带有暴力、黄色、钱权至上、享乐主义色彩的不良文化,从而传递给中学生消极颓废情绪和不良生活态度,由于青少年未成熟的心理特点和不完善的价值观念,中学生就容易被不良思想同化。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中学生产生自杀、自残、轻生、暴力等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
2.2.2 中学对中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重视不足
中学是中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学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与中学生命教育的部分缺失脱不了干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忽视了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得不到真正落实。正是学校对中学生生命教育不够看重,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引领缺失以及学生生存技能得不到很好的提高,造成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难以构建起科学的生命观,无法正确地审视挫折和磨难。究其根本,是部分学校领导和教育者未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由于中学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足,其教育机制也必然不够完善,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设施、课程资源、师资力量上必然伴随着缺失,在教育方法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生难以对生命教育提起兴趣,难以接受到系统完善的生命知识。学校过多地在生命教育口号的响应上下表面功夫,未能切实落实生命教育,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缺少相应的监督反馈机制。
2.2.3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忽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未成年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父母应尽的责任,但中国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传递生命知识,将教育的重担大多寄希望于学校教育。面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能不断取得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家长希冀他们的子女能够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更有优势并争取富足稳定的未来。因此,很多子女长期承受着父母的高要求与高标准,难免会出现过度忧虑、烦躁、偏激、不安的情绪,产生巨大的心理健康危机。当今社会,家庭财力精力投入子女教育的成本逐渐抬高,“攀比式”教育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沉重负担。越来越多的“虎爸”“虎妈”一味地对孩子粗暴式教育,或是“猫爸”“猫妈”一味地对孩子的娇惯式放养,再加之父母未能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疏导,缺少交流沟通。另外,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家庭破碎、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危機和生命教育的难度。正是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未成年子女很难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生命教育启蒙,容易受各种不良情绪和不健康心理因素的驱使,在面对难以承受的压力、挫折时,做出非理性的决定,做出不理智的事。
2.2.4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对中学生精神领域的侵袭
在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下,社会思想良莠不齐,少数极端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良风气抬头,暴力文化、低俗文化蔓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由于中学生的未成熟、不稳定的心理特点,他们的精神世界极易受社会不良文化的腐蚀,导致一些暴力倾向、偏激行为以及漠视生命的不良后果。同时,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饱和,社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中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被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碎,中学生因此承受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同龄人竞争的压力和过度的心理负担,他们极易产生消极情绪,自暴自弃。
3 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面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缺失,我们要继续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集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加强生命教育的贯彻实施,将生命教育有效落实到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1 学校教育:开展多样化的生命教育实践
首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所以生命教育要尽可能与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即在当前所施行的学科课程的开展中进一步挖掘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知识提炼并突显出来,不同学科的教师有必要将自己学科要讲授的内容与相关的生命知识相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生命时光计算法、生命状态比较法、由“死”观“生”法、负重感恩教育法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启发式输送生命知识,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生命的敬畏。
其次,生命教育不仅要求在课堂上开展,更要将之付诸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中学生触及来自专家的专业性见解;组织参与公益活动,让中学生走近生活、贴近实际,体验式寻觅生命真谛;更要让中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班团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校园会等活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最后,建立健全以生命教育课程为核心的一整套生命教育体制机制,是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规范性要求。向中学生传授系统完善的生命知识,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对生命教育的课程进行适应性加工设计,合理分配课程资源,合理规定生命教育授课时间,配备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力量,编制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教材,形成体系化的生命教育理论,完善生命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形成传递生命知识的有效链条,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坚忍的意志,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
3.2 家庭教育:强化生命关怀和生命意识培养
家庭是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教育主导力量之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行为、思想、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父母有义务向子女传授各种生活常识,包括生命知识的传递,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生命教育互相配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强大合力。
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帮助孩子解释特定传统节日或仪式背后的意义来渗透生命教育。在传统节日时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例如在清明节,父母带孩子去给祖先或英烈扫墓,通过扫墓活动让孩子去亲身感受生与死,正确认识生死,并借助英烈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启迪孩子的生命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心态。
另一方面,通过饲养花草、动物,感受生命的运行,引导孩子体验生命的乐趣。孩子在独自饲养动植物等生命体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从生长、发育、繁殖到死亡的完整过程,切身感受不同生命体的特征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体验到生命的神奇,学会热爱和珍惜生命,尊重和保护其他生命。
3.3 社会引领:加强对中学生生命教育正确导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度运用,低俗文化和黄暴文化趁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蔓延开来。中学生心理处在未成熟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维护社会和谐,净化网络空间和社会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各群体应尽最大努力发挥正能量,展现群体风采和社会价值,塑造正向的社会生命价值观,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和珍惜生命、尊重和保护生命的良好风尚。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严厉抵制和抨击少数低俗文化、暴力文化、消极思想,向未成年人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4 主体实践:中学生主动内化生命知识
学习不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中学生群体是生命教育的主体,在中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中学生在被动接受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生命知识灌输的同时,更需要将获得的生命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吸收生命知识,主动探索生命的奥秘,正确对待世间万物生灵,真正做到珍爱生命、尊重和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高度和厚度,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外普及生命知识的志愿活动,变“我来学”为“我来讲”,成为生命知识的传递者。在实践活动中,中学生不仅能够进行信息交流,汲取来自他人传递的生命知识,更能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体会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只有落实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才算是真正完整的生命教育。同时,中学生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应该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在面对难以克服的困境时不气馁、不言弃,勇往直前,学会自我疏导,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锻炼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意志,永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91.
[2]张旭东.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4]郑晓江.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41144.
[5]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4.
[6]馮建军.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经验、反思与展望[J].中国德育,2020,(09):2430.
[7]刘金莹.论新时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协同模式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3):140145.
[8]李刚.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基于55所入选学校的样本分析[J].教育科学探索,2023,41(01):4551.
[9]任家熠.我国生命教育二十年发展的现状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