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美而行 以美化人

2023-12-11龚婷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3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龚婷婷

摘 要: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分属不同的学科,但其在理论逻辑、教育方式、内容上有其内在一致性,二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从高校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路径入手,明晰其内在逻辑的交互性;探寻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和意义价值,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美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高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33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深刻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美育,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让高校美育工作有规可依;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学校美育育人的任务,借助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但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理论路径

最早提出现代“美育”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席勒,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用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阐述了他对于美育的思考。谈美育,不能离开对美学的认识,否则美育的概念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席勒承接康德美学,他说道:“诚然,任何不巧的人物都没有说过像康德所说过这样的话,这同时是他整个哲学的内容:由你来规定你自己,这就像在理论哲学中所说的,自然从属于知性法则。自我规定的这一伟大任务由某些自然现象中反映出来照耀着我们,我们就把这一观念称作美。”从他的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席勒和康德一样,同样认为,美是人知性法则的延伸。那就是说,美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是人对知性的应用,而这种应用关联的是人的实践理性,就是道德。所以,康德才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用美架起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席勒发展了这一思想,将美理解为人的认知活动。但人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席勒却认为这是文明的悖论,为了人的圆满,他提出要用美育来弥合、恢复人的完整性。那美育怎么弥合,在席勒这里,美育也就是艺术教育,通过那些将感性与理性同时显现的伟大的审美艺术来调和,当然他的调和只能在观念上进行。这样一个美育理想虽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仍为我们思考美育为何能融入思政教育提供空间。

受西方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美学家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也提出美育理论。王国维是中国倡导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更是振臂喊出“以美育代宗教”。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文章《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了“五育并举”的观点。蔡元培所说的五育指的是“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和美感教育”,虽不是我们今天谈及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受康德的影响,他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二元论的,“军国民、实利主义、公民道德”属于现象世界,“世界观和美感教育”属于实体世界。他们之间的桥梁,正是由更加积极、包容的审美教育去搭建,因为“美育是超越的、平等的、自由的、创造的,而宗教是计较的、差别的、限制的、保守的,”这样一种美育是关联人的情感;而“军国民”是关联意志,表现为行为;“实利主义”是关联知识;“公民道德”则是关联意志和情感。这些都是人的天然属性,但后天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德育、智育和美育来完成。蔡元培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对美育的重视,以及其提出的德育的思考,帮助我们探究美育与思想品德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美育不仅有客观对象,更是关乎主体的存在,是与“人”的联系。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关注。这在西方的康德、席勒,乃至中国的美育家蔡元培的学说中,都能找到印证。虽然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属教育的不同面向,但却有着很深的联系。美育不管在康德、席勒,还是蔡元培的学说中,都是重感性、桥梁性的作用。这样的特征,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交融互补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政治教化功能,这一功能的严肃性,使得思政教育存在说教性、刻板性等问题,教育效果也不佳。但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美育,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深层次地打开思政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更加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2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实践路径

从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看,二者都是与“人”的联系,这点在二者的理论路径中十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是对人的思想的综合改造,而人的思想的形成是外界因素彼此作用的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科学、艺术等的交相呼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集于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的对人的思想进行洗刷的过程。”所以,高校在二者实践融合工作上,也要从“人”出发,也即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借助美育工作特点,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改造,以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1 思政教育过程要注重知识引导

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以灌输式的理论说教为主,难以到达预期效果。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主要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调动人丰富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讲求的是审美主体的和客体的交互性。那么,在高校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更多地要求老师要学会引导式的启发教育。举个例子,从思想教育的主题出发,如当涉及理想信念教育类主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与肯定。这里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很重要,“职业理想”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一个双向的情感激励,会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思政课堂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优秀案例,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这种主体和客体交互性的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将灌输式的理论说教变为主客体相互促进的创造性行为。

2.2 思政教育环境要注重文化营造

美育中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中,人通过审美会产生“崇高”“优美”等美学体验。在中国传统艺术山水画中,郭熙也利用自然环境远近的变化提出三元法的构图原则,来影响观看者的心理感受。社会环境更不用说,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那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说到底,美育融入思政工作,也是希望能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如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时,可以直接将学生组织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用情景教育让学生感受革命的不易与伟大,以及国家现在的繁荣昌盛。这样的实地环境教育,比在教室里用单薄的话语效果更好。同时,也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培育。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表征,优秀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从硬软件两方面,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影响。

2.3 思政教育途径要注重实践培育

思政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培育模式,结合美育育人的特点,利用多个平台,拓宽育人的途径,加强实践育人效果。高校通过美育课程的开设,可以立足办学定位、特色,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微电影”“思政海报设计”“红色故事青年说”等一批思政特色品牌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性地参与,在这样一些具有教育性的思政活动中,借助感官、情境的激发,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情,进一步对思政工作产生认同。同时可以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在“五四”“七一”“国庆”“一二九”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演讲比赛、表演红色剧目等特色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沉浸式感受到优良道德品质,达到美学上所谓“卡塔西斯”的净化作用,自觉追求崇高精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意义价值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工作直接肩负着这一使命,将美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有效思考和回应。二者的结合,在理论上有相通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相融的形式。向美而行,以美化人,可以从学生思想、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大大提升思政工作成效,提高立德树人的水平。

3.1 以美化人能加大思政工作的价值感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在目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单纯依靠以往理论说教的模式,无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必须依靠全方位、多角度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取得育人实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信念,所谓真正有知识,这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用形象的话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意味思政教育教师要对其传授的内容是有信念的,能够恰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召学生。如果全然照本宣科,那学生是无法吸收思政内容,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美育擅长借助图像、音乐、诗歌、建筑等艺术,从人的感性出发,通过人的直观感受,增强人的知觉,在感性事物揭示客观的规律,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达到和谐统一。高校将美育融入思政工作,可以增强其价值感召力。如当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谈中国梦时,不能一味喊着中国梦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借助各类优秀素材,为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现在的高速发展;引导学生从人生目标上去思考自己的中国梦,如何为民族复兴去作实际有价值的贡献。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情感中积极、健康的一面展示出来,最大程度激发思政教育的价值感召。

3.2 以美化人可以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美育的目标是追求人性的完满,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乃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契合的。马克思也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人自由全面发展对应异化人所言。直至今日,人的异化、物化的困境依然存在,就像席勒说的对于功利的追求,人被缚在一个个孤零零的碎片上。在高校将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感知觉,克服工具理性的危害,引发学生对超功利价值的思考,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理性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涵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各类以博眼球、赚流量为目的的短视频的流行,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阻力。美育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情感感召力的教育方式,可以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弥补思政工作的不足。高校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学生领悟真善美的旨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51.

[2]康德.判斷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01.

[3]蔡元培.美育与人生—蔡元培美学文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210.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1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7.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美育教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