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机遇也是挑战
2023-12-11简宏妮刘佳璇
简宏妮 刘佳璇
10月29日,广州,伍佰巡回演唱会在广州体育馆举行
“从事这一行20多年,我亲眼见过不止一轮演出热,今年和非典以后的2004年、2005年热度非常相似。”北京中视音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演出部总监库军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和非典之后的演出市场火爆相比,今年还有一个特点是“是个盘子就能挣钱”,但他同时认为对此应该持谨慎态度。“经过这一轮‘轰炸,观众可能会对质量和体验感要求更高,消费市场可能将经历一轮挑战。”
“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能够为城市带来流量,并提供了一个形象展示和品牌塑造的机会,但同时也对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带来了挑战。于城市而言,演出是一把双刃剑,做得不好会适得其反,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有备才能无患
“90后”乐迷温婷婷形容2023年为“报复性跨城看演唱会的一年”。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元旦在广州看陈奕迅演唱会开始,我为了看不同歌手的演唱会,还陆续去了厦门、郑州、香港等城市,其中郑州和香港分别去了两次。像郑州这样的城市,如果不是演唱会,我应该不会主动想到要去游玩,但去了发现还挺有惊喜。”
调研中,《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注意到,和温婷婷一样热衷跨城看演唱会的年轻人,一般会选择周五坐高铁抵达目的地,周末在看演唱会的同时安排一两天短暂的游玩。跨城潮汐客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治理水平都提出了考验。
除了加强监管和增强城市的承受能力,通过不断举办累积经验也尤为重要,“ 市场也是需要教育的,持续做两三年,大家的消费习惯和对演出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同时主办方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
熊海峰认为,瞬时大量的游客涌入,城市的交通、住宿、餐饮等综合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从长期来看,需要提升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治理能力,包括人员素质、数字化管理水平等;从短期来看,需要做提前策划和评估,进行风险规避并提出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事实上,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的管理相当复杂。
华熙LIVE·五棵松场馆运营团队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保障演出进场离场秩序,场馆方面有多套疏散方案,演出日安排组织专业安保人员按点位上岗,散场期间有醒目的指示标;同时与地铁部门联动,保障观演观众拥有便利顺畅的离场交通工具;另外还配备了场馆周界系统、智能巡逻系统、智能人员管理系统、智能安检系统等。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音乐节开始走出一线城市时,就曾有主办方将《英国大型活动管理指南》分享给合作的地方管理部门,而这本指南根据不同的场地、人数细化了1000多条活动管理标准。
活动管理与服务配套涉及文旅、公安、交通、消防等多个职能部门,在社交媒体发酵的效果下,其优劣水平往往与城市关联在一起,从这个角度而言,演出的背面,正是城市的门面。
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前期和举办期间,由于组织管理的诸多问题,发生阻碍交通、游行入场、强行进场等无序事件和治安案件,引起网络热议。
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南阳迷笛音乐节出现盗窃事件。此后,该事件被列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据《南阳日报》报道,为办好音乐节,当地政府围绕停车、接驳、生活保障、电力供应、医疗保障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事件发生后,有当地市民认为:“不能因为一小部分人的偷拿行为,而抹掉一个城市的努力。”
“目前,我國商业性演出等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还是采取以公安机关主导、市场化、社会化力量为辅的模式,这造成安保力量和面临任务的严重失衡。问题本质上都是城市管理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用科学方法、理性思维、合理举措加以提升和改进,不能因噎废食、盲目‘一刀切。”沃德研究院学术委员冯治中说。
以四川省为例,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四川对大型营业性演出实行“容缺预审”,审批时限压减至8个工作日,对现场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确保大型演出活动安全举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李朋波认为,“音乐+文旅”,服务是关键。大型音乐演出,人数规模动辄几千人甚至数万人,众多乐迷聚集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内,人身、财产安全等面临着考验。做好服务保障,确保音乐演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将为城市美誉度加分,堪比一次成功的宣传推介会;反之,即便依靠音乐演出赚得盆满钵满,城市口碑很可能“定格于最灰暗的瞬间”。
如何将文艺演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库军强认为,政府主导和持续支持、专业化团队运作,两者缺一不可。“对于团队而言,招商和宣传需要经验,运营则需要具备对行业的评估能力。同时,应该提升内容质量,并保持演出品质的持续性,而不能将演出看作一个短期出圈的方式。”
“市场也需要教育”
“今年,很多热门歌手的演唱会门票都难抢。以我的经验,有半数门票需要在二手平台买。”温婷婷所说的购买于二手平台的演出票,常常是大家俗称的“黄牛票”,但她同时表示:“对于喜欢的歌手,一张1000多元的门票加几百块钱能接受。”
井喷式的大型演出活动带来诸多问题和乱象,较为突出的是“黄牛”乱象。面对这个老生常谈问题,2023年以来,各地开始实行“强实名”购票。所谓强实名,就是购票人与观演人必须统一且实名制。购票人在平台购票时填写的身份信息,需与进入场馆观演的人一致,进入场馆时,通常会扫描身份证件以及进行面部识别。这样,就能在最大程度限制“黄牛”倒卖门票。
即便如此,在强实名票务管理当下,依然不乏“抢票难”“抢票贵”的呼声。据温婷婷观察,并非所有城市都实行强实名,而且强实名并没有提高抢票的概率(可以提供身份证等信息请人代买),热门场次依然一票难求。
零门票、零距离、零商业,路边音乐会是贵阳打造日常性、开放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实践。它不需要炫目的灯光和昂贵的门票,只需要每个人的热情和参与,就能唤起欢乐。
库军强认为,“抢票难”问题是当前市场井喷和明星效应带来的,“再加上现在跨城观演很常见。以前大多数时候是本地观众在抢,现在可能是全国人民都在抢”。他同时表示,不同于火车票,演唱会门票属于商品,商品难买代表了其在市场上的稀缺性,与其采用堵的方式,不如想办法加大供应。“如果我想买两张票送人,但所有演唱会都实行强实名,就会被限制,这也不符合演唱会门票作为商品的属性。”库军强说。
目前看来,强实名在限制“黄牛票”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演出市场越来越规范,期待能有更灵活和人性化的措施。
例如,针对“代买”现象,已经有监管部门通过对工作票进行溯源和登记管理的方式来进行规范。2023年6月,北京就率先开始实行工作票溯源的监管,规定工作票、内部票的数量必须控制在总票数的10%以内,并对票务进行登记管理,这对打着“内购”名义来加价“代买”的“黄牛”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
除了抢票难,演唱会票价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已官宣的个人演唱会中,门票价格在80元-2580元间,其中,近两成门票的最高票价在千元以上。
以张学友演唱会为例,2018年张学友在成都双流体育中心体育场举办的演唱会门票最高价格为1999元,2023年在成都举行的演唱会票价则为2280元,涨幅约为14%。
北京华乐非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熠明表示,演唱会票价上涨是合理市场行为,毕竟许多电影的票价近些年已經翻倍。
在调研中,本刊记者注意到,多数从业者对演出覆盖到更多城市表示了乐观态度。库军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针对在举办演出时出现乱象的城市,除了加强监管和增强城市的承受能力,通过不断举办大型活动累积经验也尤为重要。“市场也是需要教育的,持续做两三年,大家的消费习惯和对演出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同时主办方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
对此,熊海峰持相同意见:“面对演出热潮,各地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专业的演出机构合作,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蹭热点和急于求成,通过一场活动把一个场子炒热等做法,危险度比较高,并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扎实做好基础和管理才是王道。”
更需要植根性演出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经济具有瞬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后续想要持续通过演唱会拉动消费,覆盖更广人群和更长时段,不仅需要城市在配套方面做出更多创新,更需要在整合旅游资源和打造差异化演艺项目上下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型文艺活动之外,一些城市以更具本土性和人间烟火气的方式破圈。
2023年10月5日 ,一则“南明区文旅局局长登台献唱”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引发关注,贵阳市民纷纷留言点赞。当天,在贵阳路边音乐会·青云路站演出现场,贵阳市南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广演唱了《红旗飘飘》《你到底爱谁》等歌曲,引得到场市民游客大合唱。
零门票、零距离、零商业,路边音乐会是贵阳打造日常性、开放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实践。它不需要炫目的灯光和昂贵的门票,只需要每个人的热情和参与,就能唤起欢乐。
路边演唱会虽不能带来门票收入,但激活了城市活力,给城市带来了关注度和美誉度。据统计,中秋、国庆假期,南明区4场“贵阳路边音乐会·青云路”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47.9万人次,现场观看人数达12万人次。
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是否能够真正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是否能够为演出经济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西安曲江五大唐文化主题景区内,有一个面积2.4万平方米的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叫“长安十二时辰”,灵感来自同名热播剧。
街区打造了“观听演品玩购”六大业态,将唐文化元素、长安印象融入街区。“大唐燕乐”“将进酒”“万邦来朝”“胡姬酒肆”“霓裳羽衣舞”等精彩器乐、歌舞演出,上元油锤、火晶柿子、萧家馄饨等150余种影视剧美食与传统陕西小吃,既展现了西安作为一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也让游客感受了浓浓的关中市井烟火气。
8月2日,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万邦来朝》(邹竞一/ 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雁塔、钟楼、城墙等历史古迹都担当着‘西安城市地标的作用,是西安的‘外在。而我们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塑造的是西安的‘内在——亲眼目睹花魁游街、亲耳听到卖炭翁的叫卖、在街头巷尾与才子佳人对诗下棋……当游客在体验与感知中完成对‘长安城的探索,西安这座城市将会以一种更加鲜活生动、富有烟火气的形象存在于所有人的认知中。”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所在的公司是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投资及运营管理方。
邹林丰透露,开业以来,街区的人气一直很高,经常出现上午10点开市前,游客们就在南门排起长队的情况。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演艺节目数量从2022年4月开市时的全天7场变为如今的70余场,此外还有每日全天候沉浸式互动。
“在这里,游客是主角,演员是配角,工作人员是群演,每个人都能在街区内‘入戏式沉浸。在当下,好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把历史文化生动呈现在游客眼前,项目本身也代表了城市印象。”邹林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以演唱会为代表的演出经济,流动性和可复制性都很强,可以到这个城市,也可以到那个城市。所以,如何增强演出的植根性,对一个城市来讲就很重要。”熊海峰认为,每个城市应该基于自己的特点,来打造具有植根性的演出。
例如,2023年业界普遍给予好评的乌兰布统国际音乐节,便属于将当地特色文化和演出有机结合、通过演出打造城市品牌的案例。
“植根性演出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外来演出机构长期合作,打造常驻品牌,只有常驻才有持续的影响力。二是基于当地资源来打造属于自己的演出,与当地文旅、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相契合,这种从地方上生长出来的‘小美特精的演出,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同时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熊海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