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是最经济实惠的减排手段
2023-12-11周丽娜
周丽娜
陶岚
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成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成立大会上表示,碳普惠机制以数字化促进绿色化、低碳化,带动公众广泛参加绿色低碳行动,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贺辞中表示,碳普惠是动员公众践行低碳、零碳、负碳行动的大平台和有效途径。
中国碳普惠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无可能形成用户个人全面的碳账本?《瞭望东方周刊》近日就以上问题专访了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陶岚。
目前,政府、企业推出的碳普惠平台和个人碳账户产品有几十种,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现状
《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指出:“提升碳普惠公众参与程度,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碳普惠有何重要性?
陶岚:当前,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每个人的应尽之责,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如何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行动自觉?碳普惠应运而生。相较于其他领域减排手段,碳普惠是最经济实惠的。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如电力、钢铁等经过长期节能提效,能效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节能降碳空间已然不大。而碳普惠相对投入少、效益高。
例如,选择一次公共出行,就能减少一定量的油品消费;举办一次低碳会议,就能减少一定量的纸张消费。尽管每个人、每次行为的减排量极为微小,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依靠大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将会产生巨大的碳减排效益。
过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生产领域,比如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替代,能源使用的节能增效等,对于广大公众参与的消费领域考虑得相对较少。现在,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强调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比如公众碳减排、生活绿色化,意味着这种考量已经纳入行动日程。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如何推进碳普惠?
陶岚:目前,碳普惠机制已得到多方认可。2021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多元参与、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肯定了各地探索开展的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以及“碳普惠合作网络”,鼓励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推动碳普惠落地。
各地方政府直接提到碳普惠机制的相关文件多达134项,26个省份将发布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方案。这标志着碳普惠机制建设已从社会呼吁、城市实践上升为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的整体布局。
据统计,目前政府、企业(包括数字平台企业、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等)推出的碳普惠平台和个人碳账户产品有几十种,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各方主体在搭建碳账户这条赛道上开启了竞争与协作。
11月9日,在第六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消费品展区,工作人员向观众演示环保产品“生物塑料用改性剂”的效果(张建松/ 摄)
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双碳”目标下,从宏观层面看,你认为推广碳普惠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陶岚:首先,政府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还需要继续推进,这是推广碳普惠的基础保障。
其次,碳普惠的标准和方法学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和生产端的碳排放不同,消费端的碳排放与千家万户、亿万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具有个体微小、分布分散、差异巨大等特点。我们和中华环保联合会、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编制团体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其中推荐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七大类别的40项绿色低碳行为,还规定了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技术体系平台建设还需要提升,包括碳普惠平台技术体系、减排量核证体系和碳减排量交易和消纳体系,主要是解决用户分散在各数字平台企业低碳行为数据获取的难题,建立覆盖衣食住行用等全领域的个人碳账户,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并积极引入各方资源,让公众从参与减排中获益。
最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模式让大众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减排。
《瞭望东方周刊》:鼓励公众参与碳普惠行动,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陶岚:主要问题是覆盖人群和用户活跃度仍相对不足。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三点。首先,在认知方面,大多数人对碳普惠仍知之甚少,在媒体、网络等的关注度、讨论度仍有待提高。
其次,各地碳普惠的推广普及成效也差异较大,一些平台在初期突击式推广,靠较大的优惠力度吸引一批用户注册,但后期激励机制无法持续,导致用户流失。碳普惠项目在碳市场的功能定位和参与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可持续的价值实现机制。
很多地方政府以前建立过类似平台,但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在于没有把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都纳入进来,用户在各个场景下的绿色行为数据也没有全面连通。用户完成绿色行为之后,需要打开小程序或软件完成上传,这与个人用户习惯不符,影响用户积极性。
虽然我国各地涌现出较多的碳普惠平台,但在缺乏科学标准的碳普惠方法学情况下,各碳普惠平台在减排行为量化和减排量核算方面存在较大挑战,制约了其参与交易和消纳的能力。
第三,碳普惠激励和消纳渠道相对单一,以发放政府消费券、积分兑换商品等形式为主,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碳普惠减排量消纳和激励机制,制约着碳普惠的普及应用。
《瞭望东方周刊》:哪些激励措施比较有效?
陶岚:有效的激励包括奖励和资产积累。
奖励是实物性奖励,通过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企业加入,每个企业都可以带着各自的资源、产品,奖励各种碳减排行为。
比如,我们准备上线的银行合作项目:如果你的个人碳账本里有7克,在某些场景消费时,直接就可以抵扣。
资产积累是使用个人碳账本保存除了实物、货币资产外的另外一种资产——碳资产,碳资产可以进行抵押、交易、赠予,也可以获得优惠、荣誉,如低息贷款、荣誉市民等,最终推动碳普惠激励机制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公众的行动自觉。
2023 年8 月,深圳“全民碳路”碳普惠项目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市交易,标志着深圳“首个碳普惠交易品种”正式进入碳市场。
前景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消费端碳减排尚未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范围,个人碳资产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碳普惠与碳市场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陶岚:碳普惠机制进一步丰富了碳交易内涵。碳交易通常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覆盖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属于强制碳减排市场。
而碳普惠是为广大群众和小微企业的节能降碳行为赋予价值、给予激励,建立碳普惠减排量核证交易机制,并与碳市场衔接,将为我国“双碳”整体布局补上最后一块版图。
碳普惠体系与碳市场衔接是实现碳普惠闭环发展的关键举措,可以丰富碳市场交易标的,为控排企业提供碳配额以外的碳排放量抵消工具,增强控排企业履约意愿、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另外,碳普惠和碳市场互通还可以为公众低碳行为提供长期有效的市场化激励,助力汇聚全民绿色低碳力量。
当前,碳普惠平台与碳市场的互通在区域碳市场层面已经开始。2023年8月,深圳“全民碳路”碳普惠项目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市交易,标志着深圳“首个碳普惠交易品种”正式进入碳市场。
除了在碳市场交易,碳普惠减排量也可以自愿交易。2022年,王府井集团举办的“人民甄选”活动,经测算产生761吨碳排放,通過认购碳普惠减排量实现活动碳中和,这给今后大型活动自身实现碳中和提供初步经验范式。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减排场景全覆盖,形成用户个人全面的碳账本?
陶岚:市面上的碳普惠项目并不少见,但几乎都要靠用户主动记录和领取,降低了用户积极性,还容易出现数据错算、减排量重复记录等问题。
目前,很多公司都推出了“碳账本”,作为第三方绿色生活减碳计量底层平台,能把跨场景、跨平台的公众绿色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和融合汇总,个人减排量可以通过平台企业折现,无需手动记录。
碳账本可以看作漏斗形状,最上层描绘着14亿人的衣食住行各种场景,比如乘坐公共交通、骑行、绿色餐饮、绿色寄递等,这些减排行为又被第二层的数字化企业记录下来,最终这些数据都会反馈到绿普惠云的碳账本上。碳账本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平台和服务,经个人授权建立用户/员工碳账本,再通过计算引擎反馈给企业;另一方面服务于政府,根据本地区公民的低碳行为形成区域碳账本,利用数字化工具推动区域居民碳减排。
作为一项开放、包容、互利的碳普惠技术解决方案,碳账本有效实现了个人、企业、政府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构建了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数字碳账本,实现了减排场景全覆盖。
此外,碳账本还更好地实现了数据整合。数据的一大特点是具有网络效应。大家手里各自掌握一小部分数据,个人的减排数据分布在政府、企业等各个地方,组合的可能性都太小,创造不出什么经济价值。反之,如果个人的减排数据都汇集在政府平台上,让数据去流通和碰撞,汇聚成更多大数据,大家都会受益。这就需要有机构专门负责整合,从长远看才能更高效率地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碳普惠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