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万计划”背景下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证研究

2023-12-11王海宾

关键词:双万计划一流山西

王 慧,王海宾

(1.中北大学 教务部,山西 太原 030051; 2.中北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支撑高质量本科教育的四梁八柱。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唱响了高等教育“以本为本”的主旋律; 次年,教育部提出“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双万计划”[1],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国家“双万计划”为视角,探究山西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建设情况,围绕“优化全省专业布局、引导高校专业发展”的建设思路,以三年建设周期为目标(第一年立标杆、第二年保数量、第三年促平衡),帮助山西高校形成“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层级清晰、结构优化,错位发展、特色鲜明,动态平衡、持续发展”的本科专业格局,探索建立一套本科专业建设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总结建设周期内专业发展瓶颈,探索符合地方本科高校专业提质增效的策略与方法。

1 “双万计划”背景下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的实施体现了国家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纵深发展的决心,从2019年到2021年,国家预计用三年时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以明确的政策导向,在限定的时间与条件下,聚焦特定的建设任务,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定向并配套竞争性专项资金。以山西省为例,国家与山西高校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政策关系,与以往“平等性协商关系”不同,也非“计划指令性关系”,而是政府主导指标评价与资源分配,地方高校在政策的弹性空间里实现最大限度的创新发展和纵深发展。

过去“985”“211”工程大学的择优选能的逻辑挫伤了很多未能入选高校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与流向,不利于系统结构的优化。对于高校而言,单一序列的“一流”发展势必会让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而多序列的“一流”才能推动高等教育整体的多元发展,形成竞争有序、形态多样的教育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对多样人才的需求。“双万计划”的实施具有更广的包容性,覆盖范围更广,在山西高校整体实力偏弱,为因历史原因和办学条件无缘入选985、211工程的高校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契机,在办学条件和整体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培育一批具有山西特色和办学优势的专业,树立校际品牌形象,从根本上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实现“扶强扶特”。

“双万计划”是“小范围、大幅度”的专业改革尝试,从专业这一微观层面切入,通过未来几年人才需求的预测和研判,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学习成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2]。具体而言,这是对接经济社会的需求变化,对山西而言即探索形成主动适应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培育符合区域性地方经济的人才,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探索能主动适应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育模式。

综上可知,“双万计划”聚焦一流本科教育的政策落地,通过政府的规范性引导,加之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使得不同类型的高校从专业这一关系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出发,个性、优化而非区别划一,激发高校特别是亟待振兴发展的山西地方本科高校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发展。

2 当前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问题

2.1 山西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本科专业的建设是政府行使教育权利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看到,专业质量的高低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从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理工科专业,20世纪80年代后重点发展文科专业,90年代末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学科专业,这种专业建设侧重点的改变体现着国家在政策导向、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客观变化[3]193。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实施教育部备案、各省级教育行政单位审批制,具有鲜明的行政化特征,从50年代的第一个指令性目录到2020年第六个指导性专业目录[4]44,尽管行政因素在弱化,权利逐步回归地方和高校,但其设置、调整的依据仍旧没有改变,也就是说,高校调整专业的原动力来自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山西是高等教育的小省、弱省,高等教育底子薄、优质资源少,在全国大致处于中下水平。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刮骨疗伤”的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推进本科教育的“瘦身强体”建设工作,本科教育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5],以此为契机,“双万计划”的实施,为山西本科教育的提质增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山西33所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有8所,全省本科专业数(截至2021年10月29日)为1 479个,81个专业大类。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山西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95个(含山西大学):2019年60个、2020年67个、2021年68个。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370个(含山西大学):2019年80个、2020年162个、2021年128个。其中,195个国一流专业建设点分布在山西大学等在内的18所高校,涵盖了包括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兵器类在内的71个专业大类; 370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分布在27个高校,涵盖了75个专业大类。除个别独立学院外,各高校均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部署,符合三年建设点布点原则。国一流专业建设点空缺高校比较多,除8所博士授权高校外,入选国一流专业的高校10所,国一流专业建设点还有很大的高校布点空间。

综合统计2019年、2020年、2021年一流专业获批数据,国一流专业的专业类获批数量最多的为电子信息类11个、其次计算机类10个、机械类9个、工商管理类8个等; 空白专业类包括财政学类、电子商务类、纺织类、工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公安学类、基础医学类、交通运输类、美术学类、能源动力类、农业经济管理类、轻工类、社会学类、生物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水产类、心理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见图1)。

图1 2019年-2021年山西高校国一流本科专业按专业类分布情况图

省一流专业类获批最多的为计算机类21个、机械类20个、工商管理类19个、电子信息类15个、体育学类12个、数学类11个等,空白专业类包括财政学类、电气类、电子商务类、动物医学类、法医学类、纺织类、工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公安学类、航空航天类、护理学类、基础医学类、交通运输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美术学类、能源动力类、农业经济管理类、轻工类、社会学类、生物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水产类、水利类、统计学类、土木类、心理学类、药学类、仪器类、中西医结合类(见图2)。

图2 2019年-2021年山西高校省一流本科专业按专业类分布情况图

因此,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还需覆盖更广的专业类,对于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未来的发展路径还需要进行积极地探索,特别是在专业建设点进行认证的过程中,需要整合更多的教学资源,对专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积极的优化和调整。

2.2 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价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价是从人才供给侧推动专业结构改革的尝试,怎么算“一流”、谁来评价“一流”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评价坚持“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提质增效”的原则,围绕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设立评价维度,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经验推广的形式,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在设置专业数学模型、制定质性评价表基础上,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的一流本科专业进行加权赋分,按照“双万计划”中“分类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结果进入专家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的“一流专业”名单。

2.2.1 设置专业评价数学模型

为了完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同时提高省内各高校专业建设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本研究设计了“山西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质量评价调查问卷——中国高校、专业排行榜可信度调查”,选取了目前国内主流的、具有较高认可度的专业排行榜进行数据选取,面向对象主要为高校专业负责人、专业管理人员和主管领导,回收有效问卷388份,结果如表1 所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数学模型的建立以科教评价研究排行榜、中国校友会排行榜和武书连排行榜的专业数据为基础,进行数学建模,对山西高校所有专业进行数学模拟赋分。

表1 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排行榜调查情况表

2.2.2 制定专业评价质性指标

为了更合理有效地评价山西高校专业情况,本研究围绕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原则制定了质性评价表,评价内容涵盖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20分)、专业管理与培养方案(20分)、教学改革成效(20分)、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20分)、人才培养质量(20分),详见表2。一级指标设置参考借鉴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五个维度,即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百分制,各指标取20分。指标解释结合山西高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国家专业质量标准中对专业的内涵阐释,对五维评价指标进行了二级指标解释,如在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中明确要求:适应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行业发展需要; 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专业方向符合学校的定位;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措施得力。

表2 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质性评价表

五维度评价指标涵盖了专业建设的主体构成要素,与参与评价的一流本科专业所提供的作证性材料,一一对应,能清晰把脉山西高校现有专业的建设实际情况。“纵观世界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常可把各种指标划归三个来源,即学科专家的建议、学习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6]五维评价指标与对应的指标解释充分体现了“由谁来制定”,或者说评价利益主体是谁的问题,放眼目前山西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需要更多地体现市场、产业、高校与学生的主体利益,即“办得好不好”“是不是真一流”,需要由专家、学生质量和市场说了算。因此,指标的制定对此进行了整合,一改过去教育主管部门“一言堂”“一刀切”的局面[7]。

2.3 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2019年“双万计划”启动实施以来,重视专业建设的内涵发展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专业建设点的获批是对过去一段时期专业内涵建设的肯定,但如何通过专业认证成为真正的“一流”专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应该看到,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一流专业有很多共性问题,需要就其本质问题进行理论自省。

2.3.1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历史惯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理念并没有突破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范式,即规范、高效且整体划一,这是我国对苏联教育理念的整体迁移与模仿,17年的学习历史并没有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生机,相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高度计划性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重重矛盾与现实困境[8]。虽然在与现代管理制度博弈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双重作用下,国家开展了专业目录修订、国标制定、专业设置权利下移,但都没有完全跳出计划管理的思维框架,“规范”“统一”“计划性”依然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词。以山西省为例,各校同类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趋同且理念固化,相关制度的规定、专业计划的实施并没有体现出“一校一面”的特色,只是全省专业布点数的数量值变化,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市场需求上并无二致。例如,以兵工背景立校的z大学的艺术学类一流专业,专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对学校办学的贡献度遭到审核专家的质疑和诟病,其培养方案中的目标、体系、课程设置并无军工文化的体现,与其他综合类、艺术类高校的相关专业的发展并没有特异性,传承红色精神的专业规划并不明显。

2.3.2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利益冲突

专业建设的主体主要有高校、政府、学生和市场,高校是建设主体,政府为宏观调控监督主体,学生和市场则是内外部需求主体。高校对应办学定位与规划,综合考虑政府、学生和市场的思维逻辑,可有所偏倚但不能作废,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各主体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9]。就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然状态而言,很多遴选而出的一流专业实际存在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专业建设的滞后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差,在新兴经济产业大量涌入的新时代,固化的专业结构出现了很多“毕业即失业”的无效供给,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10]。事实上,很多所谓的“一流专业”无论是在外部结构,还是内部课程设置,都表现出明显地无视学科知识的随意设置与“模仿”,而我们却忽略了这样的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紧跟市场“亦步亦趋”的建设步伐,不得不说,这样的建设结果在我国一流专业申报中毫无竞争力。

2.3.3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管办评”分离困境

目前,我国的专业建设主体模式可概括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高校主体”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利益主体对专业建设的认识并没有形成统一,特别是对高校中学生需求的忽略或对市场需求的过分关注,甚至政府和高校之间也存在一种极为隐晦却剑拔弩张的微妙关系,都希望通过专业布点实现自身的实际诉求,导致的结果便是出现了“管办评”分离困境。从根源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带着计划经济色彩,透露出全能型政府的中央集权模式,高校的专业增减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无实际的办学自主权限,就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而言,是不是“一流”、谁来评价“一流”主要还是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政府“评”的权力过大,“评”的行为干涉了高校、市场的专业发展导向,阻碍了政府职能优化的转变进程。因此,国家下大力气推进“管办评”分离,体现着国家着力解决政府、高校、市场的教育权力及重新分配的现实困境,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政府、高校、市场应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且三者应保持“共融共生”的合理张力,任何主体过分强调教育权力或进行教育干涉都会让专业的一流发展举步维艰。

3 山西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策略

专业建设走向“一流”的本质与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利益主体对“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概念的认知程度。基于时代背景、教育国情的审视,只有从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出发,围绕专业定位与规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科研成果、学生学习成效为内容,突破历史惯性、合理规避利益冲突、维护利益主体的整体性,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建设的重新定位和一流探索。

3.1 从管理的合理性解决历史惯性问题

专业的一流建设很大程度上执行国家、省出台的既定政策,以山西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为缩影,出现了“我动因国家动、我停因国家停”的被动局面,自发性的持续优化机制并没有形成和建立,想要突破集中管理的体制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理念固化、“路径依赖”[8]就显而易见了,加之三年建设布点期已过,即将进入一流专业的认证阶段,历史惯性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想要实现认证的高通过率举步维艰。因此,作为一个省份或高校而言,可以通过合理性管理方式解决此问题,即建立省级层面或校级层面的持续性改进优化机制,让专业的优质发展内化成符合高校定位、学生需求、市场发展的动态制度,让政策的执行成为一流专业发展的常态化贯彻,从“运动式”向渐进式转变,真正成为“一流”的专业。

3.2 从时代的发展性解决利益冲突问题

对接市场发展新兴专业是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要求[11]。“全球化”浪潮来袭,必然要求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开发和智力投入的新道路,我们所处的时代,专业发展都难以形成孤岛而独立存在,交叉与创新才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各方来说,为了避免“利益之争”,关键是要建立专业的交叉融合机制,因为只有交叉融合才能让传统专业迸发新的生命活力,呈现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态势,同时培养出更具创造性的复合人才,进而提升专业的整体水平和创新含金量,在新兴专业集群形成的进程中实现利益共赢的局面。

3.3 从目标的确定性推进“管办评”分离

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12],合理调整“管办评”有利于构建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教育治理体系,从而提高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一流人才的培养是一流专业的刚性要求,各利益主体权力的划分应始终以此为着力点,各司其职、共融共生。对政府部门来说,需要从宏观层面把脉高校专业发展特色、市场发展需求、学生求知欲望,发布政策建议和专业增设建设指南。作为高校主体,应及时掌握国家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和调控措施,从而动态调整科学的人才供给侧方案。同时,高校应建立就业反馈机制,把握人才流向和就业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减少供给的盲目性,避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13]136。对于社会而言,当前我们国家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劳动力人口需求激增,特别是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带来传统工业、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要为政府和高校实现人才供给的有效性提供决策依据。作为学生则需要通过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和课程选择,促使高校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规模建设。

4 结 语

综上所述,回归本科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高质量本科建设的成效。特别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离不开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的结构性优化,实现由低水平的发展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跃升。山西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路径,应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一流”建设为牵引,紧抓布局优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搭建各种利益主体协调平台,着力提升高等教育的适应力,推动高校“一流建设”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一流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关注一流学科
山西叹五更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