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结合作 共筑“一带一路”

2023-12-11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23年12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 文· 本刊记者 刘锦鑫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这一倡议是借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畅通、民心畅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2023 年11 月7 日,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大型机械正往中欧班列吊装集装箱

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013 年3 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9 月和10 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

2023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 周年,这一倡议是借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畅通、民心畅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10 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10 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筑就了共同发展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幸福之路。

和平之路

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用这5 个关键词擘画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愿景和前进方向。

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提条件。10 年来,中国与共建各方传承丝路精神,努力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承载希望与梦想的和平之路。

10 年来,我国已与152 个国家、32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2023 年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9.8%,高出外贸整体增速7.7 个百分点。国际观察家坦言:“历史上从来没有谁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经济领域将那么多国家和大洲连接起来。”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始终保持旺盛活力。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应运而生。我国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 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干旱地区民众在家门口用上了干净的饮用水,乌兹别克斯坦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中国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出幸福花……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见证了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到2030 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 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 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长0.7%至2.9%。

10 年来,这条承载文明记忆、寄托未来梦想的希望之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肯尼亚有了第一条现代化铁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再创辉煌,老挝“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梦想终于成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在反复思考世界各国应如何在千差万别的利益和诉求中实现共商共享、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2100 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凿空之旅”;15 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7 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今天,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与世界各国一起走出一条普遍安全、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繁荣之路

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10 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紧抓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筑就共同发展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形成“最美和声”。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方向,是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规则规制标准等“软联通”水平显著提升,“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建立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为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10 年来,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效发挥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其中,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明星品牌,已铺画运行线路84 条,累计开行超过7.7万列,通达欧洲25 个国家的211个城市,成为沿途国家促进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钢铁驼队”;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00 多个国家的300 多个港口;中老铁路成功开通运营,截至2023 年5 月,全线累计发送货物突破2000 万吨,发送货物品类达到2000 余种。这些开放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建筑企业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修建的泽蒙-博尔察大桥

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10 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各国间金融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可持续的强大动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会员国从创立时的57 个增长到今天的106 个,成为成员数量仅少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截至2022 年年底,累计批准项目202 个,融资额超过388 亿美元,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融资平台。丝路基金也为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提供重要支持,截至2022 年年底,承诺投资金额超过200 亿美元,项目遍及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撬动市场资金参与。本币互换与跨境结算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 年年底,已在17 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金融监管合作不断加强。建立区域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金融危机管理和处置框架,提高共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中国与柬埔寨能源合作水电工程华能桑河二级水电站

畅通金融这一经济血脉,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设施联通,就能充分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第2 万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给世界送去“中国制造”;中老铁路突破重山阻隔,成为国际物流的“黄金通道”;蒙内铁路联通东西,是东非铁路网的开端,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经济走廊……一个个合作丰碑,搭建起高效的贸易通道网络平台,助力各国走好走稳“一带一路”这条繁荣之路。

开放之路

优势互补、包容共享。“一带一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古丝绸之路,发轫于开放,通达于开放,繁盛于开放。

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一带一路”传承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自倡议提出之日起就具有开放包容的属性。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取得积极成果,关键在于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符合沿线国家发展合作的现实需求。

10 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着力解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问题,大幅消除贸易投资壁垒,改善区域内和各国营商环境,建设自由贸易区,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拓展相互投资和产业合作领域,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平等和可持续的贸易体系,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共同做大做好开放合作“蛋糕”。

2013 年-2022 年,我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 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 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2 万亿美元、1.3 万亿美元。2022 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 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45.4%,较2013 年提高了6.2 个百分点;中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5 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53.7%。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等先后设立,为相关领域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规则标准等领域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 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与28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 份自贸协定,与65 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7 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12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工作制度对接、技术标准协调、检验结果互认、电子证书联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贸易投资平台作用更加凸显。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已连续成功举办6 届,累计意向成交额4200 多亿美元,参与国别与参与主体多元广泛,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平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俄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影响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

产业合作深入推进。共建国家致力于打造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有力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共建国家共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深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工程机械、资源能源、农业等传统行业合作,探索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核能与核技术、5G等新兴产业合作,与有意愿的国家开展三方、多方市场合作,促进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截至2023 年6 月底,中国已同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等成为共建国家开展矿业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国家间农业领域经贸合作。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的卡拉奇核电站K2、K3 两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成投运,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资的乌里宾核燃料元件组装厂成功投产,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为共建国家开展核技术产业合作、助力民生和经济发展建立了桥梁和纽带。

中国企业收购比港港务局67%的股权并接收经营,助力比雷埃夫斯港扬帆再起航,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港口和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码头之一;中国支持建设的雅万高铁,让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到万隆之间的最快通行时间从3 个多小时缩短至40 分钟;中国帮助巴基斯坦、马尔代夫等国实施机场升级扩建,为跨境人员流动及贸易往来带来更多便利……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许多国家打破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合作从重视发达国家改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形成稳固的经贸关系,开创能够有效对冲国际价格波动影响的产业链,并为全球经贸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创新之路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

10 年来,创新始终是一个关键词,我国与共建国家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共同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创新合作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不仅为共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惠及民生福祉,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6 年10 月,中国发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2017 年5 月,“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实施,通过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园区合作等务实举措,提升共建国家的创新能力。截至2023 年6 月底,中国与80 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员单位达58 家。2013 年以来,中国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技术和管理人员1.6 万余人次,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非洲、拉美等区域建设了9 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累计帮助50 多个非洲国家建成20 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0 余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及修订与延期补充协议,共同主办两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并发布加强知识产权合作的《共同倡议》和《联合声明》;与50余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共同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创新和营商环境。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也亮点纷呈。截至2022 年年底,中国已与17 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30 个国家签署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与18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提出并推动达成《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等合作倡议,牵头制定《跨境电商标准框架》。

中柬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暹粒吴哥国际机场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数字交通走廊,多条国际海底光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构建起130 套跨境陆缆系统,广泛建设5G 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智慧城市等,对传统基础设施如港口、铁路、道路、能源、水利等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化中欧班列”、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实现多语言数据共享。

此外,空间信息走廊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已建成连接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中巴(西)地球资源系列遥感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和领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中欧班列、船舶海运等领域提供全面服务;中国与多个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同研制和发射通信或遥感卫星、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等空间基础设施,依托联合国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为共建国家培养大量航天人才,积极共建中海联合月球和深空探测中心、中阿空间碎片联合观测中心、澜湄对地观测数据合作中心、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信息中心、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利用高分卫星16 米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一带一路”典型气象灾害分析及预警平台、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等服务于更多共建国家。

2023 年4 月29 日,第二十二届“汉语桥”巴西赛区大学生中文比赛上,坎皮纳斯大学孔子学院巴西学生田小勇在参赛中

沿着这条创新之路,一个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文明之路

古丝绸之路自古便承载着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两重功能,延续千年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文明交融之路。

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10 年来,我国深入开展了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打造了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铺就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的阳光大道。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在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中亚谚语中传颂的这座“千顶之城”希瓦,曾因年久失修,面临建筑物墙体开裂、倾斜下沉等险情。2014 年,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决定合作开展希瓦古城保护修复工作。中国专家在不改变建筑及各类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同时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让这座古城重现往日风姿。这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也成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截至2023 年6 月底,中国已与45 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院校在132 个共建国家办有313 所孔子学院、315 所孔子课堂;“汉语桥”夏令营项目累计邀请100余个共建国家近5 万名青少年来华访学,支持143 个共建国家10万名中文爱好者线上学习中文、体验中国文化。

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旅游合作也日益丰富。截至2023 年6 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创建合作平台,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562 家,其中包括72个共建国家的326 个文化机构。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一带一路”青年故事会、“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活动品牌,吸引了大量民众的积极参与。“丝路一家亲”“健康爱心包”“鲁班工坊”“幸福泉”“光明行”“爱心包裹”“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中医药风采行”“孔子课堂”等人文交流项目赢得广泛赞誉。不断涌现的精彩活动、优质品牌和标志性工程,已经成为各方共同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增强了各国民众对共建“一带一路”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属于青年。10 年来,共建国家青年以实际行动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和民生合作,为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共同发展汇聚了磅礴的青春力量。“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得到全球广泛响应,100 多个国家青年组织和国际组织同中国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一带一路”青年故事会活动连续举办16 场,1500 多名各国青年代表踊跃参加,围绕脱贫减贫、气候变化、抗疫合作等主题,分享各自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进步方面的故事和经历,生动诠释了如何以欣赏、互鉴、共享的视角看待世界。“丝路孵化器”青年创业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创客国际论坛等活动顺利开展,成为共建国家青年深化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文明因多样而精彩,因交流而升华。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架起情感桥梁、拉紧人文纽带,“一带一路”这条文明之路正通向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10 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个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目的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进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10 年跨越只是序章。面向未来,坚持团结、合作、共赢,中国同各方一起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将让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越来越繁荣。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