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模工匠精神 建新时代航天创新工作室
2023-12-11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一五九厂
文/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一五九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航天企业中,创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推动职工队伍素质提升,激发职工技术创新的一个平台,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一五九厂(以下简称:一五九厂)积极探索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管理做法取得较好效果,真正发挥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促进航天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以匠心促创新 创建航天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和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一五九厂结合单位发展实际,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制定《一五九厂“职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验收提升管理考核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使得工作室建设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工作循序渐进,铸就细节品质。根据《标准》,在明确分工职责,做好领军人和团队成员选拔,建立工作台账的基础上,一五九厂鼓励各工作室积极承担本行业、本单位的技能大赛、创新课题、技术攻关及“揭榜挂帅”项目。对内定期组织开展创新成果鉴定评选、成果展示发布、技术经验交流推广等工作;对外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聘请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主动“走出去”与航天领域单位及高校研究所进行技术交流,全面提升工作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作形式上,坚持全员加强学习建强队伍。在工作评价上,对流于形式、活动不经常、制度不完善、成效不明显的工作室,实行优胜劣汰;对成效突出的工作室给予经费支持,对创新成果显著的工作室优先推荐参评全国级、省部级、集团级工作室等各项荣誉奖项。
党建引领全局,夯实干事之基。一五九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支持、工会运作、人才挂帅、职工参与”齐抓共管工作体系。一是工会部门紧扣中心大局来谋划和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关爱劳模工匠长效机制。二是党群人事部门将创新工作室管理同人才队伍建设和党内创先争优、相关竞赛等有机结合,把工作室劳模工匠、技术带头人等纳入职称评定、干部后备、提职提级优先考虑范畴。三是定期组织开展技能绝活、匠心成果、专业培训等活动,在及时总结创新工作室成果的同时,积极向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行业组织展示创新成果。四是各专业管理部门按照岗位职责、专业方向和业务管理关系,对本专业、本系统内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管理、培训及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进行指导、推进和检查。
注重经验交流,加强人才培养。一五九厂采用丰富的形式,使各工作室成为企业示范带动的“大平台”,人才培养的“练兵场”。一是坚持技能培训。自创技能培训“星航小课堂”,兼顾创新工作室成员技能“补差”和“培优”,同时以参加技能大赛为契机,以赛代选、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二是坚持现身说法。策划开展独具特色的“匠心成果奖”创新项目演示、发布活动,通过多名劳模工匠讲述项目创新推进过程中的攻关思路、心得体会,进一步激发广大技能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新业绩的热情。三是坚持对标对表。经常性开展参观学习、走访调研及座谈研讨等活动,“对症下药”落实“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制度。四是坚持“师带徒”。抓住各专业人才中的“关键少数”,选用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特级技师等领军人物担任师傅,采用“一对一”和“一对多”模式,培养出大批技能人才、青年工匠。
强化经验总结,加大成果转化。随着各工作室涌现出一系列科研成果,一五九厂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最大限度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一是注重成果总结。深入梳理“技术创新课题、工艺攻关、工艺优化、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五小成果、青年科技论文、工人论文”等技术创新活动研究项目,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创新工作室成果鉴定评选和成果发布会,联合专业部门实施常态化评选激励,按月编发简报,为工作室“走出去”做好准备。二是注重成果申报。常态化开展“向现场要课题”活动,引导创新工作室成员聚焦现场难题,将问题变课题,并按照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提前谋划开展课题申报、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工作,提高成果材料撰写质量。三是注重渠道建设。通过走访、调研及交流等方式,打通成果评选外部渠道,建立与行业创新工作室建设成果评选组织机构的长效沟通交流机制,不断提高创新成果在集团内、行业内及全国内的获奖率。四是注重资源整合。一方面把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人先锋号等建设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把创新工作室和技能竞赛、班组建设、劳动竞赛等活动有机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平台共建、成果共享。
以现象增活力 实现人才与科创“双丰收”
作为重要的航天装备承制单位,一五九厂结合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情况先后创建7 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成员共300 余人,每年都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逐渐形成了“打造一批人才团队、推动一批创新成果、创造一系列创新成果”的良好局面。
典型引领蔚然成风。近年来,工作室全面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利用劳模和工匠典范,引领、激励广大职工比学赶超、争创一流。90 后数控铣工贺潇强和郭思东在全国、北京市的职业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80 后韩积冬,从籍籍无名成长为全国冠军、全国技术能手。70 后机加操作工辛东30 年坚守匠心,先后荣获“航天技术能手”“航天基金奖”“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60 后总装一线工人李军,从事总体装配工作30 余年,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带领的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一代代高技能人才辈出,不仅展现了新时期航天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还营造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五九厂各级工作室以解决产品研制和科研生产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了一系列瓶颈技术、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2014年创建的李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发表的《面向航天产品的总装质量管控提升体系》荣获航天科研管理研究会企业管理创新二等奖;开展的智能总装脉动生产线课题研究,实现了航天产品大型组合件的位姿自动调整和精准对接;在热防护构件柔性黏接装配、飞行器集成一体化装配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工作室自创建以来,承担国家级、集团级科研课题20 余项,平均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 余万元,节约成本116 余万元。2021 年创建的轻量化复杂构件成型及焊接技术专业创新工作室,申报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工艺优化与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成果20 多项,获得各类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 篇,获得科技成果总数20 余项,编写航天行业标准《钛及钛合金真空钎焊技术要求》1 项,承担的“提高某舵面激光焊接一次合格率”研究项目获中国质量协会2021年全国QC小组成果示范级奖励。
由工变匠实现跃升。一五九厂共组织参加院级以上技能竞赛35 项,其中国家级15 项,省部级(含北京市级、集团级)10 项,院级15 项。在国家级竞赛中,共取得名次36 人次。其中,15 人获得一等奖,11 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 人获“装备技术能手”称号,1 人获“全国铸造技能手”称号。在省部级竞赛中,取得名次29 人次。其中,8 人获“航天技术能手”称号,2 人获“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称号。在院级竞赛中,共取得名次73 人次。其中,32 人获“三院技能大奖”,26 人获“三院技术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