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一城山水半城诗

2023-12-11江苏张伟清

金山 2023年10期
关键词:焦山北固山京口

江苏/张伟清

我最早知道镇江,是上小学时读到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来又在课本里读到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诗。老师说,这些诗词都涉及镇江,我也一遍又一遍地加深了对镇江的认知。

真正了解镇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镇江上学之后,从那时起,我开始一步步领略这座城市的美丽山水。

镇江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城南有著名的南山,山上有昭明太子编撰《文选》的读书台,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城北昔日临江,分布着闻名遐迩的金山、焦山、北固山,现为国家AAAAA 级景区。城内古传有“三山五岭八大寺”。宋代陈亮说镇江是“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赞誉镇江为“城市山林”。南宋叶梦得描述镇江“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陆游云:“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辛弃疾写镇江更有气势:“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那时,我和同学多次去过“三山”和南山,在一次次惊艳镇江山水的同时,更为其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而折服。

北固山不高,有刘备招亲的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石碑。明代《京口三山志》载,梁武帝御书“天下第一江山”,南宋吴琚重新书写,清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此碑成为北固山乃至镇江山水的重要名片。

北固山横枕大江,风景秀丽,文化叠层深厚。诗仙李白在此写过:“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名句。唐代时芙蓉楼建在北固山支脉的月华山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多景楼情有独钟,写下诗句“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还有很多英雄豪杰,在此遥想三国峥嵘历史,渴望一展才华,壮怀激烈,写下许多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两度登临北固亭所作,“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视野宽阔,意境深远,令北固山获得“宋词第一山”美名。文天祥的《脱京口》包含15首诗。公元1164年,陆游调任镇江府通判,在此写下《水调歌头·多景楼》。与北固山相关的诗词有100 多首。像北固山这样汇聚这么多顶级大家,诞生这么多顶级诗篇的地方,恐怕很难找到第二处。

金山原是长江中的小岛,久以“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为人称道,清光绪年间与陆地连成一片,以“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而闻名。山上有始建于东晋时期的金山寺,其大雄宝殿曾于1948 年毁于火灾,我读书时还未重建。

金山名胜古迹甚多,涉及的古诗词也俯拾皆是。唐代张祜写金山“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沈括赞其“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宋代王安石写慈寿塔“数重楼枕层层叫,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辛弃疾也曾登临金山,作“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苏轼先后11次到过镇江,留下传世诗词上百首,其中金山诗有《游金山寺》等18首。据《坡仙集外纪》记载,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非作于山东密州,而是金山寺妙高台。

焦山原是长江中四面环水的岛屿,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以前,我们去焦山都要坐渡船后上山。其以大字之祖“瘞鹤铭”为代表的焦山碑林,以及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此山曾留下李白的《焦山望松寥山》、苏轼的《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吴琚的《春日焦山观瘗鹤铭》、郑板桥的《送友人焦山读书》等。1751 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曾作《游焦山作歌》,令焦山一时名声大震。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均驻跸镇江,焦山留有乾隆行宫及诸多御笔墨宝,他的“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不愧为皇家气象。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乾隆在镇江作诗115题143首,被称“皇阿玛的镇江诗”。

南山古木参天,竹林繁茂,清泉细流,以幽雅宁静著称。我们曾经在此登山、野炊、朗诵诗词。至今犹记唐代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康熙的《竹林禅院》:“一径入深竹,数里来上方。丛生岩磴密,枝拂云烟长。”以及李绅的《望鹤林寺》、苏轼的《游鹤林寺》等。

也许是耳濡目染,也许是对文学的偏爱,我们很多同学开始喜欢诗词,在学校发起成立了梦溪诗社,聘请全国著名诗人丁芒和镇江师专杨积庆、周仲器教授担任顾问和名誉社长,经常举行校园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竞赛活动。我对诗歌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研究诗词,撰写的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山水诗的形成》,发表在公开出版的《镇江师专学报》上。工作后,我曾经担任梦溪诗社指导老师,并主编过社刊《梦溪诗苑》,同时利用担任《镇江师专报》文艺版责任编辑的机会,支持学生诗人创作诗词。我调离学校后,虽然在工作中很少用到诗词,但关注和学习镇江诗词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并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我发现镇江的历史诗词博大精深,镇江无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诗词之市”称号。

镇江的诗词发端于魏晋南北朝,当时有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大多在建康(即南京)。镇江紧邻建康,北临大江,南据峻岭,位置重要。由于战争频发,不少中原人士南迁,其中“永嘉南渡”规模较大,促进了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陶渊明,公元404 年行经曲阿写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南朝谢灵运的《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曰:“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皐。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这是现存较早咏写北固山的诗篇。颜延之的《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被萧统编入《文选》,其中“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为名句。鲍照吟写了《蒜山被始兴王命作》《从拜陵登京砚》等。他们在镇江写下了吟咏镇江的第一批诗作。

这时,镇江民间也出现了歌唱纯真凄婉爱情的乐府民歌《华山畿》:“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表达了女子为情所感和为情而死的决绝态度,成为梁祝故事的雏形。这些诗,是镇江大地最早绽放的绚烂花朵。

镇江的诗词,繁荣于唐宋。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通航,漕运移于京口,凡仕宦、商贾、应举、游幕大多经过此地。城内山峦叠嶂,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无不登山临水,吟咏流连。孟浩然、王湾、王昌龄、李白、陆龟蒙、戴叔伦、杨凌、唐江和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等均有镇江诗篇。李德裕三任镇江刺史,写下“多景悬窗牖”之句。北固山今有阿倍仲麻吕的《望月望乡》诗碑,意境与李白《静夜思》神似。郡内名士亦留有千古佳篇。许浑现存诗530 多首,著《丁卯集》。张祜在西津古渡留下《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让人印象深刻。《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唯一一首由女性创作的诗歌《金缕衣》,作者便是镇江才女杜秋娘。她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强调“莫负好时光”,催人奋进。

北宋初年,江南繁富,许多达官贵人、文化巨匠来此宴集行吟。士大夫亦多于此筑室置园,娱亲逸老,一时京口名园星布,甲第云屯,文士会集。

从北宋到南宋,范仲淹、梅尧臣、曾巩、沈括、王安石、苏轼、陈亮等名公大佬,都曾在此流连并写有名篇巨著。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以动写静,平中见奇。释仲殊的“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为镇江增辉。

南宋与金对峙时,京口成为军事要地,陆游、文天祥、辛弃疾、戴复古、吴琚、陆秀夫等一时英隽,极目长江东逝水,吊古伤今,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元明清时期,汉族著名诗人赵天锡、唐寅、杨一清、祝允明、王世贞、孔尚任等诗家词人均留有名作。《全元诗》收集元代蒙古族萨都剌的诗794首,其中镇江诗最多。明代王阳明11岁途经镇江金山寺,作《咏金山寺》:“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有人怀疑其事先准备,改命题作文,他再作一首《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众人皆服。日本森槐南曾作《夜过镇江》:“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

此时,本地“京口三诗人”“京江七子”“嘉隆八子”等地方流派也名重一时。清代“京江画派”的画家大都擅长诗词,其中有“淡墨探花”之誉的诗联书画家王文治,既是“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京江诗派”的领袖。他们寻梦诗和远方,情醉山水镇江。

进入近现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定居丹阳,辛亥革命之上将军赵声出生于镇江,陈毅元帅在句容茅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镇江写下的诗篇,使镇江江山增色,大地增辉。

《文心雕龙》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在镇江登高望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揽景抒情,让古城镇江沐浴旖旎墨香,诗意万千。这些诗词展现了镇江壮丽的江山美景,赞美了不朽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表达了高远的志向、独特的心境和深厚的思乡思友之情,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诸方面,给人高度的艺术享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有益的精神熏陶。

编于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收集2200 多人的诗词4.9 万余首,其中歌咏镇江的有千首之多。我国有5 万多首唐诗、2 万多首宋词、3800 多首元曲。据有关资料,历代名人涉及镇江的诗词达万首之巨。满目山水画廊,处处诗意镇江。

镇江,一城山水半城诗。因为名诗美词,爱上这座城市。

猜你喜欢

焦山北固山京口
宋 苏轼 行书与佛印焦山帖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核心素养导学
次北固山下
文化广角
陆游撰并楷书《焦山题名》摩崖石刻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霜雪千年北固山
A Study of Prototype Effects in Xin Qiji’s Song Lyr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
谁是来船?谁是归棹?
江苏镇江发现大运河京口闸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