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开在时光深处的花朵

2023-12-11程煜

西部 2023年5期
关键词:西沟薄荷苜蓿

程煜

大西沟野杏花

每年清明节前后,新疆伊犁霍城县大西沟的野杏花,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赴伊犁观光的一个最好理由。此时,伊犁高山草原还未绿,河谷其他花还未开,而大西沟的漫山遍野全是盛开的野杏花,如起伏的杏花波涛,将你淹没其中,喜悦、欣喜,不能自拔。

尽管官方已经将它更名为中华福寿山,但我们还是习惯性地称它为大西沟。大西沟,对我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存在。

我的家乡六十四团在大西沟有牧场,并且有牧民居住在大山深处。小时候,班里有位女同学的家就在大西沟,她的父亲以养蜂为生。每年夏季暑假,我们一帮同学会约在一起骑自行车到大西沟玩。上百里路,早上去,晚上回,那时孩子们的身体真是棒,从没觉得累。

1987 年暑假,即将上高中的我骑着父亲的二八自行车与一帮同学一起去大西沟玩。去时是上山的路,怎么到达的已经记不清了,但记忆深刻的是,回家全是下坡路。那时的自行车也没刹车,全靠脚刹。晚上到家时,脚上母亲做的布鞋厚厚的千层底居然磨了个大洞,报废了。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发展下,中华福寿山旅游区成功申报国家4A 级景区。中华福寿山旅游区是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天山松涛、高山草甸、奇花异草、睡佛古庙,自然山水与厚重多元的文化相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是养生度假的福地。

这里还是世界罕见的野果类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据初步鉴定,共有五种十七个属四十三个种类,而且绝大多数属国内特有野生种。其中分布面积大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有野苹果、野杏、沙棘、马林等;属于稀有品种的是野核桃、欧洲李、樱桃李等;此外,还有野山楂、野蔷薇、野草莓、酸枣、天山花楸等。

这些野果林都是第三纪末到第四纪遗留下来的珍贵物种,是伊犁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和造就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樱桃李了,是亚洲唯一的野生樱桃李生长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野生樱桃李之乡”。

每年进入四月,大西沟就成了花的海洋,蛰伏了一冬的野果林迎来了春天,也迎来了盛大的花季,红、黄、白、绿、紫,各类野果和各种野花竞相展露风姿,蜂飞蝶舞,游人如织。

我多次去过福寿山景区,这里主要的人文景观就是福寿山庙,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听说的大西沟庙,当地人也叫汉人庙,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茂盛,景色宜人。

福寿山庙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著名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随成吉思汗西征,途经阿力麻里城,福寿山庙弟子曾请他前去讲道。那时,福寿山庙声名远播,是当地有名的庙宇,前去上香求神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据《新疆图志》载:“大西沟,即福寿山,石壁千仞,半壁间有大石洞一,小石洞数处,洞内并有流泉,洞外崇峦叠嶂,果木丛生,为绥邑胜景。”邱处机、祁韵士、洪亮吉、林则徐、谢彬等文化名人都曾驻留这里,留下传诵千古的妙文佳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业越来越热,尤其是伊犁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来伊犁旅游,而本地人游伊犁更是热火,因为生活在伊犁的人大都热爱大自然,喜欢休闲旅游放松。

几年前,大西沟的野杏花居然上了新闻联播,这让已经很热的大西沟更热了,前来旅游休闲的游客如织。每年四月上旬,北京、上海等地的不少游客乘飞机来伊犁,就为一睹这花期仅一周的野杏花花海盛况。

有一年清明节回家,因父母年事已高,不适合远行,而这个季节伊犁能看的也只有杏花了,想来想去,那就带他们去大西沟看看野杏花吧。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当我们驱车来到大西沟离福寿山景区还有三四公里的地方,路上堵满了车,根本走不动,一时半会儿是进不了景区的。看着一路上堵得如长龙一般的车队,我们灵机一动,反正沟沟都有美景,干脆我们找一条野沟看杏花吧。于是,往左拐入一条山沟。

因为不是景区,路况自然不好,一路戈壁石子,一路泥泞,沿着沟里的一条便道我们一直前行,道路尽头是一户哈萨克族人家,一栋土坯房屋,一座羊圈,一个用树枝围起来的院子。房屋的背后是绵延起伏的开遍野杏花的山峦。但院子挡住了我们的路,要想进去,只有穿过这个院子。

门口的哈萨克族小伙子汉语不流利,但表达很清晰,想穿过院子进山看杏花一个人得交十块钱。这对于景区的费用来说简直是廉价了,于是我们痛快交钱进山。

山坡并不高,但父母上不去,由姐姐陪着他们慢慢走。我和丈夫手脚麻利,一个劲地往山坡上爬。因为只有爬到高处才能一览美景,才能拍到好照片。

数年后,当我一次又一次认真欣赏当时拍摄的照片时,还是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那是怎样的美呵!美得直抵你的心灵。远方,重重叠叠、起起伏伏的青色山峦绵延不绝,再远方是雄伟险峻的天山雪峰为其作背景;近处,粉红、粉白的野杏花漫山遍野。绿色的山坡作底,红白相间的野杏花覆盖其上,整个山谷的空气中弥漫着杏花的甜香味。

我们一直向上行至山坡最高处,前方是一片断崖。站在崖边向远处望去,起起伏伏的山谷里也铺满了野杏花。断崖处裸露的黄土和千百年来风雨侵蚀的千疮百孔,与生机勃勃、色彩秾丽的杏花形成了鲜明对比,成就了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

许多年过去了,我也算是个走过天南海北、见过一点世面的人,但大西沟盛开的野杏花海洋却是我心里最壮美的风景。

高原上那朵勿忘我

进入盛夏的昭苏高原,仿佛撞进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碧草和鲜花的世界。尤其是雨后,鲜亮亮的绿色深深浅浅地伸向天际,五彩缤纷的山花烂漫盛开,金黄的灯盏花、洁白的野百合、大红的莱丽花,以及许多不知名的花儿热烈地开放着。

车子走近连绵不绝的沙尔套山脚下,突然前方山坡上浮现一片片淡蓝色的“云彩”,远远望去,犹如伊人遗落在草原上的一方丝巾。与鲜艳热烈的野花相比,她是那样的安静、朴素。

同行的七十七团林场负责人说,这种花叫勿忘我,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不惧风雨,不怕骄阳,并且是一丛丛、一片片地集中连片生长,山坡上只要有她,便不会有裸露的岩石和土地。

“勿忘我”,原来这就是勿忘我。早就知道花名,但却一直不识真面目。我急急下车向山坡上那片勿忘我奔去。

勿忘我长得并不高大,枝叶丛生,叶片细小而厚实,灰绿色,茎秆上发多枝,枝上花朵细密,顶上的花朵还未开完,下面的花蕾已然初绽。每朵花都有五个花瓣,呈圆形,大小如米粒,看上去细小、单薄,弱不禁风,但却倔强地立在风中。近看清淡的蓝色近乎白色,然而,一丛丛花挤挤挨挨在一起,便成了一片淡蓝色的云霞,蔚为壮观。

沿河上行,我们走进了位于沙尔套山脚下的哈桑边防连。“哈桑”是蒙古语,意为“狭窄”。连里的战士们说,他们自己总结这里的气候是冬长无夏天,春秋紧相连,山区多雷雹,河谷有严寒。别说还挺押韵的。这里山势陡峭,地势险峻,沟多林密,夏季景色奇丽,但也给战士们巡逻执勤带来了许多困难。

哈桑是有名的风口,战士们自己编了句顺口溜形容这里风之多、之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在这里每天晚上九点至第二天十二点都会刮西北风,有时风力高达十二级。今年三十一岁的边防连指导员孙亚兵说,因为风大,连队没有长直的树,所有的树都是朝东南方向长的,成为边防连独特的一景。这里的战士一年四季都得穿着皮大衣执勤。

因为哈桑边防连条件艰苦,边防官兵们长年生活在潮湿寒冷的地方,很多人都患上了风湿、腰痛、静脉曲张等病。因为这里水质不好,不少人还得了肾结石。2006 年上级出资为边防连打井,结果打了二百米都没有打出合格的水源,后来只好给边防连配备了净水器,解决了这一困扰官兵们多年的难题。即便是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边防官兵们也无怨无悔地长年驻守在边境线上,保家卫国,为人民的幸福安宁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汗水乃至生命。

在我刚踏入新闻行业的时候,有幸跟随两位老记者来到哈桑边防连采访。当时我们一行要深入被人们誉为“雪海孤岛”的哨所——康苏沟哨所采访。

“康苏”是蒙古语,意为“宽阔”。这里曾是古代通往哈萨克斯坦的一个通道,山势险峻,密林丛生,没有人烟,只有窄窄的牧道通往哨所,所有给养全靠牛驮马拉。哨所最早的房子是战士们自己挖的冬窝子,战士们靠烧牛粪做饭、取暖。

1973 年4 月,这里一连下了近半个月的大雨,哨所上的战士断粮十二天,生命危在旦夕。边防连副连长徐全智主动要求到哨所送给养,没想到平日温顺的康苏河此时却水位高涨,水流湍急,挡住了他的去路。为了不打湿面粉,徐全智将面粉袋子扛在肩上过河,却被湍急的水流无情地吞噬,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

考虑到康苏沟哨所的路途特别艰难,加之我又是女士,并且从未骑过马,边防连给我安排了一匹老马。

“老马”的番号是“54 号”,它血统纯正,身材高大,性格温顺,是边防战士的亲密战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边防连的条件还比较艰苦,战士们吃水要到一公里外“一桶泉”去拉,到那里全是上坡的羊肠小道。刚开始,战士们牵着“54 号”走到“一桶泉”,将装满水的桶放在它的背上,再牵着它回到哨所。

不多久后,颇通人性的“54 号”就记住了路,战士们只需在“一桶泉”将装满水的桶放在它的背上,它就会稳稳地将水驮回哨所,为战士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由于“54 号”非常聪明、善解人意,很受战士们喜欢。一般军马十二至十五年就必须退役,可战士们都不舍得让“54 号”退役,“54 号”一直在边防连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54号”事迹被载入哈桑边防连的连史中。

虽然是第一次见我,但通人性的马看到边防战士们对我亲热的态度,也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安静地站在那儿,等待我跨上马鞍。我战战兢兢地跨上它宽阔的背脊,从没有骑过马的我,按照战士们的指点用腿夹紧马腹。

“54 号”步履稳健,脾气温顺,一段时间后我紧张的心渐渐放松下来,按照战士们教我的办法,双腿用力夹马肚子。它明白这是让它加快速度的指令,慢慢地放开步子跑起来。随着我与它熟悉,我们配合得非常好,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清凉的风从我的耳边吹过,丛林、草原快速从眼前掠过,那种漫步云端的感觉妙不可言。

在哈桑边防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猪倌曹建平,是浙江平湖人,2002 年入伍前是一名个体小老板,年收入十多万元,因为想在军营里锻炼一下,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他报名参了军。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刚分到哈桑边防连就当了一名猪倌。尽管心里很委屈,但生性要强的他没有讲条件,服从组织分配。由于勤学习、好钻研,他喂的猪长得快、出肉率高。他同时还承担着种菜、养鸡、养鹅等工作,每一项工作他都干得非常好。普通人家养的鸡冬天不下蛋,而曹建平养的鸡冬天会下蛋,听说此事的人都啧啧称奇。这是曹建平经过仔细观察、试验发现,只要冬天不让鸡吃雪,并加强营养,产蛋就不会受到影响。

因为工作出色,曹建平被新疆军区授予二等功。当班长后因为带兵带得好,他又被新疆军区评为“标兵班长”,再次荣立二等功。由于表现突出,曹建平被部队保送到西安陆军学院上学,毕业后同学们都劝他留在陕西,但他坚持回疆,并主动要求回到哈桑边防连。他说,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是连队培养了我,我要回到连队继续戍守边防。

在哈桑边防连成立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留下了边防战士无数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走出哈桑边防连,再次看到山坡上那片美丽的勿忘我,突然觉得,无数可爱的边防战士们就像这一株株迎风傲立的勿忘我,默默地戍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不惧风雨,不怕严寒。

从此,伊犁昭苏康苏沟里那片美丽的勿忘我永远盛开在我的生命中,让我对这种小小的花朵充满了敬重之情。

勿忘我,又名勿忘草,属紫草科勿忘草属,分布于伊朗、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以及中国大陆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生长于海拔二百米至四千二百米的地区,多生于山地林缘、山坡、林下以及山谷草地。

勿忘我,历来被人们视为“花中情种”,据说在水中瓶插可以保持七至十四天,干花可以保持一年,故亦有人称之为“不凋花”,亦称“相思草”,常用于青年男女互赠表达情意。

勿忘我的名称来自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相传一位德国骑士跟他的恋人散步在多瑙河畔,骑士看见河畔绽放着一种蓝色的小花,便不顾生命危险探身摘花,不料失足掉入急流中。自知无法获救的骑士说了一句“别忘记我”,便把那束蓝色的花扔向恋人,随即消失在水中。此后,骑士的恋人日夜将蓝色小花佩戴在发际,以示对爱人的怀念与忠贞。从此,这种蓝色小花便被人称为“勿忘我”。

后来,我在北疆大地上游走时又多次见过勿忘我,壮观的勿忘我花海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我的眼睛和心灵,让我对大自然灵巧之神手顶礼膜拜。

那年春季的雨水特别充沛,伊犁大大小小的草原、山坡因此早早便绿意盎然,鲜花盛开。往昭苏大草原行进的一路上,道路两旁的山坡上开满了各种野花,一片一片的蓝色勿忘我,远远看去像一片片淡蓝色的轻纱覆盖在茂盛的草丛上,使起起伏伏的山坡更加妩媚。

车行至昭苏军马场附近,忽然见路旁边山坡上满是盛开的勿忘我,茂盛之状令人惊艳。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开得如此好的勿忘我,我迫不及待地下车奔向山坡。一向矜持的我,也忍不住躺在这花海中,与大地与花朵亲密接触。

今年端午节,我驱车前往青河县探寻三道海子,居然在靠近海子的山坡上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勿忘我花海。一边是沿着山体绵延不断还未融化的巨大雪墙,一边是朝阳山坡上遍野的紫色花海。我不知道阳光下怒放的花朵是如何抵御夜晚的高寒的,也不知道这片闯进我生命的花海会在北疆短促的夏季盛开多久,我为我们的遇见而感动,而永远铭记。

因为勿忘我植株矮小,只有趴在地上才能拍摄到蓝天、白云,还有若隐若现的油菜花。匍匐在大地上,心里充满了感动,这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我们如何回报?

苜蓿里的春天

苜蓿花,是新疆大地常见的一种花,紫色的花瓣簇拥呈小小的球状。一般紫花苜蓿是新疆牧民比较喜欢种植的牧草,一种一大片,花开时就成了一片紫色的花海。

乘飞机从伊犁回乌鲁木齐上班,随机的包里装了一大包冻得硬邦邦的苜蓿。让苜蓿“坐”飞机,只是因为喜欢苜蓿里春天的味道。

在伊犁,每年春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田野里挖野菜,从春雪还未完全消融便迫不及待钻出地面的荠菜,到果园里沟渠旁疯狂生长的蒲公英、田菊等,再到仲春时节长到一拃长的嫩苜蓿,目不暇接的野菜,让春天的日子变得充满诗意。

记忆中的苜蓿,是新疆最常用的饲草,在团场连队大片大片种植,职工家的小院里也偶尔会有一小片苜蓿随意生长,跟菠菜、小白菜一样是皮实的青菜。

在我们缺衣少食的童年时代,苜蓿常是调剂伙食的吃食。童年主食百分之九十是玉米面,让我们这些孩子难以下咽。春天时,母亲会去地里掐一些嫩苜蓿尖,用玉米面裹着放进蒸笼里蒸。锅开不一会儿,热气里便有了一股苜蓿清香味和玉米面淡淡的甜味,丝丝缕缕地飘散在厨房里,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垂涎三尺。或是面条下到锅里了,到院子里掐一把苜蓿的嫩尖,用水冲冲扔到锅里,碧绿的颜色清香的味道令人食欲大增。或是将苜蓿尖用开水焯后凉拌,加点油泼辣子和醋,那香味儿简直让人无法拒绝。

小时候因为常听父母说谁谁家的羊又吃苜蓿撑死了,在吃苜蓿时尤其是吃苜蓿饺子时我们都会控制自己不要吃得太多了,成年后也把这一经验传授给孩子,以免遭遇那些羊的厄运。美味再美,也得吃之有度。

苜蓿,原产于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又称怀风草、光风草、连枝草。花有黄紫两色,最初传入者为紫色。《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汉武帝时,为对匈奴开战,马匹需要大量草料,遂自西域引进苜蓿。一般种植的饲草苜蓿开紫花,这种苜蓿素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维生素和无机盐,是牲畜上好的饲草。

我国古代关于苜蓿已有许多记载,唐朝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唐李商隐有诗曰:“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说当时汉家天子的马厩中有西域天马蒲梢,一片片苜蓿和石榴遍布长安近郊,可见当时天子饲养西域天马之多。因为西域良马多爱吃苜蓿,于是天子在都城附近种了很多苜蓿。

查阅资料得知,苜蓿还是一种中药,性苦,平,无毒,安中利人,可久食。苜蓿的嫩叶是理想的蔬菜,极富营养,在绿叶蔬菜中,它的维生素K 含量最高,特别是维生素A 的含量和胡萝卜相当,维生素C 超过白萝卜两三倍以上,这些营养成分都超过菠菜。苜蓿中还含有大量铁元素,因而可作为治疗贫血的辅助食品。总之,吃吃苜蓿利五脏,轻身健人。

在很早以前,我国就有食用苜蓿的历史了。唐代薛令之为东宫侍读,待遇很差,作《自悼》诗自嘲:“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后来,人们以“苜蓿盘”形容生活清苦。南宋陆游晚年居住山区,生活清贫,曾作诗《书怀》:“苜蓿堆盘莫笑贫,家园瓜瓠渐轮囷。”意思是:你不要看苜蓿堆在盘里,你觉得我穷,你看看我的后花园,那瓜果都快长大了,我可是不愁吃的。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经让很多人忘记了曾经生活中的苦涩,而这些带着苦涩记忆的野菜如今也成为人们更换口味的首选。我喜欢用苜蓿包饺子。我家的生活习惯是尽量不吃反季节蔬菜,吃了一个冬天的“老三样”,觉得春天的野菜味道尤其清新。加之家人都爱吃饺子,苜蓿本身的清香味与肉中和,不但去掉了肉腥味,还会让肉质更加鲜美。每年春天,苜蓿饺子就成了我家餐桌上的一道必上主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还教会我把这种美味延长到隆冬时节。

工作不久后就搬到小城居住,家里没买车以前外出并不是很方便,会借回团场看父母的机会到连队苜蓿地里掐点苜蓿,但毕竟不是很方便。所幸伊宁是座小城,早春时节,街头巷尾总会有维吾尔老汉推着架子车卖苜蓿,一车蓬蓬松松的苜蓿上扔着一只大铁盘。苜蓿不论公斤卖论盘卖,一盘六块至八块钱。我若遇到,便会不计价钱地买上一大袋。

回家择好苜蓿用水洗净,烧一大锅开水,旁边放两盆凉水。水一开,就将苜蓿放进去,用筷子不停地翻,以使所有苜蓿都能完全浸在开水中。蓬松的苜蓿进入开水中立即收缩,一会儿便变得翠绿翠绿的。稍翻搅之后捞出来赶紧放凉水中浸泡,直到完全没有热气。经验丰富的我知道,在捏成团之前一定要保证苜蓿完全晾凉,否则带着热气的苜蓿堆在一起,会很快变色发黄,那就大大影响后期加工出的菜肴品相了。

把晾好的苜蓿捏去水分,捏成大小均匀的菜团,装进保鲜袋放到冰箱冷冻箱里,可以在盛夏或金秋季节随时拿出来食用,甚至有的人家会放到冬季没有新鲜蔬菜时食用。想想吧,窗外天寒地冻,大雪飘飞,而你在温暖如春的家里能给家人端出一盘颜色碧绿、味道鲜香的苜蓿饺子,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呵!

按照我家的生活习惯,我们专门买了一个冰柜来装野菜,自家里有车后出门方便了,想到哪里挖野菜、掐苜蓿都可以。春天的两三个周末,冰柜里就装得满满的了,有苜蓿,有荠菜,还有蒲公英等。

苜蓿花里的春天,是清清淡淡的美好。

岁月深处薄荷香

一块普洱,一撮薄荷,一壶开水。洗茶,再注开水。汤色红亮,普洱的醇厚滋味,加上薄荷的清冽,一泡薄荷普洱茶便成。

虽是烈日炎炎,高温酷暑,因为有来自家乡伊犁的薄荷茶的陪伴,一个夏天倒也过得安生。

用薄荷泡普洱茶,是近几年养成的习惯。姐夫的父亲住在四师六十五团,那里到处种着薄荷,夏天收割后的田里长出来的嫩枝随处可见,如同遍地野草。于是,老人便会掐回来,或晒干成生茶,或轻炒成熟茶,来乌看望儿孙时便带来一大包。简易的塑料瓶外面用胶布贴着纸条:薄荷生茶,功效……薄荷熟茶,功效……用以提醒儿孙们根据身体情况来喝薄荷茶。每年夏季来临之前,姐姐总会分一半薄荷茶给我,也把老人的一份心意带给了我。

薄荷于我,太不陌生了。小时候,田地边、水渠边野生薄荷到处都是,一碰叶子发出浓郁清凉的香味,夏末开白花。

去年,我在家里也种了两盆薄荷,放在卧室窗台上。每当新叶长出五六厘米,便拿剪刀从半截处剪掉,放在窗台上晾干泡茶喝。一茬又一茬,倒也收获了不少。尤其是冬季,窗外是白雪皑皑,室内窗台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煞是养眼。在家里养几盆薄荷,倒真是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多的小幸福。

关于薄荷,还真有些值得记忆的故事。以前,父母住在被称为“中国薰衣草之乡”的六十五团,那里不但生长着大片的薰衣草,还有大片的薄荷。一年春季的一个周末,回去看望父母,晚饭后一起去散步,顺便挖些野菜。

当我们走到一块地的渠埂上时,只见一丛丛茂盛的状似薄荷的植物沿着渠道两边生长,可周围并无薄荷地。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善于思考的父亲说,可能是从上游的薄荷地里冲下来的薄荷种子,沿着渠道生根发芽了。我仔细地掐了几根闻闻,没错,那清凉的香味的确是薄荷的味道。

于是我突发奇想,既然薄荷可以做茶叶,那么也一定能吃,至于怎么个吃法,还有待回去研究,但当务之急是将这绿油油的薄荷叶采摘回家。父亲很赞同我的想法,于是我们沿渠而上,将两边的薄荷叶悉数采了回来,居然是好大一堆。我和母亲一起将薄荷叶拣好洗净,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捏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菜团,放在冰箱里。

关于如何吃这薄荷的问题,我认真地想了一下,薄荷叶有些干,若拌凉菜吃口感肯定不会太好,只有用来包饺子多放些油才能弥补这一缺点。于是买些羊肉饺子馅,将薄荷叶切碎拌入其中,加些葱、姜等。由于包饺子亦是我的专长,不费吹灰之力,一会儿一盘冒着热气的清香的饺子便出锅了。

第一次吃薄荷,都不知会发生什么结果,我命令大家别动,我先吃,并叮嘱如果过一会儿没有异常现象大家再吃,还颇有一点壮士将会一去不复返的悲壮味道。

咬一口饺子,清香的薄荷味裹挟着肉的香味涌入口中,昔日闻起来腥膻的羊肉居然没有一丝腥味,菜嫩肉香,鲜美可口,我禁不住多吃几个。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家人也忍不住大吃起来,一盘薄荷饺子不一会儿便被一扫而光,个个吃得肚滚溜圆好不惬意。一晚上未见异常,大家反而精神特别好。

后来多次到种薄荷的地方打听有无人包薄荷饺子吃,这个问题让所有的人惊异,薄荷还能包饺子吃?于是我很肯定自己大概是伊犁第一个包薄荷饺子吃的人,说起来还是首开先河呢,不免心下有几分得意,包薄荷饺子也成了招待好友的一道特殊饭菜。

经查阅资料得知,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薄荷茎叶中的薄荷油具有辛凉的芳香气味,可刺激中枢神经,除劳气、解困乏,更使人振奋、提神醒脑、精力倍增。薄荷中含有薄荷醇,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于蚊虫叮咬过的皮肤有脱敏、消炎和抗菌的作用,同时还对痔疮、肛裂有消肿止痛、消炎抗菌的作用。

位于伊犁河南岸的四师六十九团种植了大面积薄荷,被誉为“中国薄荷之都”,主要用以加工薄荷精油。很多年前在当地报社做记者时,我专门到那里采访过。

六十九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引进香料种植以来,香料一直作为该团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目前种植香料总面积三万多亩,已形成全国最大的香料种植生产基地。其中椒样薄荷占全国总产量的95%,罗马甘菊占全国总产量的85%,香紫苏占全国总产量的80%,这几种香料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万亩,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而大马士革玫瑰、薰衣草、留兰香等市场紧俏香料品种在国内也占据着绝对的品质与产量优势。

听到这个消息,由衷地为家乡的香料产业快速发展而高兴。伊犁河谷,被世人誉为香河谷是名副其实的。

薄荷,在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也十分常见,一般在新疆少数民族餐厅,你常常可以喝到美味的薄荷红茶。

在杯中放几枝粗壮的新鲜薄荷茎秆,再放一袋袋装红茶。红茶在开水的冲泡下渐渐洇出红色,而碧绿的薄荷在水中飘浮。当然,前提是茶壶一定是透明玻璃的,这样就可以尽情欣赏茶水由透明变成宝石红的过程。

上茶的同时,服务员会端上一小杯金黄色的蜂蜜,是专门配薄荷红茶的。倒茶之前,先将一勺蜂蜜倒入杯中,再冲入泡好的茶水。随着茶水的注入,蜂蜜的香甜味腾空而起,与红茶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加上薄荷清凉味道的加持,一杯地道的薄荷红茶让你流连忘返。

美味的薄荷红茶,这是新疆餐厅的秘密。

永远的向日葵

向日葵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花盘形似太阳,花色亮丽,纯朴自然,充满生机。在新疆伊犁,向日葵一般会成片种植,开花时金黄耀眼,极为壮观。

在伊犁巩留县莫合乡,有一个拍摄向日葵的最佳地,每年都会有许多摄影爱好者追逐着向日葵田拍摄,创作震撼人心的美片。

小时候,团场连队常见向日葵的身影,大面积种植是为了卖葵花子榨油,而田间地头常见的向日葵是用来当零食食用的。每当有电影放映队来到连队放电影时,母亲会早早炒一些葵花子,让我们装在口袋里,带到连队中心看电影时吃。看着精彩的电影,吃着喷香的葵花子,是我们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了。

向日葵,别名太阳花、葵花、向阳花、望日葵、朝阳花、转日莲等,因其花常朝着太阳而得名。向日葵原产南美洲,驯化种由西班牙人于1510 年从北美带到欧洲,最初为观赏用。十九世纪末,又从俄国引回北美洲。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均有栽培,通过人工培育,形成了许多品种。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给人带来美好希望之花。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正如这花语,盛开的向日葵是那么灿烂夺目,但它却永远向着太阳绽放,永远表达自己对太阳忠贞不变的爱情。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人或荷兰人把向日葵种子传到南洋一带,又从越南传到中国的云南,然后逐渐从西南往北方传播。在一百多年前从俄国传入中国北方。

向日葵约在明朝中晚期传入中国,除了东南沿海一路外,还有可能自西南边疆传入。1993 年河南新安荆紫山发现向日葵图案琉璃瓦,该瓦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当地重修的玄天上帝殿遗物,但是河南方志记载向日葵最早见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而且只有向日葵这一名称,无性状描写等,说明尚在引种初期,与琉璃瓦时间相距八十九年。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浙江《临山卫志》是向日葵在中国的最早记载,虽然仅有“向日葵”这一名称记载。

最早比较详细记载向日葵的文献是明末学者赵蝈所著《植品》。该书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其中明确写道:“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这段文字不仅明确指出向日葵是由西方来华传教士引入的异域植物,而且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向日葵花盘向日的习性——开放之前才随太阳转动,开放之后便不再转了。

最早记载葵花子售卖的是《植物名实图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昏,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晚清葵花子开始作为西瓜子的替代品,逐渐在零食瓜子中有了一席之地。《呼兰县志》载:“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这是向日葵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的最早记录。

向日葵种子叫葵花子,含油量很高,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以及叶酸、铁、钾、锌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营养丰富、味道可口,是十分受人们欢迎的休闲食品。

新疆历来将向日葵作为食用瓜子或观赏花卉零星种植,清道光年间《哈密志》曾将向日葵列入花属,直到1956 年以后才把它作为油料作物栽培。

位于新疆阿勒泰山脚下的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二团顶山镇种植的食葵享誉全国,一八二团也被评为“中国食葵之乡”,并被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向日葵是一种充满阳光、蓬勃向上的植物,它象征着太阳、光明、活力和健康,一直以来是众多艺术家钟情讴歌和描绘的对象之一,尤其是荷兰画家梵高,他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1888 年,三十五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他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花瓣绽放,色彩绚丽,强烈地展现了向日葵的蓬勃生命力量。通过《向日葵》系列作品,梵高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前几年读过新疆女作家李娟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品《遥远的向日葵地》,阿勒泰乌伦古湖畔亘古戈壁滩上盛开的无边的向日葵地以及她的母亲充满艰辛的耕种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上,李娟母亲这样的耕种者耕种着向日葵,也耕种着沉重的凡人生活。

李娟笔下所描写的是我所熟悉的亲切的边疆生活和普通农场职工的平凡生活。因为我也同样来自兵团边境团场,我的生活我的根亦深深地扎在团场的大地上。

我最喜欢吃的葵花籽莫过于来自阿勒泰的傻老大,大大的个头,鼓鼓的身子,米色白边包着墨灰色粗条纹,看着就让人油然心生喜悦,吃起来更是喷香四溢。我无数次惊诧人们何以种出如此美味的葵花籽。

向日葵的花盘如同一张笑脸,无论面对的是风霜还是雨雪,向日葵都会绽放自己的笑容。向日葵的积极向上、坚强乐观、忠诚纯朴,给予我们很多启迪。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心田里种下一片向日葵,让它们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永远朝着太阳灿烂盛开。

猜你喜欢

西沟薄荷苜蓿
革命中的传统乡村转型之路*——《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1943-1983)》述评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技术
河南西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那盆猫薄荷 终
那盆猫薄荷 4
那盆猫薄荷(2)
那盆猫薄荷 1
苜蓿:天马的食粮
西沟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