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共同体视角的会计课程整合
2023-12-10林思悦
林思悦
社会共享意识与教育环境和教学目标的改变,使教师共同体话题又一次进入教育视野,引起学者们的共鸣与深思。教师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学意识形态与教学组织方式,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方式,其核心是通过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实践共享、理论共享,达到学科之间的知识传递与吸收,最终达成知识的共同创生与合作实践。
整合性学习是指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促使新旧知识科学地融合,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实践的运用。主要表现为:重视新知识与社会情境的衔接,强调多学科多形式的知识整合,注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全方位培养,强调与日常生活联系。
一、教师共同体视角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2021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遵循人的思维发展历程的教育理念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不再以纯知识体系形态呈现,而需要教师在更广阔的跨学科平台上创造条件以便学生进行职业与社会形态体验。维果茨基提出,“言语的意义建构是由整体走向部分,而言语的外部则是由部分走向整体” 。由此可见,人的思维发展总是要经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就必须倾向于塑造完整的人,所以,课程的改革是大势所趋,课程融合是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适应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国家提出启动并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该双高计划不仅包括根据社会需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社会公民,也包括要求根据学校优势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
智能财税的出现使国家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财务会计职能从核算型财务到决策支持型财务、参与管理型财务。在财务工作的创新中,智能技术是手段,财务工作与系统资源的创新不可置疑是财务工作者的自我革新,其最终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财务人员的蜕变。职业核心要素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改革的精神与勇气,更需要有专业与科学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践能力,这些迫在眉睫的改革,需要团队的力量与智慧。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特色化的一大途径,现在中职学校基本设置了智慧税务综合实训中心、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训室、会计技能实训室、财税一体化实训室等,为课程融合提供软硬件支撑。
二、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思路
(一)激活教师共同体成员的内在需求,提高知识共享的意愿
彼得·圣吉提出的“共同的愿景是整个组织成员内心中的图景,这些图景让组织生成了一种共同性,能够对组成成员的各项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规约,使得成员间的行动保持连贯与一致”,变个体进步为共同体发展,共同的发展愿景对全体成员具有导向、凝聚与规范功能。
鼓励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愿景。为教师的交流搭建共享平台,比如,以竞赛为契机进行教师共同体的启发与延伸,以课题为导线,进行教师共同体的宣传等。学校可以以确定的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分享、交流会,鼓励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共享到集体知识的形成
针对专业的特征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打破由上而下的领导观,转化为民主的、合作的、分享的领导观,通过一对多的共享,教师个人的知识能获得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并且逐渐形成的集体知识也使组织有了坚实的基础。
集体知识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之间的知识碰撞、教学磨合、实践生成等。以专业为课程设置主线的职业学校为集体知识的形成提供了前提。专业教师群体之间,在基于专业的社会性需求上进行课程的整合设置,其形成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现形式,也是集体知识的实现形式。
(三)加强民主型领导制度的建设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全民主管理机制,聚焦组织民主建设,搭建凝心聚力的团队,建立现代领导制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为了提高教师对工作环境和组织机构的满意度,提高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使教师更愿意成长与付出,我们应加强建设民主型领导的教师共同体,管理者根据教师所特有的心理契约特点,科学地设计激励方案,有效地保证教师心理契约的实现。鉴于教师的职业性质,本就建立在学校充分相信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分配,学校行政机构依法治校,制度管人,构建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以教师的共同意愿为基础和目的,促进教师间知识共享的成效。
三、会计课程整合的开展
(一)运用主题式教学法,创建理实一体的教学课堂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要义是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使职业教育结合城市的社会动态和职业特性,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
会计教师应打破会计专业原有的,依靠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任务的教学观念,结合智能财税和税務会计课程,围绕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寻找课程整合的契合点,制定教学方案,挖掘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选择合适的主题,设计以问题链为核心的课题案例,并对其开发与实践,创建理实一体的教学课堂。既体现学科领域的时代革新,又照顾到指向操作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培养能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建立“财经素养”活动中心
创建财经素养体验活动中心,将会计课程的整合与财经素养相结合,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课程间的主题创生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财经素养”体验課程。帮助学生建立体系的、科学的、能够指导未来生活的财经知识模块。通过课题式课程整合教学,搭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核心素养。通过“财经素养”活动中心课程的开展,实现学生知识维度、社会维度与心理维度的深入整合,使学生具备未来参与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思维考量。
学校会计专业科组长应建立起教师共享、共创平台,协助和引导科组专业教师集体知识的形成与实践。在教师共同体这一平台中,教师的成长方式从个体的专研与成长转变成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协调,进而促成集体的共同成长。
(三)结合课程整合实践,开展学生多元评价
智能财税、税务会计、财经素养课程的融合,为开展多维度学生评价提供了现实基础。一方面,教师在课程的实践中利用智能财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形成可视化记录档案和评价报告。借助财经素养知识的融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的、动态的评价,使课程教学、学生评价与社会需求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整合性学习的实现机制结合课堂观察和典型案例,优化学生评价模式,对主题、话题、社会热点进行跨课程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评价主体多方介入、评价目标指向真实、评价标准整体客观。
四、主题式教师共同体会计课程的整合构建
实现会计学科教师群体间的专业合作,需要淡化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角色界限。会计学科领导者根据专业知识、领导潜能以及领导智慧等在共同体建设中积极主动地发挥示范作用,助力教师走向专业合作的发展之路。会计教师之间进行深度合作,提高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这种借助主题进行的会计教师深度合作有助于提升成员之间的共同愿景、互赖互信、共享权责、恪守组织承诺以及全体成员强烈的问题解决意愿。由此,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构需要科组或者学校为教师创立一个平台,立足于专业需要设定一定的主题或者项目群体,进而促进成员具备自觉维护共同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高度责任感,并具备参与专业问题解决的能力,随时为专业合作的开展而统一行动。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