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机制下,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3-12-10刘传生李文攀王舰吴成宝田巨庄昕瑶
刘传生 李文攀 王舰 吴成宝 田巨 庄昕瑶
一、引言
基于企业用人需求,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打造出“校企融合有深度,教师执教有良方,学生学习有效率,專业办学有活力”的飞机机电维修专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
职业教育生态体系与自然界生态体系相似,其内部要实现“教与学”的迭代优化,外部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动态平衡。积极探索出“三要素,三证书”双循环的育人模式,打造飞机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其典型特征为:“内循环”由“三要素”形成,即“数字资源、精品课程、优质平台”建设实现自我完善。“外循环”由“三证书”形成,即“学历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维修执照”一体化培养实现校企间供需的动态平衡。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
飞机维修行业发展速度快,学历教育模式相对固定,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技能要求存在差异的问题不能快速得到解决。为此,依据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重构课程内容、再造课程结构,形成了基本技能实训课对应CCAR147技能证书,专业核心课程对应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选派专任教师赴企业参加民用飞机机型培训和基本技能培训,持有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58人。组成“双师”型课程改革及教学团队,通过建立“三证书”融通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制度保障。基于飞机维修国际标准,融入已得到充分检验的专业国际合作办学实践成果,研制高质量的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已通过教育部验收并公布。突破教育生态中的“花盆效应”问题。“花盆效应”即指: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或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本成果基于企业用人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和教学标准的制定,破解“花盆效应”。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足
问题根源在于专任教师接受相关培训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投入不足。解决方法是探索“政+教+训+研+赛”多维并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组织专任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及VR/MR等信息技术类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研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产出大量优秀的数字化资源并共享在智慧职教网络教学平台。打造省级名师工作室一间、建立飞机维修数字化资源研发中心、微课录播室和数字化多功能网络教室等。“以赛促建,以赛促学”,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各级别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通过比赛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及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与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突破教育生态中的“边缘效应”问题。团队中3人获得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近20人次在省级教学赛事中获奖。
(三)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
问题根源是学生不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民航最新法规制度,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和目标不明确。学生不能精准获取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考核及评价体系不健全,反馈不及时。解决方法是及时宣贯CCAR66及147最新法规,引入参训竞争机制,配合局方开展CCAR66R3执照试点及培训工作。择优选派学生分批次参加基本技能证书和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的培训,实现了毕业即持证,就业即上岗,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了学习目标,解决了教育生态体系中的“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问题。通过对本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减少信息轰炸,为学生减负。在智慧职教平台组建标准化课程,在职教云平台组建常规课程,在MOOC平台开设进阶式课程。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平台开展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将分层式教学落到实处,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解决了教育生态体系中的“最适度原则”问题。
三、专业建设的创新点及特色
(一)建设“三要素”,打通内循环
研制了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飞机机电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国家级飞机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飞机维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为标志性成果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从资源建设入手,积累资源并优化形成高质量课程或教材。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教学理念和模式均得到转变。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让理论知识可视化、可操作化,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完善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字资源、精品课程、优质平台”的“三要素”。破解教育生态的“内循环”难题,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以教师为主体,建设“数字资源,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三要素,构建“内循环”。“政+教+训+研+赛”多维并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创国家级师资团队。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省级名教师工作室为平台,师资培训为突破口,飞机维修数字化资源研发中心为阵地,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战场。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力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发海量信息化教学资源,打造立体化教学环境。通过比赛全面提升专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及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构建“三证书”,打通外循环
推进“学历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维修执照证书”相结合的“教-学-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学生毕业即有机会获得“三证书”的优势。毕业即可持证照上岗,缩短了入职后的培养周期,为企业增效减负。依托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协同配合,破解教育生态的“外循环”难题,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企业”的人才培养动态循环,从源头上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历证书+基本技能证书+维修人员执照”三证书培养机制,构建“外循环”。“理+虚+实+技+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依托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省级实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民航局CCAR147培训机构为载体,优化教学流程、推动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形成岗证对接、教培一体、工作导向、书证照融通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毕业即持证上岗,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降低再培训成本。
(三)双循环交融,构建专业教育生态体系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交融点,构建内外双循环的教育生态体系,实现内外循环的迭代优化。打造出“专业办学有活力,教师执教有良方,学生学习有路径,校企融合有深度”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
依托师资培训,组织教学竞赛,加速推进“资源,课程,平台”建设,教师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得到充实,实现了教育生态的内循环。打通“学历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维修执照证书”共同培养的“外循环”机制,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基于企业需求为导向,校内、校外“双循环”提供动力,实现教育生态系统的自适应,自平衡,自发展的迭代进化。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实践过程中,最新成果为2021年被获得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称号。
依托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和省级实训基地,完善教學流程、推动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结合CCAR147培训机构,开展技能证书和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形成岗证对接、教培一体、工作导向、书证照融通的课程开发新理念。检验期内共有582人获得147基本技能证书,504人获得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取得证照的学生,毕业及就业,就业即上岗。缩短了企业的培训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行“政、教、研、训、赛”一体化战略,破解信息化教学难题。依托省级名教师工作室的VR资源开发室和飞机维修数字化资源研发中心,并组织专题培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力量,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资源,解决了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打造了立体化教学环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打造了一个自立自强的,具有较高研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21年被立项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经过十多年间的不断建设和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创新点为:(1)建设“三要素”,打通内循环。以教师为主体,“政+教+训+研+赛”多维并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建设“数字资源,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三要素,打造了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2)构建“三证书”,打通外循环。以学生为主体,“理+虚+实+技+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学历证书+基本技能证书+维修人员执照”三证书培养机制,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融合内外双循环的教育生态体系,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交融点,实现内外循环的迭代优化。
四、专业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及特色
一是从企业人才需求出发,与飞机维修企业联合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了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积极开展维修技能证书和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证书培训工作,学生毕业即可获得从业证书的优势。缩短了入职后的培养周期,为企业增效减负。
二是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推手,专题培训为途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达到课程思政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的效果。团队中3人次获得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近20人次获在省级教学赛事中获奖。
三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校企深度合作,开发竞赛赛项、评分标准、工装设备等。聘请企业专家顾问,竞赛裁判等人员,成功组织和举办了多次大赛。校级机务技能比武年年练兵,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屡创佳绩。“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2015年以来,承办全国技能大赛3次、国际交流赛2次、企业竞赛5次。各类学生竞赛累计获国家级奖项9余项,其中一等奖6项。省部级奖项10余项。
结语
从飞机维修企业用人需求出发,完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打造飞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积极开展广泛调研,专题研讨,国产大飞机进校园等活动,了解企业需求,掌握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规格。研制了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飞机机电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双循环”过程中,教学条件(软硬件)得到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及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得到提高,成绩大幅度上升。建设了以国家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飞机维修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标志性信息化教学平台,打造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证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提供迭代优化的途径。
[本文系中国民航局教育人才类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共建共享名师工作室的研究与实践(编号:mhrc20210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