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深度融合

2023-12-10曹驰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学科融合

曹驰

在当今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不断被改变着。在全国推进“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注重将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成为重中之重。基于此,笔者在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中提取独立能力点,并将其进行延伸,通过课外活动的拓展,反哺课堂,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效果,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的操作工具。

研究意义

现有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单调。大部分教师借助计算机、教室管理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但仍然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束缚,忽略了学习主体是学生这一事实。二是缺少人文素养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往往会关注学生在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三是信息技术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并不完善。这里所指的融合,并不是用电脑取代教师,或是用多媒体替代粉笔,更不是在信息技术的外衣下进行传统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运用相关理论,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信息化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就目前而言,体系并没有完善,这使得信息技术只停留在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初级阶段,不能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而达到全面素质培养的目的。

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正面临着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校内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获得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融合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而言,不仅可以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是可以使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缺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的必要性 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融合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将以电子设备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外活动相融合,引导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所必需的。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是激发学生对全学科学习兴趣的需要。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能够在理想的教学环境中获取多样性的信息,并且将其延伸至各学科,这是各学科知识的补充。三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课堂质量与效率是关键,而关键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主动加工信息的过程,便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增强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的具体策略

开设视频编辑课程,提高学以致用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开设视频编辑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视频编辑软件,利用学校电教设备获取素材,对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和加工,最终制作微视频作品。在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采集多媒体素材”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基本掌握了采集图像与音频素材的方法,但由于课时安排紧张。实际操作时间很短,教材并未对素材的加工处理进行过多阐述。围绕此项信息技术能力,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中高年级学生对此内容十分感兴趣,故组建了相关社团开设此课程。学生先进行了系统性的软件学习,结合课堂所学内容,丰富了素材获取的途径,加深了对素材获取的理解。在学习软件后,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实际操作,将课堂所学与社团所学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促进了此类知识的融会贯通。

持续激发学习兴趣,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低年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来源于对新课程的新鲜与未知,学习有动力,求知欲旺盛。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中高年级学生则会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动力降低。对此,针对不同年级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单一的音视频素材获取延伸为微视频制作,以此激发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课堂与社团所学,学生更希望能够将实际操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点可以从他们视频拍摄的取材中看出,每个社团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主导了他们进行微视频制作的主题。

参与微视频制作,培養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微视频制作的全过程学习,知识点相对固定,但局限性很小,因为学生会在取材与视频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根据取材方向发挥创造力,来满足自身素材获取的需求。这样他们遇到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活动社团中也会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想象通常都是天马行空的,但要将自己的构思表现出来,学生就必须自己去探索,通过更加深入地学习软硬件的使用方法、视频拍摄角度、音频处理等来解决问题。

借助任务驱动实践,发挥协作育人功能 前期在开展视频编辑社团活动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给每组规定不同主题的视频编辑内容,包含电影解说、体育精彩镜头集锦、校园景色、手工制作教程等。各小组成员自行分工,承担素材获取,视频编辑、添加标题或旁白等工作,最终形成小组作品。后期,教师会收集每名学生的创意构思,并通过投票选择出两个创意。再将社团成员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微视频制作,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实践过程中锻炼协作能力。每位组员取长补短,运用课堂所学,处理视频技术难题,最终形成作品。

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反哺课堂 教师选择开展课外活动的地点为信息技术教室,促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思考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并加以验证,使得视频编辑软件的学习变得轻松。与此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在课外活动中接触到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这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如鱼得水,甚至成为班级中的“计算机小管家”。

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外活动不应脱离生活 学生在选择课外活动内容时的出发点是兴趣,而兴趣本是源于生活的。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生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非常必要。所以,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点滴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生活规律。例如,在课外活动中,引用生活案例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布置简单的任务,利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生活规律;引用生活案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围绕学生的生活兴趣加强引导,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注重课外活动结束后的及时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课外活动任务后,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展示成果的平台,请每一个小组推选出一名成员讲解本小组的制作成果,然后由其他同学提出相关看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评价。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明确任务学习的途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微视频制作为例,通过对小组作品进行阐述,学生可以系统地总结出在制作拍摄过程中共同经历的步骤,同时在他人评价后能够发现自己作品的优点与缺点。除了社团自评,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开展期末成果展示、评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后有获得感、成就感。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能力与道德三个层面。对此,将学科教学融入课外活动,便是对此目标的升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此。教师积极尝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有效融合,紧密围绕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护航。同时,依托“双减”政策支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提质增效方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课外活动类作文
“超学科”来啦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