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德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3-12-10钱秀娟
钱秀娟
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入的背景之下,德育被人们广泛关注,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长久以来,大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这与教学改革要求严重不符,也限制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对此,将德育渗透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还能提高学生的各项品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并且抓住一切机会在其中融入德育,注重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有效健全,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德育价值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各界人士都对道德给予了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小学这一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德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法治观念得到有效增强。首先,道德与法治和德育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充分掌握认知事物、详细观察事务的正确方式,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有效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身心发育不够成熟,非常容易被外界各种因素所影响。虽然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其思维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做出判断时很容易被左右。此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融入德育,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还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德育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的培养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确保学生能够在道德和法治的约束下按照社会运行规则开展自己的行为,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学习知识的需求,还有人际交往、获得幸福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有效融合,能够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满足学生社会面知识学习的需求,同时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处理与家人、朋友、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德育有关知识的学习,还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和探究,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充分满足现阶段学生对德育的需求,帮助他们在体验与感知真善美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内化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与自身情感的转化,从而实现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促进自身更加全面和长远的发展。
将德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利用实际案例进行德育渗透 在文明城市中生活,需要做一个文明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公德心的最佳时期,而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文明的人,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公德心,这是作为文明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涉及公德心培养的内容非常多,甚至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具备公德心。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公德心培养时,可以尝试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这一概念之间的距离,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章节x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什么是公德心,以此作为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中严格遵守公共秩序,就是公德心的表现。例如,在乘坐公交交通工具时,需要排队进行乘车;看到没有座位的老年人时主动让出座位,也是一个人公德心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对以往的乘车经历进行回忆,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公德心。实践证明,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德育有效渗透于学科教学中,进行公德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借助信息技術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也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尝试借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课程的互动,使互联网的价值与作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尝试将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借助互联网将德育渗透于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不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与整理关于遵纪守法、预防犯罪的相关知识,将有关的视频与图片整理后选择合适的内容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对法律的感受更加直观,能够清晰了解到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与权利,使他们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最基础的就是遵纪守法,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学生对于一些法律内容及违法犯罪行为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使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利用,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此外,法律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引导他们以法律限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基于个体差异进行德育渗透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其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性格方面,还体现在能力方面。不同的先天因素、家庭环境及生长经历会造就学生不同的认知习惯、道德基础及价值排序,导致他们在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其后天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向学生传授知识,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及行为习惯,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避免出现因为内容过于简单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还可以避免因为教学强度过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情况,使德育教学个性化、效果化以及优质化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日常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例如,一部分学生的自律性要优于同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正确价值观的简单介绍,帮助其形成更加成熟的是非判断体系,不需要对他们的日常行为做过多的干涉,只需引导他们通过自发的行为塑造良好的道德体系。但是部分自律意识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出现一些行为上的问题,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精力,为学生传授正确的行事准则,还要实时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慢慢转变他们的思想与态度。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能够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具有公德心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分析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设计多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组织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仅靠“说教”来进行授课,这对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对此,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充分體现学生的主体位置,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团结互助实现互助意识的增强和培养。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采用请学生自行结组或者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不同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同伴之间的集思广益,熟练掌握知识内容,通过多人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拓展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小组内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探索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燃和学生课堂参与和程度之间的有效提高,还能有效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同学感情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懂得互相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为他们布置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请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围绕“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展开讨论。围绕教师的课前任务,学生分别收集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等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在小组中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然后对此进行讨论与研究,详细讨论如何能减少生活中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教师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对该章节知识进行研究与讨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意识和合作观念,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固有学习思维与观念,在积累和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该学科中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尝试借助学生的熟悉场景以及生动例子,向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从而实现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让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更近。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日常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的学科学习以及德育学习提供实践支持。其中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无论是引入生活素材,还是运用实践活动,教师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资源挑选标准。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行为层次及理解能力进行充分考虑;然后对学生的个人情绪进行照顾,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最后需要结合课程的内容与要求,确保活动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充分体现其价值,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例如,教师可以在劳动节、植树节等节日,带领学生到公园、郊外等地点,完成为植物松土、浇水、施肥等工作,或者亲手种植小树苗,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陪伴老人或者孤儿聊聊天,或者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感受帮助人的乐趣;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地,详细观察藏品,聆听真实的历史事件,感受先辈们为革命付出的青春与热血……通过参与这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奉献的光荣以及劳动的快乐,有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实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有效降低教学难度,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日后的学习与生活。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立德树人理念得到有效落实,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在教学中增加实践参与,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养以及高实践水平的人。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关注,详细了解学生在道德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以及道德观念,实现更加全面和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