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策略分析

2023-12-10邹雁杭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9期
关键词:引导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

摘要: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高校落实网络安全教育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在技能实践、课程设置、宣传普及和教育储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并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积极地融入网络安全教育。然而,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学生在架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相关意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难点和痛点。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学生视角为出发点,首先,系统地阐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征;其次,明确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工作的重要作用;再次,调研当前高校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旨在有效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网络安全;引导机制

一、引言

在当代大学生进行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还能够让大学生透过网络更加直观地感受世界。

然而,在具体应用时,互联网也蕴含着大量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不良信息,容易诱发青年学生出现情绪变化,进而影响人生观、法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1]

据此,本文将围绕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对策展开全面地分析,这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对高校网络安全相关内容的教育具有理论性意义。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征

我国于1994年开始正式通网,在世界范围属于网络世界的新手。现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移动互联网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逐步渗透于各个行业之中,并与传统通信行业融合发展,使其突破原有的束缚。在具体应用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如下:

(一)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能够打破传统媒体的桎梏,使其不再被空间和时间所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人与人之间即便相隔万里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办公协作、即时交流、联机娱乐、资讯共享等功能。

(二)碎片化

在移動互联网时代中,碎片化主要指代两个方面,即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最能够凸显这一特征的便是当下特别流行的短视频App。

(三)及时性

信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受众人群,并实现全时段发布、更新和接收。

(四)广泛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地域、参与两部分。其中,地域的广泛性是指媒体能够站在空间的维度之上进行搜索和整理信息,不再被地域所限制[2]。参与的广泛性是指大众拥有话语权,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信息接收者,都能够通过转发、聊天、评论等多种方式平等地表达自身观点。

三、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工作的重要作用

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新一代支撑力量,具备思维敏锐、思想解放、易于接受新兴事物的特征。然而,也正是由于具备此类优势,导致大学生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社会上部分错误的思潮所影响。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在意识到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后备军、生力军,开始将其视为意识形态渗透和“颜色革命”的主要对象。因此,高校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意识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能够直接影响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引导学生架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概念。

2.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发展极为迫切

作为在校大学生,笔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之大,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意识。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其所具备的人人都能够生产信息和去中心化的特征也愈发明显,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更大的威胁[3]

互联网是相对开放、自由的空间,其涵盖的内容复杂多样,各方敌对势力都拥有高超的技术手段包装其潜在的、不利于我国发展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可以是交友、购物、娱乐等。此类行为加大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并且极容易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意识形态。

四、目前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中存在的不足

(一)思政教育没有顾及时效性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进程中,相关责任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大学生在接受该项教育时只能浅显地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教师并没有积极带领大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

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在教学思政教育内容时所选择的教学模式机械化、单一化,将教育重心置于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4]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渐被削弱

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其在传媒领域、教育领域等行业迅速扩张,网络自媒体更是以多种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公众,而当代大学生将首当其冲,成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第一批受害者,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话语权被极大地削弱。

(三)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入侵

众所周知,西方的部分敌对势力自始至终都没有结束遏制、打压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想法。即便是强大如今天的中国,敌对势力依然会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向我国输送不良意识形态,目的是让我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被其主导的价值观念所影响,最终从意识形态入手瓦解我国力量。

近几年,在校园生活中能够看到许多享乐主义作风、拜金主义作风和个人英雄主义作风等,这与西方价值观念、文化思潮的入侵是密切相关的[5]。如果不能高效、快速地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工作,大学生将逐步怀疑甚至否定传统文化、社会体制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优化策略分析

(一)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规范化网络环境

1.学校方应该构建系统的信息过滤机制

校方可以通过校园网平台过滤网络中的有害信息,为学生营造稳定和谐的网络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深度落实商业广告的过滤工作,从而有效缩减学生的消费风险,全面保障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高校还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构建学校党委、教师、家长的联合式过滤系统,从而更为精准、全面地把控校内传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

2.结合高校内部的互联网信息,建立健全的准入机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抵御文化入侵。因此,校方需要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管理章程,明确不同类别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并进一步强化防火墙建设,借助现代化的网络防护技术为校园网络增添无形的保护罩,隔绝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高校还可以规定大学生登录网络的时间,定期定时地隔断网络,使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二)建立动态化高校热点舆情事件引导机制

1.通过系统分析舆情动态,把控舆情事件的整体发展动态

高校需要制定更加高效、完善的应对处理措施,进一步缩减舆情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借助高校思政课程等多元化平台,通过专业的政治理论知识分析舆情动态和相关事件的走向[6]。如果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对事件进行分析、甄别,便能够有效避免被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错误言论所诱导,从而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所具备的话语权。

2.落实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相关工作

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全面推动网络舆情与思政课程教育的科学融合,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真实事件中强化辩证思维,从而有效抵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

3.积极创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流平台

该环节的改革发展能够让学生及时、快速地掌握舆情动态和后续的发展走向,从而不断提升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并在网络平台中发表积极、正向的舆情内容,辅助主流意识形态占据有利位置,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7]

(三)校方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展和落实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措施的进程中,校方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积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有效提升治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更为正确的指引。

第一,不再局限于国界限制,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工作,并达成国际合作;

第二,强化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力度,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促使大学生以更加全面、具体的方式了解主流意识形态,并提升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第三,制定有效措施,强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力度,减少外来文化入侵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的在校发展构建更加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空间;

第四,强化对网民的互联网教育,促使网民拥有更强的自律意识和互联网道德[8]

第五,组建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师资队伍。

总之,高校教师应当学习更加多元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将其转化发展成为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管理措施,为引导、保护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正确发展保驾护航[9]

(四)丰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快速传播。为了精准地分辨信息真伪和意识优劣,大学生需要不断地丰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习,才能够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保持清醒和自律。

首先,应当不断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力度,从本质上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从而拥有与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力量[10]。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信心之间的差别,学会甄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伪装的“新自由主义”等内容。

其次,应当强化学习、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力度,坚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应当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和历史知识,建立健全的批判性思维,在面对繁复的网络信息时,保持理性地判断和处理,以个人的观点和立场做出正确决策,不人云亦云。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充分发挥其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正向作用,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国家人才力量的积聚与发展具有推进性价值。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推进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作为学生,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对于保护自身的意义,并带着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任务朝向更好的自己发展。

作者单位:邹雁杭 多伦多大学圣乔治校区

参  考  文  献

[1]贾钢涛.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探索——评《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1):15-17.

[2]汪寅,张慧.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2):108-113.

[3]周衍彤沈颖达.基于“三个关键阶段,四个保障机制”的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对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1):131-133.

[4]赵爽.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012(003):43-44,47.

[5]李嘉兴.浅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大庆社会科学,2022(5):57-59.

[6]曾学清.信息化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治理能力提升策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6):84-86.

[7]赵玥,刘雨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2021,12(23):43-44.

[8]姜慧.网络消费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现代营销,2021,000(039):7-9.

[9]黄水根.物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其防护策略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47(33):44-47.

[10]向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高校的现状分析[J].时代人物,2021,29(15):14-18.

鄒雁杭(2001-),女,汉族,浙江绍兴,本科,研究方向:数据统计。

猜你喜欢

引导机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T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新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信商城创新模式分析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