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探讨
2023-12-10翟元元
摘要:为促进智慧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开展对其安全管理的探讨与研究。本文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再对校园内存在的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提出强化校园安全隐患预防体系、建设夯实安全问题的应对体系、推进突发事件应对与舆情治理主体协同联动、实现大数据助力高校舆情治理等,以期为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管理;安全;校园;时代
一、引言
安全稳定的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民族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对外开放的扩大,进出校园也更加自由,但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多个校区的建立导致师生人数、公共物品和运输数量的增加,为学校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危害,校园的治安管理也面临着巨大困难。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保安学研究委员会,加强了校园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管理队伍和安全机制的建设。但是,高校的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防护技术水平较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正在努力寻找维护校园安全的新途径。对于校园暴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领导者要在全面了解所有校园暴力类型的前提下才能解决问题[2]。目前,针对校园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处置的研究相对较少,实践方案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必要进行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的研究。
二、“互联网+”时代下智慧校园安全管理发展必然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层面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发展纲要,尤其是“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智慧城市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成为必然[3],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校园安全防控信息化水平,对提高我国的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的海量信息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构建智慧校园,这是一条必然的道路,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安保工作的对象、任务、重心等也不断地改变[4]。现在的校园安全管理不再单纯地针对学生的财物和人身安全等问题,而是涉及新式安全问题,并对校园安全监控、识别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当前的新问题和新模式,也急需新的技术来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也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学校安全管理中,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是学校治安管理的关键,单打独斗将会导致安全管理效率低下。因此,行政、保卫和后勤等部门需要进行信息共享和传递,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能[5]。大數据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关联性差、有效性低的问题,从而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并改善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流动不均衡的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并将其模型化,为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使校园的安全管理更加贴近现实,更符合科学要求。
三、高校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分析
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中或校外发生的、由一个或多个原因导致的突然事件。这种事件可能会干扰师生的日常生活,破坏校园秩序,并对学校声誉和整个社会都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非理性和扩散性等特点[6]。这些舆情可以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快速传播,覆盖面广,影响甚大,特别是新媒体,其传播内容非常丰富。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会演变为网络群体事件,但要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培育出普遍的信仰,并受到某些诱导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总动员,就难以控制,最终将造成巨大的影响[7]。在高校中,突发事件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等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严重事件还会对师生的心理和思想上产生冲击,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这类事件很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强烈反响,同时也容易受到政府和媒体的重视,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事件。
校园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园内部处理某些事情时不当或没有有效地处理,导致学生情感持续积累,最终引发舆论事件的现象。与社会舆论不同,校园网络舆情具有快速且毁灭性的特点[8]。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舆论就会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扩散,很容易导致负面舆论的滋生,从而对高校的形象、声誉和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9]。与此同时,在校园中,由于产生大量的网络舆论,极易出现信息扭曲、流言四起等问题,从而引起舆论危机,进而引发“二次舆论”,给校园舆论的管理带来了困难。
四、“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策略
(一)强化校园安全隐患预防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构建事件间的关联关系并判定事件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根据建立的相关度来判定一个事件的重要性[10]。因此,大数据能够成为校园安全管理者的强有力辅助工具的同时,要构建大数据思维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11]。然而,大数据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方法,在充分发挥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优势的同时,不能盲目地完全相信,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带着批判性思维,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型需要完善和完备的硬件设备。在改造和建设传统的硬件基础设施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建立大数据校园安全管理之前,需要对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地论证。要想建立现代化的安全预警系统,必须以数据的收集、感知、研判、分析和挖掘为基础,要想顺利地从传统的方式向大数据的方式转变,必须有一条道路,并且这条道路不能急于求成。
(二)建设夯实安全问题的应对体系
校园安全管理范围广泛,因此需要构建协同管理机制来协调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工作。这有助于解决不同单位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影响问题,降低管理成本,形成合力。协同的内容包括与电信、公安、消防等单位的协同,以及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片警、保安等单位的协同[12]。然而,在实践中,建立合作机制会面临着巨大的阻力,需要依靠校园周围的治安管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校园安全体系并不是校园教育评价的参考指标,也缺乏第三方机构或国家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及时、客观地评价学校的安全系统,并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学校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和评价,以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校园安全管理能力。
此外,对于学校的内部治理效果缺少有效的监控与评估制度,亟待完善。保安人员的薪资及福利一般较低且薪酬单一,致使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为此,在企业的绩效考核中,学校可以将安全管理人员的薪酬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并加强对其的监管与评估。
(三)推进突发事件应对与舆情治理主体协同联动
高校舆情治理协作平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地方平台,另一个是高校平台。在各个层次之间,可以利用一个舆情数据共享平台,开展信息共享、资源协同、监督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从而达到各级教育部门的信息互通和分层管理的目的。运用大数据处理校园舆论,解决学校、家长、学生、老师、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分散、相互阻隔等问题。唯有树立大舆情观,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共存共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的大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相关的高校大数据基础数据库。通过高校大数据舆情治理平台和大数据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平台的协同联动,最大程度地发挥舆情处置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搜集与分析功能,将高热度的高校突发事件与话题作为重点,收集观点、看法以及问题解决的建议,群策群力,最终形成舆情处置建议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充分利用大数据能够提升多元主体在高校舆情治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能动性,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多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推动问题的解决[13]。
校园舆论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等。为了应对校园舆论管理的挑战,各部门需要相互协作。
首先,校园舆论管理机构要与主流媒体保持良好联系,及时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邀请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广泛宣传校园教育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客观反映意见,展示校园教育的真实性,减轻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忧虑。
其次,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管理中,需要强化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使各个管理主体能更好地发挥功能,更好地完成各自的任务。针对各个治理主体之间所存在的数据壁垒、利益冲突等问题,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
最后,高校舆情管理机构应配置相应的专门技术装备,为舆情监测、数据抓取、网络爬虫、文本自动分析等工作提供技术保证。同时,鼓励网络企业和科技公司等拥有先进技术条件的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四)实现大数据助力高校舆情治理
传统的舆情风险预测和预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构建数据库后,再对结构化数据展开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相对简单,无法将各种数据进行关联。针对大量网络舆情的深层动因,采用常规方法难以有效解析,也难以对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演变及消亡进行精确解析。
大數据技术能够对校园网络中的舆论主体进行分析,并与事件发生的时序节点相匹配,从而有效预测和预警网络舆论。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与高校有关的内容抓取出来,并进行分析研判,最后准确地推送给有需求的对象。大数据技术在时效方面进行了优化,可以保证有关主体部门及时发现并处理高校舆情事件。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出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锁定网络舆论的关键节点,并预测网络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大数据环境下的校园舆情治理是一个信息不断收集、社会认知、决策反馈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控制手段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舆情已不太可能。目前,用户画像、算法推荐、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网络所呈现出的新的传播规律与舆论危机处理的效果直接相关,也给高校舆情治理带来了深远影响。
五、结束语
校园的安全管理有着不同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范围和管理手段,因此,在统一指挥原则、协调联动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和服务师生原则的指引下,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安全管理体系成为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本文对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的研究,可以丰富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和网络舆情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为高校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翟元元 陕西 西安长安大学
参 考 文 献
[1]张燕妮,林郭森,赵凤英,等.智慧校园安全管理系统建设[J].科技与创新,2023,(05):134-135,138.
[2]张晓潮.智慧校园中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分析[J].电子技术,2022,51(09):194-195.
[3]徐进,许涛,熊佳豪.基于BIM和智慧校园的高校安全管理平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24):33-35.
[4]马鸿健,李义勇,车路,等.基于智慧校园的高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2,6(08):155-157.
[5]兰丽玲,黄杰超,黄丽敏.基于“智慧校园”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新型工业化,2022,12(01):23-25.
[6]杨峰,郭巍,孙海亮,等.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服务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12):81-82.
[7]王少勇.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7):143-144.
[8]刘蓁蓁.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高校数据安全管理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01):102-103.
[9]吴玉栋.基于智慧校园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05):112-114.
[10]李晨燕.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2):274-275.
[11]李宗茂.危机应急处理观念下大学生校园安全管理方法——评《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01):234.
[12]张丽娟.校园安全管理流程优化与改进——评《学校安全管理:过程内容与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2,32(10):225-226.
[13]韩瑞平,王少君.大学生行为规范约束推进校园安全管理研究——评《校园行为安全管理探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32(04):205.
翟元元(1983.01-),女,汉族,河南长垣,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校园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