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父亲母亲

2023-12-10马磊马卫

南方人物周刊 2023年37期
关键词:钟点工遗嘱母亲

马磊 马卫

马国光(1928-2014)浙江,法官。郑汝玉(1930-2022)浙江,教师

鼓鼓的钥匙包一下子变轻了,父母的房子完成出售交割。他们于2009年初搬入这套公寓,这套房子承载了他们老年阶段的点点滴滴。

父亲退休前是上海市某区法院的副院长,他身高1米78,外形俊朗,秉性直原则强,又不乏浪漫主义的温情,即使病痛缠身还会握着妈的手说“手太凉了”。母亲是家中长女,从护校毕业后就担起了养育弟妹的责任,她性格随和,不到1米6的个头却似有永远都使不完的劲,被送进ICU前还在顽强地咽食。

让我们有饭吃,吃好饭,是母亲一生的执念。1960年代物质匮乏,但只要她在家,我们家的每一餐都有模有样,有葷有素,连摆盘也不肯含糊,盛菜到碗里时有汤汁溅到碗边,她一定会擦拭干净才让上桌。每到年初一,家里满屋飘着肉香、粽香……母亲因劳累而醺红的脸颊透着满足的笑意,享受着难得的片刻休息。

我们成家后,每周末去时,她都快活地取出大大小小装满菜和汤的盒子、瓶子,贴着用药盒纸写的“食用指南”。她说,“我多烧一次,你们就可以多吃一次。”就这样,她固执地坚持着,直到去年住院前。

在工作上,母亲同样认真拼命。忙完一天的家务后,她常把座椅当桌板,自学、准备工作资料、写教材。她从护士学校毕业,后担任教师,一步一步成为上海市护理学科的领头人。1970年代母亲报名参加了支援淮北医疗队,为了多跑几个点,有时一天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那时她已年过40,最终累倒得了肺炎。母亲一直工作到70岁,以高级讲师的职称退休,桃李满天下,由她参与编写的《护理学》教材为今日护理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退休后,母亲也没闲着,学英语、唱歌,给亲朋好友织毛衣,写回忆录……她说,“我活着,总要做点事, 不能白活。”

小时候,每到傍晚我们会在家门口等待父亲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弄堂口。父亲酷爱阅读,在那个精神荒芜的年代,我们为得到一本书而欣喜。退休后,名人传记成了父亲常常看的书籍。他博学强记,常常和同事、晚辈纵论时事。

“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铁合金厂干体力活,每天要扛几十公斤的大锤,这对生长在书香门第的他是极大的考验。但他每天回到家都是乐呵呵的。他真心诚意地与工人们打成一片,那时我们家常聚集了工人朋友们谈天论地,充满欢声笑语。

父亲一生真诚正直,光明磊落,是对是错,从不含糊。在遗嘱中他还对我们提到“做人要正直正派”。他从不以金钱地位衡量人,曾经有一位在我们家做了几年的钟点工得了重病,他很牵挂,让我们送钱帮助,这位钟点工每次返沪看病时都会专程来家看望父亲。

父亲一直都将家中整理得一尘不染,最后三个月他已不能行走,还照着镜子将头发打理整齐。2013年初夏,感觉到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他立下遗嘱:“我已86岁,无憾也……”

父母携手走过了53年风雨岁月,记忆中很少见他们红过脸,更别说吵架了。父母用一生的努力和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世间无常。

父母于天堂团聚了。我们姐弟俩的黄金年代也一去不返。我们如此深地体会到了心灵的孤独和无家可回的悲哀。

父母恩情深似海,子欲养而亲不待。

猜你喜欢

钟点工遗嘱母亲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被偷的遗嘱
吉利
河北省尚义县“农事钟点工”走俏乡间
给母亲的信
这样写遗嘱无效
秋季“钟点工”成了“香饽饽”
遗嘱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