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懒人”钓法
2023-12-10姜丹
姜丹
有的时候野钓挺让人犯难的,别的不说,假如某水域内鳊鱼、草鱼、鲤鱼、鲫鱼都有,你该怎么钓?钓底吧,怕错过了鳊鱼和草鱼,钓浮呢,假如看到旁边钓底的钓友钓到了大鲤鱼,你会不会后悔?起码会有一些动摇吧。假如钓底和钓浮不停地来回切换,结果必定是哪个水层的鱼都钓不到。那么,有没有一副能够兼顾钓浮和钓底的钓组呢?
前段时间,我针对这一问题想了一个办法,不知算不算首创,但是在网上确实没看到类似的钓法。现介绍如下。
第一步:先准备一根单钩长子线,我常用的子线长1米,在此子线上穿一粒太空豆,太空豆与鱼钩之间的这段子线才是真正意义的子线,我将其设定为20厘米,穿好后备用。再穿多条不同长度的子线备用。
第二步:单钩挂一粒玉米粒调标,实际钓鱼时这条子线是悬浮着的,所以不宜过长,15~20厘米即可。调标时浮标的浮力一定要略大于钓组的重力,比如可以调2目。
第三步:浮标调好后,在8字环上拴上第一步介绍的那条备用长子线,我常用的子线长度为1米,该长度未必理想,可以根据个人的判断选择长度,判断依据是悬浮的那枚鱼钩离底多高为最佳,假如我感觉离底50厘米比较理想,那么1米减去上子线的长度20厘米,再减去下子线的长度20厘米,等于60厘米,因此剪去10厘米即可。操作完成后无须继续调标,从铅皮座上任意剪下一段铅皮,缠在下子线的太空豆上即可,垂钓的时候钓目为3目或4目皆可。这样下子线铅坠躺底,适合钓鲤鱼,上钩悬浮离底50厘米,可兼釣两个水层。
需要说明的是我为什么不用很长的子线对折后绑双钩,因为这样绑制的双钩限制了钩距,即上钩悬浮的高度被限制了,而这个高度未必是最佳的水层。单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需要调节高度时可以换下子线,比如将80厘米的换成1米的甚至1.2米、1.5米的,只要能甩得出去就成。
我之所以首先推荐这个办法,是因为秋天哪怕是中层鱼也会偏向于中下层。备用的那条长子线未必要固定在1米的长度,宁长勿短即可,因为长了可以剪短,短了却无法加长。
该钓组适用于秋天钓鱼以及钓水深2米左右的水域,过深的地方还有另外一招。具体如下。
制作主线的时候,在浮标座和铅皮座之间多加两粒太空豆,常规主线上这两粒太空豆是多余的,我们且称之为“多余豆”,只有兼钓两个水层的时候,“多余豆”才会派上用场。我借助子线夹——可以实现1秒换子线的小配件,与正常用法相反,我将子线绑在绑主线的那一端,然后将挂环那一端挂到主线上,再将两粒“多余豆”锁紧,这枚鱼钩就是钓浮的。因太空豆和挂环可以在主线上任意滑动,所以钓底的鱼钩依然钓底,悬浮的鱼钩可以任意调整位置,搜索不同的水层。
该子线夹虽然用着方便,但是与主线衔接得不牢固,经常丢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专门制作了一个可用于多层垂钓的主线,和上面提到的主线不同的是在那两个“多余豆”中间加一个8字环,需要多层垂钓的时候,临时绑上一条子线即可,不需要的时候把子线剪掉,将8字环上推到浮标座或者下拉到铅皮座附近就行。有人说,这一改动解决了丢钩的问题,却使主线上多了个8字环,这个8字环在正常钓底的时候就成了“累赘”。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实践证明这个小东西对整个钓组的灵敏度没多大影响,尤其是钓半斤以上的鱼,可以说毫无影响,只是感觉别扭点儿而已。
使用这种钓法时,悬浮的鱼钩往往与钓底的鱼钩相距很远,给上饵增加麻烦,需要把竿子缩回来才能上饵,所以我基本上都是在上钩挂玉米粒,除了可以减少换饵的次数,更重要的是草鱼、鳊鱼等非底层鱼喜欢吃。
上饵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抄鱼的问题又来了。这就涉及那两粒“多余豆”了,起码下面的那粒“多余豆”的松紧度不能马虎,这粒“多余豆”一定要能承受住提竿刺鱼产生的力量,确保鱼钩能够充分刺入鱼嘴,除此之外还要确保遛鱼的时候在鱼的挣扎力的作用下能顺着主线下滑,如果不能下滑到铅皮座附近,不但会给抄鱼造成麻烦,遛鱼的成功率也会受到影响,一旦遭遇水下障碍物,如大坝附近的石缝,下钩便极易挂到上面,一旦出现这种状况,上钩之鱼就难保了。至于小鱼不具备拉动太空豆的力量怎么办?好办,直接飞上岸就行,因为它太小了。
用此钓组钓多层水域,下钩是双钩好还是单钩好?按照个人喜好处理即可,不过也要考虑挂钩的因素。
海竿如何钓多层?有人用超大浮标,浮标下面连接一长串鱼钩,这样确实能钓多层,但是操作起来太麻烦且稳定性不好。我想到一个案例,供大家借鉴。
我有个钓友外号“大爆炸”,属于特别贪心的那种钓鱼人,你要是和他搭伴去钓鱼,他一定会用海竿把你包围,然后咕咚咕咚往水里抛投,离他几十米远都躲不过去。受贪心驱使,他总是尽量多地绑鱼钩,哪怕用爆炸钩钓组,也得拴上一大长串串钩。另外,他采用的是最古老的架竿方法,借助一个地插,竿子就立稳了。
有那么几次,他中鱼的竿子离我很远。“大武昌!大武昌!鲤子!鲤子!”他兴奋地嚷着。我远远地坐着问他:“武昌鱼是不是铅坠后面的串钩上的?鲤鱼咬的是不是挨着铅坠的那俩钩?”我自信猜得八九不离十。他还纳闷:“这老家伙咋猜得这么准呢?”读者朋友们,你们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