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内容生产的实践模式
——以新华社和澎湃新闻为例

2023-12-10陈奕霖黄良奇

传媒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社智能化卫星

文_陈奕霖 黄良奇

面对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以新华社和澎湃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紧跟时代步伐,在内容生产环节融合最新媒介技术,创新实践模式,打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融媒巨轮,引领着众多媒体航船破浪出海。

新华社开发媒体大脑和“AI 合成主播”等人工智能技术、尝试卫星遥感技术赋能新闻制作、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新立方演播室,彰显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内容生产的追求;澎湃新闻构建自有数据新闻生产可视化、开发Sixth Tone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智媒开放平台深度记录中国,体现对纯数字新闻原创内容的探索。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新华社和澎湃新闻不断创新内容生产的实践模式,将内容与技术完美融合,值得国内媒体有效借鉴。

一、新华社: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新闻内容生产

新华社作为中央媒体,拥有国家通讯社和世界级通讯社双重身份,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战略地位,在海内外吸引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在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华社将更多带有实验性质的先锋技术运用到新闻生产中,走出一条特别注重技术手段革新和智能化探索的“技术派”发展道路,在新闻业界起到领航作用。

2019年12月12日,新华社首个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了一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智慧革命。智能化编辑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对新闻生产进行全环节、全流程、全系统再造,旨在大幅提高新媒体产品创意创新能力和生产传播效率。[1]由此可见,高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新华社实现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石。

(一)人工智能掀起视频新闻生产提速浪潮

2017年12月,新华社发布国内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这是新华社探索媒体智能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2018年6月13日,新华社发布的“MAGIC”智能生产平台被看作是媒体大脑的2.0版,对比上一代,可学习性上升了一大台阶:能将大量的历史记忆和实时内容自动拆解,并存储在云端,一旦有最新的事件发生,机器会自动调用云端的数据,快速高效地生成实时视频。随后,媒体大脑针对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报道开发出相对应的视频模板,只需替换文字和视频素材,一个立体、完整的视频新闻便制作完成,大大节省了后期制作的时间,满足了各级媒体对多种报道场景的需要,真正让试验成功的先锋技术用到了基层、落在了实处。

除媒体大脑外,新华社还推出了AI合成主播作用于新闻生产当中,并通过持续的迭代式演化使其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相比于真人主播,AI合成主播可以快速接入实时新闻和事件数据库,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迅速分析和总结大量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播报内容,进行持续、无间断、多语种的播报,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时区的用户需求。此外,由于其强大的算法适应能力,AI合成主播犯错率低且不存在备稿压力,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表现质量。

无论是“媒体大脑”还是“AI合成主播”,都能看出新华社将AI 技术运用于新闻生产当中,满足“快速传播”的刚性需求。而背后所投射出的,则是新华社智能化技术探索的能动实践,构建了融媒环境下新闻生产新的行动逻辑。

(二)卫星遥感技术赋能新闻报道

卫星新闻,一般指卫星遥感技术与新闻生产的结合。2019 年,新华社成立卫星新闻实验室,陆续推出近百个卫星新闻产品,成为国内首个尝试卫星新闻制作的媒体。在2023 年“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新华社微博发布了#这是卫星视角下的美丽中国#的话题,内容以“吉林一号”传回的卫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视频相结合,从太空视角带领读者一起在“五一”期间云游中国。截至5 月3 日,通过新浪微博后台数据查询得知,该话题阅读量已达1.4 亿次,讨论数达到4908次。从中可以看出卫星新闻的运用十分广泛,其富有新意的报道形式也引来了读者的争相点击和新闻奖评选的高度认可。

通过运用温度反演、夜光、NO2 等传统卫星遥感技术,分析城市情况及经济发展态势,是卫星新闻针对经济报道的创新探索。在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2020 年2-3 月发布的“卫星发现一个信号”系列报道中,针对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三个城市群,以温度反演和夜光的方式,展示了各地有序返工复产的情况,最终这一报道在全网点击量超过22亿次。[2]

(三)智能化演播室塑造浸入式体验

在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邀请了张伯礼、陈海仪两位代表和马传喜委员,推出5G 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系列报道。在报道中能看到身处北京演播室的新华社记者和代表、委员们以“裸眼3D”的形式实现全景跨屏的面对面采访。2022年全国两会,新华社再度升级推出“2022 年全国两会融屏访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王亚平代表正在执行任务,无法回到地面参加当年的“两会”,于是身处北京演播室的新华社主持人高熹就“来”到太空,“走”进中国空间站,与王亚平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实现采访报道从跨屏到融屏。[3]

能够实现如此“黑科技”的报道,引来网友们的惊啧赞叹,其实都要归功于2021年1月底交付使用的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打破空间感,带来沉浸式体验,是“新立方”建设的初衷。“技术+创意+美学”的新闻报道的背后折射出“新立方”团队不断探索,不断突破。

二、澎湃新闻:纯数字新闻原创内容的探索

澎湃新闻于2014 年7 月22 日上线,为了抓住媒体融合的另一关键节点——内容,实现内容领域的多维创新,澎湃新闻构建起一套自有范式:“美数课”栏目将数据新闻生产可视化、开发Sixth Tone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创设智媒开放平台深度记录中国,展示了他们对纯数字新闻原创内容孜孜以求的不懈探索。

(一)澎湃“美数课”绘就数据新闻生产特色

澎湃新闻“美数课”(以下简称“美数课”)栏目创办于2014 年,现已发展为国内数据新闻的代表性栏目。在内容方面往往聚焦于当下热点话题,将数据、游戏、动画等元素加入新闻叙事空间,构建起一套自有的数据新闻生产模式,并通过可视化的创意设计来平衡数据新闻的严肃性和娱乐性。[4]

“美数课”栏目将数据新闻与UGC进行有机融合,创作出1+1>2的传播效果。《汶川记忆地图》是澎湃新闻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推出的首个依托于H5完成的UGC 数据新闻产品,集收集、阅读、分享于一体,上线一周收获了2000余条用户提交的关于汶川地震的记忆。[5]在2023 年4 月23 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美数课”同样发起了一份名为《2023 年,你还亲自读书吗?》的调查问卷,并且依据受访者去年读书数量的多寡分为了4 个阶级,最终以简单的图表和点状图的形式,一展在注意力缺失背景下的新时代读书生态。

动画还原也是“美数课”在数据新闻产品生产时的“独家配方”。以《动画还原韩国首尔踩踏事故》《动画还原胡鑫宇事件的始末》《动画还原30 年来尼泊尔最严重的空难》这三则新闻为例,可以看出“美数课”针对灾难事件的报道,采用的是动画和视频素材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做法除了可以用技术手段还原灾难事件的原貌,还能够适度消解掉真实灾难画面带给读者的原生冲击感。

(二)Sixth Tone 第六声:全数字英文新媒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Sixth Tone 第六声(以下简称“第六声”)上线于2016 年,是澎湃新闻团队出品的英文新媒体,致力于向海外受众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经过7年新闻实践的沉淀与积累,“第六声”已发展为以“深度记录中国”为目标的社交驱动型新闻平台。[6]

作为宏大传播叙事的补充,“第六声”从“短小精美”的普通人故事切入,撰写了诸多富有烟火气和人文关怀的报道:如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Unraveled(“世界工厂”的挑战),作者探访了广州以纺织小作坊著称的湖北村,讲述在此生产的服饰为国际电商SHEIN进行全球销售的故事。“第六声”的主题十分丰富,除了主流的财经、政治、民生话题外,还有许多有关下沉式、年轻态的报道。这些故事的讲述与主流英文媒体形成内容互补,吸引着外国年轻受众,引发超越国界的共鸣。[7]

(三)创新智媒开放平台深度记录中国

从2017年开始,澎湃新闻从1.0迈向2.0,产品形态正式向平台化跨出了一大步,所推出的湃客号、政务号和媒体号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优秀内容创作者和各级政府部门入驻。

这些开放平台所入驻的账号,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深度记录中国。政务号中的“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对长沙自建房倒塌、吴谢宇弑母案、梁成运间谍案审理、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司法案件进行实时跟踪报道;“城市进化论”账号中的《每日经济新闻》,通过探寻城市发展的细微路径来揭示经济发展的逻辑。而湃客号入驻的大多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垂直领域专家、自媒体人士或机构,所发文章涉及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专业化的生产内容也契合了澎湃新闻用户深度记录中国的群体画像。

在澎湃新闻的“澎友圈”板块中,更是创新地推出了“问吧”栏目,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开放共创平台和新闻问答平台,所邀请入驻的是垂直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以行业代表者的身份出现,现身说法,解答日常生活中各种疑难问题。

三、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原创内容”的合流

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新华社引入最新智能化技术成果,助力内容生产和报道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不仅使新闻报道更加高效准确,还能够满足不同媒体平台的使用需求,提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澎湃新闻立足于自身目标,厚植“内容为王”的理念,创作出众多内容优秀的融媒作品,在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新华社和澎湃新闻将信息内容和技术应用进行深度质变式融合,成为媒体融合中彼此不分、相融而成的投影,通过不断沉淀积累,将二者塑造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最终形态,进而创作出更多扎根于人民、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外拓力量。智能技术与原创内容的合流,是融媒时代媒体内容生产的典范与趋势,这一内容生产的实践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猜你喜欢

新华社智能化卫星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再创新高
miniSAR遥感卫星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视界
静止卫星派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