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少不了中华诗词
2023-12-10周文彰
周文彰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外延广大、载体繁多,对我们今天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造成选择难度。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而任何一种见解都有可能留下“挂一漏万”的遗憾。我今天想表达的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无论是采用抽象概括法,还是典型选择法,都不能忽视了中华诗词。
中华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为什么说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少不了中华诗词呢?
第一,中国是诗的国度。这是一个久有的共识。一是因为中华诗词历史悠久。《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的诗歌从西周初年即公元前11世纪开始,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世纪止,最早的诗歌距今已有3000多年。二是因为中华诗词创作队伍庞大、作品数量巨大。
第二,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古典诗词曲赋以严格的韵律、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明确的主题,进行叙事、抒情、言志、喻理、议政,成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皇冠与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
第三,中华诗词发挥出巨大的社会作用。由于中华诗词具有严格的韵律、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明确的主题,因而朗朗上口、好记好诵、老少咸宜、易于传播,因此持久为人民所喜爱,在陶冶情操、道德教化、传播美誉、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第四,中华诗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等,都是世界级的大诗人。中华诗词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第五,中华诗词在当代的普及、创作与应用前所未有。诗词学习、诗词欣赏、诗词朗诵、诗词演唱、诗词创作、诗词环境建设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诗词创作队伍庞大。专业的、业余的;退休的、在职的;老年人、年轻人,还有中小学生;军人、市区居民、打工的、种田的;健康人、残疾人等等,据有关人士依据大数据估算,达300多万人。
诗词创作数量巨大。有人推算,假如每个作者每年创作10首诗词,全年就是3000多万首,每天达8万多首,其中不乏优秀诗词作品。
诗词发表园地众多。传统的诗词媒体报纸杂志全国有600多种(大量系内部出版物),东部一些发达市县区,每个乡镇都有一本诗词刊物。微信公众号,人们称作“微刊”,不计其数,同时还大量利用“今日头条”“抖音”“人民日报”融媒体等,大量发表诗词作品。
诗词普及前所未有。学生课本增加了中华诗词的篇目;各级诗词组织开展了诗词“六进”活动,让诗词“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景区”;诗词朗诵、诗词演唱、诗词公园、诗词碑廊……诗词越来越广泛地走进生活,贴近大众。
诗词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系统。全国性的诗词组织是中华诗词学会,省一级诗词组织全覆盖,绝大部分地市都有诗词组织,60%以上的县市也有。东部沿海省份不少乡镇都建立了诗词组织。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后,中华诗词学会立刻在全系统组织学习,进行专题辅导,明确提出: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当代文明,落实到中华诗词界,就是要努力创作反映时代特色的诗词、弘扬时代精神的诗词、合乎时代要求的诗词、推动时代进步的诗词。学会号召诗人词家要树立“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诗词价值观;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创作反映新时代的诗词精品;推动诗词组织向新时代转型;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动力,持续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逐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