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

2023-12-10魏后凯

社会观察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学农村经济

文/魏后凯

农村的界定和农村经济基本特征

农村亦称乡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概念,是承担乡村功能且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地域综合体。农村与乡村这两个概念尽管在用法上有所差别,但其本质内涵是一致的,二者均与城市(镇)概念相对应。

(一)城乡划分和农村的界定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地域综合体。城市是人口和非农产业聚集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地域空间形态,它是各种要素和非农产业活动的集聚地,也是人类交流和市场交易的中心。乡村则是城市或城镇之外的其他一切地域,通常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且以农业及相关产业活动为主体。

关于城乡的划分,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采取单一的人口规模指标;二是采取单一的人口密度指标;三是采取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组合指标;四是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指标,包括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建筑密度、人口的就业构成等。各国按照以上标准,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即为乡村。

从狭义看,乡村是指村庄所覆盖的广大地域。在空间上,绝大部分国土空间均为乡村,包括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从广义看,乡村是指乡镇和村庄所覆盖的地域范围。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理解,农村这一概念都是与城市概念相对应的,它是城市或城镇之外的其他地域,是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且承担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承担乡村功能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本所在。其中,保障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是乡村的主体功能,也是其最基本的功能。此外,乡村还承担着提供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的功能,以及居住、休闲、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

(二)农村经济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农村经济是农村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村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所有经济部门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事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将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其产出份额会越来越小。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不能单纯以经济总量规模及其比重指标来进行度量和评判。

农村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它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地域性。农村地域广阔,村庄类型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特点千差万别,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丰富多样,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二是综合性。农村经济涵盖县域、乡镇、村域等不同层次,是一个行业繁多、层次丰富、主体多元、因素复杂的大系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三是脆弱性。农业的弱质性,再加上农村居住和产业布局分散,限制了农村经济活动的规模效益发挥,降低了农村抗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使农村经济呈现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农民收入需要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四是二重性。随着农村经济转型的加速,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传统乡村经济与现代乡村经济交融并存,农村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

农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农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探究农村经济规律的观点,认为农村经济学是探讨农村经济规律的科学。二是探讨农村经济关系和规律的观点。这是对前一种观点的修正和补充,认为农村经济学是研究农村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三是“三农”视角的观点。有学者把农村经济学等同于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尽管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相互影响并交织,需要统筹考虑和综合研究,但因研究对象和侧重点的不同,它们属于不同学科。四是研究问题罗列的观点。五是其他视角的观点。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并考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和新情况,笔者认为,农村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从城乡融合的视角,以农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经济活动、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的科学。作为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农村经济学同样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应用性三个基本特征。城乡融合视角是开展农村经济研究、探寻农村经济规律的基础和前提。不能以城乡融合或城乡不可分割为由,否定农村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正如不能否定城市经济学的存在一样。

(二)农村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农业经济学以农业为研究客体,重点考察农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而农村经济学以农村为研究客体,重点探究农村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二者相互交叉、互为补充。早期人们常把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混淆甚至等同起来,学界也存在用农业经济学取代农村经济学的倾向。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产业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农村居民也并非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这种变化促使农村经济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与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城乡划分看,区域经济学可分为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和城乡关系学。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的背景下,绝不能把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完全割裂开来,农村经济学研究是与城市经济学、城乡关系学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都高度关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其中,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客体,在国家经济框架下探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而农村经济学关注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更加重视其国情特征和地域差异性。

(三)农村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农村资源利用。在资源分类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农村资源,探究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征、规律和路径,是农村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最为核心的问题依然是经济发展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农村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规模增长,还涉及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和质量提升,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将是中国农村经济学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是农民生活与福祉。近年来,农村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农民生活与福祉研究,其核心领域包括农民福祉的度量、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村反贫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尤其是农村反贫困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

五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的基本功能除了提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还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经济学研究一直是农村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研究领域,特别是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六是城乡与区际关系。研究农村经济需要处理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农村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全域共富。城乡与区际关系中涉及的农村经济相关问题,都是农村经济学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内容。

七是农村财政与金融。除了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通常也把县乡财政统称为农村财政,而将农村范畴的金融活动总称为农村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加大财政与金融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村财政体制和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投融资模式,这些都是农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八是农村经济政策与治理。科学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不断完善农村支持政策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国农村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49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日益走向衰败。为改变中国乡村贫穷落后的状况,一批知识精英开始关注乡村建设实践,开展农村经济调查研究。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学的主流。“技术学派”以卜凯等为代表,侧重于对生产力因素的分析。“分配学派”以陈翰笙等为代表,更加侧重于对生产关系因素的分析。乡村建设运动实践和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开启了改变农村贫弱局面的探索之旅。但此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明确提出农村经济学的概念。

(二)停滞阶段(1949—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经济体制到高等教育,均移植苏联模式。这一时期,西方农村经济学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依附在农业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中。“文革”期间,全国停止了农业经济学的专业招生,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也处于停滞状态。

(三)形成阶段(1978—2002年)

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崛起和非农产业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加快了农村经济学的形成和兴起。面对旺盛的国家战略需求和丰富的农村建设实践,国内学界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拓宽农村经济研究领域,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批农村经济学教材和学术专著,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农村经济学课程。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和大学纷纷设立农村经济研究机构和平台,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四)完善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点从单纯的农村内部扩展到城乡关系层面,由此跳出了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思维框架。面对新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建设需要,学界围绕农村经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多视角、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改进研究方法,推进理论方法和知识创新。但相比较而言,目前农村经济学学科建设仍明显滞后,远不能适应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实践需要,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

构建中国特色农村经济学的路径选择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情农情特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不仅十分紧迫,而且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既要深刻揭示农村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共性特征,又要从中国国情农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理论、发展道路、治理模式和政策体系。

从共性特征看,农村经济规律反映了农村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农村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定律性、规律性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人们常把农村经济演变的一般趋势看成是农村经济规律。从中国特色看,中国农村经济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中国国情农情特征的深刻把握。西方农村经济理论大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且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前提。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制度背景、发展阶段、历史文化和基本农情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发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西方农村经济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中国,中国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

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是农村经济学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农村经济规律体现了各国农村经济演变的共性特征,代表了其普遍性趋势和共同特质,表明农村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定具有能够体现其本质属性的共同特征;而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农村经济的个性特征,显示了中国农村经济学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共性特征决定了农村经济学的基本性质,而个性特征则揭示了各国之间的差异性。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既要吸取西方农村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充分挖掘和阐述各国农村经济的共同特征,揭示其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更要从自身国情农情出发,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理论、发展道路和模式,全面体现农村经济学的中国特色,为繁荣发展世界农村经济学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发展阶段,应坚持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以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为着力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

一是加快农村经济学学科建设。面对国家战略和各地实践的巨大需求,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学科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整合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明确农村经济学学科归属和定位,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抓好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体系。

二是完善农村经济学学术体系。既要借鉴西方农村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不断完善中国农村经济学中已有的概念、知识、理论和方法,更要立足中国的农村经济实践,加强学术争鸣和理论方法创新,提出一系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概念、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应立足中国实际,加强对农村经济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研究,同时注重从中国现象和中国实践中提炼中国特有的概念和理论,鼓励学术传承和学派发展,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

三是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关键是在加强农村经济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国农村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建设。要聚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丰富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加强经验总结、概念提炼和理论归纳,做好对中国现象和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推动形成一批源于中国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使中国农村经济的经验、模式和理论尽快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经济学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学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