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青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2023-12-10辛雅洁
辛雅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今,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下,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奋进新征程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须发挥区域经济的引擎作用,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青海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为青海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新征程、新起点,要深刻领会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把握好共同富裕与区域发展间的关系,立足“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从而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共同富裕: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由此可见,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关系,共同富裕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首先,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从唯物史观来看,共同富裕包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富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高质量发展则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可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保障。其次,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主要特征是精神与物质全面富裕。因此,必须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
(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3]党中央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引擎。因此,推进共同富裕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活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效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监管,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为市场主体营造风清气正、活力自由的营商环境,助推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从经济学角度看,共同富裕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要求,富裕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实现物质富裕的过程,共同则是生产关系体现分配财富的过程,共同富裕是“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党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从局部富裕到共同富裕。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公共服务差距,保障人民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权益,构筑全体人民参与构建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
二、青海探索:特殊省情与改革创新
(一)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立根之本
青海省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三个最大”省情要求,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在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1.打造生态保护靓丽名片。青海省把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成功创建国家公园,举办首届国际生态博览会及“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打造大美青海生态名片,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生态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不断克服青海生态脆弱、发展相对落后的困难,通过“生态+产业”模式,积极打造生态旅游、有机农畜等绿色产业,探索符合本地资源禀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价值有效转换,提升青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3.将“生态+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既注重硬实力建设,还把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作为工作重点,将生态保护融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中,创建生态文化品牌,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共识,营造出和谐、低碳、绿色的生态文化氛围。
(二)经济转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制胜之道
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在全省人民的拼搏奋斗下,积极抢抓国家发展机遇,立足地区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从经济指 标 来看,GDP 从2012 年1884.5 亿 元 增长到2021 年3346.63 亿元,突破了3000 亿元大关,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 年1.1万元增长至2.59 万元,实现了翻一番,逐步缩小了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从产业发展来看,青海省紧抓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并加大引进新兴产业力度,以“四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抢抓政策机遇,打造经济“增长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从吸引投资来看,青海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营商环境2.0 建设,围绕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靶向出击。其中,西宁市营商环境成效最为显著,西宁市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以“包保制+链长制”带动西宁市成为产业投资的“热土”,通过西宁市实践调动青海省积极性,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对外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
青海省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东西并进、内外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外循环方面,通过青洽会、城洽会等平台对青海特色产品进行推广,与“一带一路”30 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投入建设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商贸平台,打通外贸发展经络。在内循环方面,激活城市乡村需求潜力,大力开展促消费活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产品供给质量与品质,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提质升级并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助推服务业成为青海经济增长点、创业就业平台,提升经济活力的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
三、面向未来:青海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省必须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一)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作用,做大高质量发展“蛋糕”
1.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为市场主体发展破除行政壁垒,营造风清气正的经营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打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做好“加减法”。首先,做好加法,明确政府职能清单,理顺各部门职责关系,避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不断完善政府在宏观调控、公共管理、生态发展等方面的职能。其次,做好减法,把政府不该管的、管不了的、管不好的让渡给市场和社会,做到还权于民,让利于民。
3.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提升地方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以“四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把青海省地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二)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1.坚持创新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动力。在新征程中,青海省要加大创新投入,鼓励研究机构、企业自我改革创新,加大对创新成果的支持力度,建立容错机制,形成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与激励,为人才搭建平台,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度,实现科技成果向产品的实际转化。
2.坚持协调发展,保证共同富裕的共享性与全民性。要注意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进一步明确各区发展定位,发挥各区优势集中力量资源,重点发展各区产业。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解决农村地区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群众就业与增收渠道。
3.坚持绿色发展,保证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将目前绿色发展、生产、消费方式逐步升级,满足未来绿色发展需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与提升生活品质的动能。
4.坚持开放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空间。利用好两个市场巨大作用,抢抓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利用好合作平台,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大与周围地区在产业协作、商贸合作等方面的交流。
5.以共享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保障。探索三次分配的机制改革,发挥好政府的兜底功能,引导社会三次分配,支持引导慈善、公益志愿等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法制保障。
(三)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实现“精神”“口袋”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富裕”,在新征程中,青海省要继续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实现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1.大力弘扬崇高精神。如建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地区发展软实力。
2.加大宣传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鼓励大学毕业生和待就业群体避免陷入“躺平”陷阱与“内卷”的社会焦虑,鼓励大家勤劳致富。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交流交融更上台阶。
注释: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 年8 月18 日。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第1 版。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