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体育体系育人实施路径研究*

2023-12-10

运动精品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体系

叶 煜

高校大体育体系育人实施路径研究*

叶 煜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学校体育具有较好的育人功效,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梳理等方法对高校大体育体系育人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在育人意识、育人机制、育人资源、育人特色、育人队伍等方面存在不足;大体育体系具有系统性、专业性、衔接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最后提出加强重视是前提、统筹协调是基础、机制建立是根本、及时优化是保障4个方面是探索与构建大体育体系育人路径选择。

大体育体系;特征;机制;实施路径

体育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构建和谐校园、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当前,高校的育人工作在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特色实效、育人机制等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探索和构建大体育育人体系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补充,更是推进“三全育人”新格局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对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将以体育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大体育体系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为高校更好地进行育人工作提供新思路。

1 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合力育人意识尚未建立

学校整体合力育人意识尚未建立,尤其是以体育为载体进行的体育教育更是存在空缺,体育课程“边缘化”长期存在,以体育人的观念和思想亟需提升。各类高校要充分发挥以体育健康为思想引领,以体育锻炼为教育手段,以体育赛事为动力激励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思想教育作用,建构起多面教育互动关系,从而形成方向相同、要求一致、力量相聚、协同影响的教育合力[1]。

1.2 各类育人机制尚未完善

学校体育教育尚未搭建起完善的课程学科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动力激励制度、师资架构及培训机制等方面体制机制。当前学校育人队伍主要为专任教师、班主任和学工队伍,学校体育教育达成更多的是依靠学校规章制度的支撑、体育老师和社团指导老师的课堂引导。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对于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相关机制未能完善,相关的场地设施亦不够完善,体育育人的效果甚微。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需要建立整体联动合力育人架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专任教师、社团指导老师、班主任、学工队伍(辅导员)为育人主体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以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及体育相关理论课为主要育人课程的课程学科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评价考核机制。

1.3 多方育人资源尚未整合

高校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有机结合。从校园的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建设,到课程设置、党团工作、校纪校规,再到社团组织、俱乐部建设和校企资源等,都具有丰富的体育育人资源。当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处理和文化课教学上,各类资源的充分整合和调动还需进一步挖掘。

1.4 示范育人特色尚未形成

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教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一直以来我国侧重于“德育”和“智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和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征程中,必须认识到育人工作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更不能将育人地点仅停留在办公室和宿舍,成为“室内式”的思政教育。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以体育人”品牌特色建设,在体育课程及体育类相关活动中挖掘思政元素,或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形成一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特色育人示范标杆。

2 大体育体系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2.1 大体育体系的内涵释析

早在1999年,陈融博士便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思想的解放,体育不再是原先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狭义体育,而是包括竞技体育、身体锻炼等等在内的一个总的大概念,狭义和广义的体育总称为大体育观[2,3]。赵崔莉认为“大体育观”的核心内涵是体育的全民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大体育观”的精彩呈现[4]。杨洋指出“大体育观”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体育事业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关系,把体育看成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综合产物,是人们追求健康、幸福、长寿、自我完善的文化现象[5]。盛建国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将体育课教学作为基点,把健身、训练、竞赛纳入学习教学管理体系中,创建“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6]。李海霞根据本校体育课程改革,将“大体育”课程分为体育课程、融合课程和德育课程三个方面,从而开展全校性体育课程的规划与实践[7]。崔效峰认为“大体育”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体育概念进行内涵演绎与空间拓展,是站在学校体育的立场,将家庭与社区纳入其中统筹安排,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体育环境与氛围,终极目标是让体育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之一[8]。

基于前人研究基础,立足于学校体育教育层面,对大体育体系做出如下定义:大体育体系是将学校体育教育类活动一体化建设和发展,在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基础上,将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竞赛及体育组织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从而发挥以体育人的目的。

2.2 大体育体系特点分析

2.2.1 系统性

大体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一是纵向系统,校内外各级各类组织、机构、课程、赛事活动需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二是横向系统,学校需要建立协调育人机制,协调各类各层资源;三是时间与空间系统,要对大体育体系的发展进行战略研究、预测,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加强领导重视,积极动员多元育人队伍参与建设。

2.2.2 专业性

大体育体系以其全面性、科学性引领三全育人模式的专业化构建。以体育人要求高校加强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社团/俱乐部、体育赛事等育人渠道,全面动员多元化育人队伍和全面协调各类资源,这是在建设和发展大体育体系中教育者将专业化的三全育人精神要旨内化为学科育人的主动性过程,是实现以体育人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2.2.3 衔接性

大体育体系的构建不是各类课程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机衔接。高校大体育体系必须考虑各学段、各年级体育课程设立的目标和规律,要建立起上下衔接的体育课程及评价标准,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大体育育人体系[9]。

2.2.4 实践性

高校探索和构建大体育体系不是纯理论性建构,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的验证,这无疑更加体现出育人的实践性特点。大体育体系需要引领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督促学生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在青春奋斗中提升体质。

3 大体育体系育人的方法论意义

3.1 统筹多元主体,引领全员育人

探索和构建大体育体系对于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健全学校育人队伍机制、提升育人水平具有极大推动作用[10]。推动和构建大体育体系需要育人队伍提升以体育人意识,承付育人担当。学校领导提高学科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体育专任教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育人水平和质量;社团及运动队指导老师加强课余活动组织与管理。如此,探索和构建大体育体系有助于进一步统筹多元主体,引领全员育人。

3.2 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全方位育人

大体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同时,通过全方位的课程一体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将以体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并通过思想引领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通过多元育人主体合力育人、多方资源协调配合开展全方位育人。

3.3 协调各个育人环节,实践全过程育人

探索和构建大体育体系需要将体育课堂、社团体育活动、体育运动队建设、课余体育竞赛等进行有序规划,更需要将以体育人贯穿到学生入学、校内学习与竞赛、校外实习及毕业的各个环节中[11]。另一方面,大体育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动力激励措施、组织管理与服务体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及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

4 高校大体育体系育人实施路径研究

4.1 加强重视是前提

思想引领行动,推动学校体育和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加强各级重视,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加强领导重视,学校体育发展有利于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加强以体育人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领导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大体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二是加强家庭重视,学生体质下降并非学校体育教育缺失单方面的原因,家庭体育教育引导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家庭的重视,从而共同做好大体育体系建设,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三是加强学生重视,通过一系列机制建设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加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并积极推动课程体系的建设[12]。

4.2 统筹协调是基础

大体育体系的构建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尤其是各方面的协同。因此,高校需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协同推进,统筹协调育人队伍、资源分配等,把德育思想价值引领、以体育人目标达成贯穿高校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和全过程,搭建起切实有效的“大体育”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

4.3 机制建立是根本

4.3.1 课程学科机制

大体育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完备的课程学科机制为依托。首先,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要做好顶层规划,引导体育学科及相关领域老师潜心钻研课程改革,在体育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学科交叉并进;其次,学校内各学段、各年级体育课程的内容、目标要清晰,社团/运动队指导深度的层层递进,校内外组织参与的竞赛活动要适当;最后,要善于调整和及时修正,课程体系的确立并非一气呵成或一成不变的,而是各个部门经过不断地实践、修正方能最终确立。

4.3.2 动力激励机制

大体育体系的运转需要以动力激励机制作为动力来源,高校具有丰富的场地资源优势、师资力量优势和生源优势,同时也存在育人队伍责任担当意识欠缺和学生自主性不足的现象。因此,在推动大体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发挥动力激励机制,既强化育人者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又加强学生自主接受教育意识的自觉性。同时,通过运用相关激励措施推动制度条例创新,激发制度活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团体组织的考评条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践行全员育人。

4.3.3 联席共享机制

推动大体育体系育人成效需要进一步促进联席共享机制的完善[13]。一方面,学校需要定期牵头组织各部门联席会议,多方共商共议,积极探讨发展之策,不断提升课程体系的育人质量。另一方面,构建大体育育人体系需要着力解决资源共享问题,此资源包括多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师资资源共享、场地资源共享、先进设备资源共享等,充分调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资源之间的联动,发挥出应有的活力。

4.3.4 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机制无疑是推动大体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需要建立科学严谨、执行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来进一步保障以体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强化育人主体的职业责任,加强合力育人意识,坚持以体育人和思政育人相结合的育人目标。各部门、各组织加强联动,从绩效考核、职级晋升、奖惩激励等多方面推动大体育体系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4.4 及时优化是保障

大体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探索和构建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坚持“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基本规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更有效地践行全过程育人。

5 小结

体育具有十分突出的功能价值,但体育往往成为高校的边缘性学科,尚未很好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效。本研究以体育学科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尤其是体育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大体育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着重对大体育体系育人的价值和实施路径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同时,本文是对大体育体系的理论探索,还需各高校加强重视,搭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大体育育人体系,以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工作职责,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1]邹桂祎,李秋芬.“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11-13.

[2]陈融.试析真义体育观、大体育观的特征与分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4):1-5.

[3]兰孝国,吴永存,崔忠洲,等.“真义体育观”与“Sport(s)大体育观”之争的方法论意义:一种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20-24.

[4]以“大体育观”续写北京冬奥荣耀[EB/OL].https://www.eyearbook.cn/subject-trends/info?documentId=648677,2023-4-20.

[5]杨扬.以“大体育观”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EB/OL].http://www.cppcc.gov.cn/zxww/2021/04/28/ARTI1619574759150170.shtml,2021-4-20.

[6]盛建国,丁斌,赵同庆.“大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河西学院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8,34(2):121-124.

[7]李海霞.构建健身育人的“大体育”课程体系[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2):55.

[8]崔效锋.学校“大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德育,2022(16):61-65.

[9]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多元内涵与基本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2):22-26+33.

[10]于素梅,王晓燕.新时代体育教师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1,35(6):12-17.

[11]梁大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三全育人”的路径及对策[J].体育学刊,2022,29(4):98-103.

[12]叶煜,王广海.“立德树人”视域下对体育专业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2):109-110+113.

[13]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家、校、社联合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7):13-15.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Big Sports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E Yu

(Guangdo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50, Guangdong, China)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体育体系育人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YB2022-28);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GXJK263);2020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GGZKZ2020029)。

叶煜(1994—),硕士,初级,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