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巩固团结的宣传及启示
——基于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
2023-12-10范海龙
范海龙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团结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是凝聚力量的关键所在,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同时,团结也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1]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向全国发表的号召抗战的宣言中即指出:“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2]344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首次比较明确提出的团结号召。此后,为了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继续通过官方或民间的方式再三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以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新华日报》作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党报,是向国统区、全国乃至世界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窗口,而对巩固团结的宣传也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以1938—1945年的《新华日报》相关报道为考察对象,深入分析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巩固团结宣传的历史背景、内容选择、策略运用,以便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任务的伟大实践提供启示。
一、历史背景:时刻“准备舆论”以应对重大突发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有着极大意义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初并不牢固,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对时局做出准确的研判,并在舆论上进行积极引导。
(一)日寇造谣中伤和离间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华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又以造谣中伤和挑拨离间的方式不断展开政治进攻,意在从观念上精神上来混淆国内落后分子及动摇分子的视听,瓦解中国抗战的坚强阵线,分化中国的抗战力量。以当时天津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中文报纸《庸报》为例,该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控制下经常发表亲日、反共言论,挑拨国共关系,旨在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比如,1937年8月中旬,正值国共合作抗日谈判的关键时期。8月20日,《庸报》刊登《共党之军权夺取》的社论,认为国民政府发动对日本的全面抗战,“实际乃完全为苏俄第三国际支配下之中国共产党所操纵挟持”,当时在上海继续作战的抗日部队的直接指挥者“乃纯为共产党暨人民阵线派之尖锐分子,已截然不听国民党唯一把握军权者之蒋中正氏之命令”,而且别有用心地指出,共产党是想“利用抗日战争而果然达到其军权夺取之野心目的矣”[3]。9月16日,该报再次以《国府容共之恶果》的社论来挑拨国共关系,认为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在淞沪会战中节节败退,“罪只在党政府联俄容共”,并称“盖战败者为党军,彼数万人之生命,为国共两党所牺牲,可谓昏庸自招其祸,人民固不暇哀之”[4]。9月中下旬,国共两党代表继续在南京谈判发表宣言和边区政府等问题,《庸报》趁机加以诋毁,宣称在全国抗战失利的情况下,蒋介石政权也陷入了重大的危机之中,由于采取容共抗日的方针,使得“南京国防政府,完全化为共产一种色彩……于是南京政权,迅速地成为共产党傀儡”[5]。
(二)甚嚣尘上的民族投降主义及其危险
事实说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从政治上来瓦解中国国内的团结、分化中国抗日阵线的阴谋产生了明显影响。上海、太原失陷以后,全国出现了民族投降主义,其实质在于引导中国去满足日本帝国主义的利益。这种民族投降主义倾向主要“发生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右翼集团中”[2]395。这些人主要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形成了民族投降主义的大本营。他们不仅担心战争会给他们的财产带来损失,更担心民众组织起来威胁他们的长远利益。因而,统一战线中右翼集团的投降主义是有其深刻必然性的。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沦为汉奸,很多人已经变成亲日派,还有一些人正准备作亲日派,也有一些人处于摇摆之中。正是这些已经动摇或者正在动摇的投降派,借助其所控制的舆论机关大肆进行谣言的加工和传播。一时间,“共产党暴动”“八路军退却”“陕甘宁边区割据”等谣言铺天盖地散布开来。广州、武汉失守以后,日本由于其战争能力的极大消耗,对国民党停止了大规模军事进攻,开始对国民政府实施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新方针。因而,中国共产党就需要“清醒地认识时局的严重性,从思想上、组织上有所准备,准备舆论,准备群众,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6]。
(三)《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积极发挥喉舌作用
为了更有力地推动国共两党团结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最好象征,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7]。《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向国人郑重宣告:“本报同人前曾为创造此伟大的团结而努力奋斗。于今团结初成之时,本报更将尽其所能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8]《新华日报》创刊伊始,便立即开辟了《团结》副刊,在其《开场白》一文中明确指出:“保障这次民族抗战胜利的基础条件是全民族的团结一致。”[9]《新华日报》仅1938年一年发表的巩固团结的评论文章就有11篇,见表1。
1938-1945年,在《新华日报》上公开发表的直接涉及加强和巩固团结的社论、代论、专论、短评等文章共有54篇。如揭露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声明阴谋的社论。1938年1月19日,发表了题为《给敌人的声明以坚强的答复》的社论,对近卫文麿于1月16日所谓“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对华声明进行了揭露和有力回击,并向国人发出号召:“要以加强民族团结来回答敌人的‘以华制华’的毒计”[10]。同样,1938年12月28日、29日,连续两天编发社论(题名见表1),对近卫文麿12月22日的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的对华声明逐条予以驳斥,并深刻指出“巩固内部团结,实为克服当前困难的基本条件,亦即争取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11]。这表明,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喉舌,《新华日报》是从宣传角度出发,致力于加强国内团结、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业的,是时刻肩负着应对重大事变的舆论导向责任的。
二、内容选择:精心组织文章以昭示团结内涵之要义
坚持团结抗战、凝聚民族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条件下的明确方针。而在坚持团结方面,《新华日报》早在创刊之初就提出:“本报愿与全国一切志切救国的抗日的战士同道,互相勉励,手携手地共同为驱逐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8]此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党在不同阶段工作的重点,《新华日报》对巩固团结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一)揭破敌寇的分化图谋
全国的精诚团结,尤其是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是日寇最害怕的事情。为此,日寇无所不用其极地施行其分化的毒计,“企图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影响国际对我国抗战之同情,挑拨我国内部之团结”[11]。而《新华日报》的职责就是给敌寇的阴谋以坚决揭露与有力回击,以坚定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念,这也是巩固团结的重要前提所在。
1.揭穿日寇豢养汉奸、组织傀儡政权的毒计。豢养汉奸、扶植傀儡政权,是敌人“以华制华”阴谋的一种表现。1938年3月28日,酝酿已久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可简称伪“华中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这是继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后日寇制造傀儡政权的又一重大活动。对此,《新华日报》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下,立足民族大义,对梁鸿志、温宗尧、陈群等卖国汉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1938年3月29日,《新华日报》在第一时间刊登了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关于“一切伪组织对内对外无效”的消息。4月2日,又发表了《肃清汉奸与巩固团结》的社论,指出南京的许多汉奸,其汉奸面目是早已而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而且“敌人的‘以华制华’毒策,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打击领导抗战的统一的国民政府,分化我们国内的力量”[12]。1940年3月1日,针对由汪精卫所一一承认的,敌寇与南京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梁鸿志先后签订的出卖华中以至全中国的卖国密约及合同一事,《新华日报》社论进一步指出,这些密约、合同的中心要义,就是要“以‘以华制华’遂行其‘以战养战’的阴谋”,欲置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而梁鸿志、汪精卫等就是那些认贼作父、在敌寇指挥下的这一阴谋的执行者。就卖国投降的本质而言,汪精卫及其走狗与梁鸿志之流都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如汪精卫及其走狗,曾经在抗战营垒中停留过,并且还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中负过责任,“因此,他更懂得如何才能阴谋分裂抗战营垒,分裂抗战的精诚团结,如何才能破坏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如何欺骗蒙蔽人民”[13]。
2.戳穿敌伪造谣中伤和挑拨离间的诡计。收买汉奸、敌探、“托匪”,进行造谣中伤和挑拨离间,企图在民族抗战力量破裂后,实现日寇灭亡中国的目的。这是敌人另一种“以华制华”的毒计。具体而言,这些汉奸、敌探、“托匪”,扮出各种各样的面孔,发出各色各样的言论,“有的散布失败情绪,企图动摇民众军队抗战的信心,有的披着‘左’的外衣,高倡着种种破坏统一团结的办法,有的制造文件,……鬼蜮伎俩,无所不施其极!”[10]与此同时,敌人的舆论机关竭尽所能造谣中伤,尤其在我国内部团结有可能出现间隙时,敌人则竭力“捕风捉影”,尽其挑拨离间之能事,散布谣言。针对各地伪组织所谓“中日两大民族的共同提携”“联俄排日”“华北自治政府”等恶毒宣传,《新华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应该把敌人这一种阴谋看作与军事侵略同样的严重,所以必须要不繁琐地,在国人面前揭破这种卑劣宣传的无耻以提醒国人的注意。”[14]对于敌寇及汪精卫等汉奸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动摇不同阶层的人的情况,《新华日报》也进行了坚决揭露,“对热衷私利,高官及厚禄者,则极尽其诱惑拉拢之能事,对恐日根深,始终心怀异志者,则威胁利诱,毫不放松,对失意军阀官僚则竭力挑拨其反动,对无耻文人,则豢养之,收买之”。《新华日报》总结道:不论敌寇及汪逆汉奸等用多少花样,施多少阴谋,“都逃不出以‘反共’来挑拨抗日党派关系,破坏团结,以分裂团结遂行其破坏抗战的目的”[15]。
3.揭露日寇所谓“和平”的可怕内幕。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中国军民坚强不屈的英勇抵抗,敌人策划的多次诱降活动,一再失败。但是,敌人为了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非但没有放弃其阴谋行动,反而变本加厉。1938年2月以来,仅仅中断不到一个月的“陶德曼调停”又死灰复燃了。希特勒已表明自与中野商谈后,继续调解中日战争。对此,《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反对诱降巩固团结》的社论,其中在日寇企图打通津浦铁路、徐州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分别对德国、英国、日本调停中日战争的目的进行了分析,认为敌人之所以提出和平妥协,“实际上是掩护帮助他军事进攻的一种最阴险的策略,南京失陷以前和平空气的作用是如此,现在徐州吃紧的局面下,敌人又想采用这种阴险策略来达到他打通津浦会师武汉的目的”[16]。1938年12月22日,近卫文麿发表了关于侵华政策的第三次声明,其中提出了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对此,《新华日报》再次加以指出,“即敌人每当我国因战略关系放弃某些中心城市而遭一时之困难时,即进行诱降的计划,企图使我们走上屈服妥协的道路,而达其速战速决的迷梦”[11]。1940年6月,意大利正式宣布参加欧战,欧战随之日益扩大,日寇想利用欧战趁火打劫心切,故其诱降之心也切,日寇与汉奸唱、和的所谓降低和平条件的引诱,其实质“都是敌人汉奸一贯的欲求达到所谓全面的和,结束中日战争,以便于放手利用欧战,发一笔横财,来补偿其在战争中的损失”[17]。
(二)巩固抗日党派的精诚团结
抗日党派的精诚团结,对于战争的走向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日寇之所以尽力地进行分化宣传,其目的也主要在此。抗战期间,抗战困难的克服、抗战信心的坚定、抗战胜利的取得,“胥视各抗日党派间,对于建立真正互信,泯除猜疑,精诚团结的努力程度如何为断”[18]。
1.应明白地赋予各抗日党派合法权利。抗日党派的团结和协作,首先得益于合作党派之间能够实现地位的平等、权利的合法。因此,只许一党合法存在,不承认其他党派合作并存的做法,“既为事实所不许,取消现存一切党派而合并为一党组织的办法,亦为事实所不能”[19]。言外之意,党派合作作为团结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政府要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的肯定,而不应试图取消或者合并。“抗日的各党派可以发表他们关于抗战建国的言论,公布他们的政纲,出版他们的报纸杂志,招收他们的党员。……选举自己的代表到各级的民意机关中去。”[20]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各抗日党派的爱国行动如果受到国民政府的限制、打压,那国民政府必然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2.因党籍和信仰而受到的歧视应当终止。这是改善党派间关系的重要内容。“日汪协定”中的“共同防共”,其含义除“永远驻兵”外,实含有以“反共”来破坏抗战力量的阴谋。汪派汉奸一贯所狂吠实施的阴谋和行动,当时应声效颦者,尚不乏其人,而这些正是日寇汪派汉奸所快意的事,也是他们所祈求的。在《巩固各党派的团结》社论中,文章引用了蒋介石在七七事变三周年纪念日告全国军民书中关于巩固党派团结的讲话,并强调在今日大敌当前困难的环境下,各党派的领袖、党员和全国人民,正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时候,而不是分彼此和歧视的时候,“即党派间过去或现在有什么芥蒂或误会,应该本着互让互谅的精神,迅速予以解决和调整,以求得真正巩固各党派之团结至生死不渝之程度”[21]。
3.容纳各党各派人才以充实抗战力量。要容纳各党各派的人才参加抗战工作,以此来充实和增强抗战力量,克服抗战工作中的缺点与弱点。这是内政各方面日益进步的关键步骤。巩固各党派的团结,又吸收集中了人才,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府与人民的联系,提高人民抗战的热忱与积极性,也可以加强人民对抗战不力分子的批评与监督。最重要的是,各党派的团结还可以振奋人心,使全国人民耳目一新,从而推动民众为克服当前困难而努力奋斗。为此,这就要吸收各种职业的和救亡的民众团体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应容纳各党各派人材,提高战时行政机构;容纳各党各派人材,参加各种抗战工作”[22]。要使各党各派的人才,都能有为国家民族各尽其力、各展所长的机会。
(三)加强军队和军民的团结
加强军队和军民的团结,这是抗战军队增强力量的主要办法,也是在军事上准备反攻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新华日报》在1943年1月3日的社论中引用了陈诚致某战区将士电文中的一段话来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军民关系的态度。 “对于长官命令,务须绝对服从,对于友军袍泽,务须精诚团结,对于战地民众,务须慰问周至,对于地方政治,务须殷予协助。”[23]这对处理军队、军民关系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1.各军要团结。中国抗战的目的,是要驱逐日寇出中国,并且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对于友军袍泽,务须精诚团结”,才能“使敌人无隙可乘”。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而军队间稍有芥蒂不协,就常容易招致敌寇的袭击,造成不幸的恶果。日军自侵华以来,从未放松挑拨离间我军队间的关系,也从不放过任何可乘之隙。抗战以来,我全国军队,为了民族生存,并肩作战。每次伟大的告捷,原因固多,各军的关系融洽,配合作战,总是原因之一。为了加强军事力量,“这就须全中国的武装力量,不论前线后方,不论战区敌后,不论中央地方……一致杀敌,而不容有任何摩擦,任何歧视”[24]。
2.军民要合作。至于军民关系之重要,更是抗战将领所深感和全国上下所企求的。因为敌寇在华北、华中及其他作战地区,大肆烧杀掠夺,残酷至极。在华北更以“三光”为政策,以制造“无人区”为目的,其用心亦在挑拨我军民关系,使我军无民众可依,要我军就像涸池之鱼,离水而死。怎样才能密切军民关系呢?“这固然系于军队的严明纪律和民众对军队的敬意,最中心的关键,则在于军队有健全的政治工作和民众的活泼生动的政治生活。”[23]军队有了健全的政治工作,便能教育士兵,多从积极方面爱护和帮助民众;民众有了活泼生动的政治生活,便能动员起来,发挥他们的力量,积极地协助军队。只有这样,军民才能合作无间。
(四)巩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征服整个中国。也就是说,要征服包括汉蒙回藏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因而,我国的抗战,也就必须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广泛动员,才能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对此,《新华日报》广泛宣传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以此来动员国内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并在此角度提出了三点建议。
1.根据平等互助的原则,巩固各民族的联合,坚决抗日。日本侵略者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抗战的背景下,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获得共同的解放。而要动员各少数民族抗战,还需要在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团结互助。这是在抗日第一的大原则下,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当然,“切不可忽视了或松懈了对敌人阴谋的注意和戒备”[25]。因为日寇一贯标榜“大蒙古主义”“大回族主义”,其实是奴役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破坏我各民族的团结,以行其分裂及奴役我各民族的阴谋。
2.今后必须纠正过去造成或助长各民族间的误解及仇恨的原因。正确地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是调动少数民族抗日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如忽视及蔑视各少数民族的利益及文化,阻碍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自由充分的发展等行为必须终止。而积极地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予以必要的协助和领导,在经济上推进他们的建设,在文化方面不但不阻碍而且要促进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各民族的民众,更应减轻其苛捐杂税的负担,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其教育文化水平,保障其宗教信仰的自由。不能将各民族间的团结,仅侧重或限于上层的来往。“至于各民族间,更宜消除过去的隔阂,建立更深刻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工作。”[26]
3.积极在少数民族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破坏中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土地、奴役中国人民的一种极为阴险的手段。为了增强抗战力量,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充分调动少数民族政治上的积极性。这在日寇不断强化政治进攻、阴谋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情况下,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因此,抗日救亡工作,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汉族范围内,而应该及时地扩展到全体少数民族当中去。极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少数民族抗日救亡干部的培养和训练。当然,国民政府还需要不断充实和优化有关少数民族工作的行政机关力量,“吸收真能代表少数民族人民大众利益的优秀分子,来参加这些机关,以领导整个少数民族工作的进行,使日寇的进攻,粉碎在我国各民族坚固团结的旗帜之下”[27]。
三、策略运用:借助灵活手段以抢占舆论高地
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加强和巩固团结的宣传是非常重视的。《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冲破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重重封锁,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通过大量的社论、短评、代论等文章,形成了团结宣传的良好局面,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从而使团结宣传工作呈现出明显的特色。
(一)针锋相对,切中日寇汉奸的要害
对于日寇和汉奸的种种声明、诱降阴谋和恶毒宣传,《新华日报》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揭露和反宣传。针对日寇的“一·一六”声明中提到的“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要“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建立和发展邦交的“声明”,《新华日报》发表的《给敌人的声明以坚强的答复》社论给予了坚决的抨击,文章指出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就是撤销承认的另一种说法;而扶植傀儡政府,则是敌人的“以华制华”的毒计之一种表现。文章还提醒国人在愤恨和否认敌人成立汉奸政权的同时,更要提高警惕性,暴露打击敌人另一种通过敌探、汉奸、“托匪”破坏团结的“‘以华制华’的阴谋”[10]。
针对德国、英国和日寇调解中日战争的行为,《新华日报》发表的《反对诱降巩固团结》的社论逐一分析了三者的动机:德国念念不忘于调解中日战争,完全是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且还从其盟友日本帝国主义的利害出发;英国为中日调停奔走,是由于日寇在长江乃至珠江沿岸的侵略行动已经严重影响到英国在华的经济利益,故而英国保守党企图牺牲中国去满足日寇欲望,以维护英国在华利益;日寇在发表强硬宣言之后却又幕后策动德国调停中日战事,则是受我国军民的积极抵抗、日寇的军事受阻以及日本国内严重的财政危机等影响的必然要求。
针对近卫文麿1938年12月22日的声明,《新华日报》在《狂妄的声明与严正的驳斥》社论中进行了逐条驳斥。“建立东亚新秩序”,其实际意义 “是要消灭独立的中国,另外产生一个奴隶的中国,世世受其支配”。而所谓“东亚协同体”与“日满支不可分”及“日满支互助连环的关系”实乃要以“日本为家长,而以满支为子弟”。日寇自居“为治者为主”,而以中国“为被治者为奴”,更是赤裸裸的侵吞中国、灭亡中国之自白。至于所谓“经济提携与共同防共”,“不过是要以防共的名义,首先控制我国的军事,进而控制我国政治文化以至于外交”[28]。
这些针锋相对的驳斥与有理有据的宣传,如同集结号,呼唤民众团结起来,与日寇斗争到底。
(二)利用反面典型,警示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亲美派集团,表现出很大的妥协倒退倾向。而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坚持团结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善于运用国际国内的反面事例来警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巩固团结,正是《新华日报》团结宣传的重要特点之一。
例如,在《抗御外侮须有坚强的内部团结》社论中,文章先分析了波兰濒于破产的原因,“竟因不能在内部建立友好平等的联系来巩固团结,使波兰不可能有强大的兵力……竟未曾有过什么重大的抵抗,以招致了波军在军事上的失败”[29]。文章认为,“不能在国内,在各民族间建立起友好平等的联系来巩固团结,决不能有强大的力量来抵抗武装敌人”[29],文章指出这不是波兰一国的教训,而是一切遭受武装敌人入侵的国家无法轻视的教训,奥地利和捷克被吞就是如此。文章最后呼吁国民政府“应该接受国家间这些现实的惨痛教训,而有以克服反共的言论和行动,加强我国内部的精诚团结”[29]。
再如,鉴于1939年后国民党动摇妥协和反共倾向的加强,中共中央在纪念全国抗战两周年时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新华日报》借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召开之际,发表了《坚持团结抗战力求进步》的社论。社论引用了张一麐参政员在其对议长答词中的一段话,来彰示国民政府的做法有悖抗日统一战线,有的地方未能适合于客观之要求,有的地方甚至与客观的要求背道而驰。“乃有无耻小人,公然作背叛党国出卖民族之荒谬行为,诚可痛恨!”“但默察各地党政军各级人员,对于民众运动,往往有所歧视。……致为亲者所痛,而为仇者所快!”社论警示国民政府:“这种现象,显然是在阻碍抗战,破坏团结,妨碍进步的。为了争取最后之胜利,这种现象,是不能令其发展下去的。”[22]
(三)善于引用国民政府领导人的讲话鼓舞民众抗战斗志
虽然《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但是国民党借其新闻检查制度打压《新华日报》。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以中国进入战时之理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推行其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因此,在宣传的方针上,《新华日报》在坚持维护团结抗日大局的前提下采取了相对灵活的策略,经常引用国民政府领导人(包括蒋介石)的一些讲话应对国民党新闻检查。
在《揭破敌寇阴谋与巩固内部团结》的社论中,《新华日报》就多处引用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会上的训话以揭穿近卫文麿的阴谋,“近卫文麿本月二十二日之声明,实为日本欲整个灭亡中国的各种阴谋之总暴露”,同时并鼓励及号召国人“对敌发狠毒用心,必有更深切之认识,而益坚其抗战到底及绝不屈服与妥协之决心”[11]。在《精诚团结坚持国策》的社论中引用了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对政治部工作人员的训话,分析汪精卫叛国“反足以巩固团结,分明壁垒,而增厚抗战的力量”[30]。在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开会期间,《新华日报》在阐述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时,又引用了参政会议长蒋介石在开会词中关于集中人才、加强军事和国际形势的讲话要点,认为这一切的指示,“都是与当前三个主要的任务有密切关系的”[22]。《新华日报》通过引用国民政府领导人的讲话,既很好地避开了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又起到了鼓舞全国人民抗战斗志的作用。
(四)抓住时机,及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
利用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并密切配合抗战形势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展开宣传,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特点,也是《新华日报》团结宣传的重要特点。如每年的党建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新年前后,《新华日报》都要发表专门的社论,及时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总结抗战的经验教训,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号召各党各派各军各界精诚团结、抗战到底。为纪念抗战四周年,1941年7月,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撰写代论《团结起来打敌人!》,文章发出号召——“全中国的人民,全中国的军队,全中国的党派,大家向着一个目标前进,这就是:团结起来打敌人!”[23]
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宣布成立后,《新华日报》立即刊载了《肃清汉奸与巩固团结》的社论,对日寇制造傀儡政权的阴谋进行揭穿,对梁鸿志、陈箓、陈锦涛等汉奸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肃清汉奸、加强团结的应对措施。1939年,针对陈辞修将军等三十四位将领拥护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关于处置汪兆铭决定的通电,《新华日报》当即刊文表示支持,“ 陈将军等三十四人的联名通电,更证明全国上下,无论军队和民众,前方和后方,在反对叛逆,拥护抗战国策的斗争中的团结和一致”[30]。1940年,日汪亡华协定签订的第二天,《新华日报》即发出呼吁,“我们要向全国同胞呼号:努力来洗刷这一耻辱,不单是为了解脱自己的命运,而且为了使我们的子子孙孙不做日寇牛马”[31]。
四、现实启示:坚持守正创新以助力复兴任务完成
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更好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于从历史中汲取和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未来能够继续取得成功的方法。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1]。将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巩固团结宣传方面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宣传的实践,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凝聚共识:深刻领会加强团结的重大意义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要迅速地增长力量,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强团结。要加强团结,还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根源,没有思想的一致性,也就不会有行动上的一致性。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团结而进行宣传的一条重要经验。
同样,新时代新征程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也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必须深刻领会加强团结的重大意义。一方面,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团结奋斗。当前,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已经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2]。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伟大目标的实现在于人民力量的充分团结和有效凝聚。凝心聚力的实现,源于人民群众对于奋斗目标的认同和对于团结意义的深刻领会。然而,“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33]335。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另一方面,克服风险挑战离不开全体人民勠力同心。接近目标,不等于实现目标,“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34]。这其中,“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35]。为有效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本着积极主动的精神,学习历史经验,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力量。
(二)将心比心:积极强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民族团结是人与人的团结,是心与心的凝聚。人的力量在人心,“人心齐,泰山移”。要切实做到同心合力,还“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36]。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是如此,新时代新征程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更需如此。
各民族团结一致、亲如一家,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而民族力量的凝聚、民族团结的巩固、民族复兴的实现,都得益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指导方针上,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37]。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途径渠道上,就是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都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各族人民都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价值引领上,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37]。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目标指向上,就是要厚积民族复兴力量,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在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基础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8]。总之,在常态化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机制引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
(三)携手前进:大力弘扬与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光荣传统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是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这种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波诡云谲的国内外局势下,妥善处理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与民主党派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奠定了二者亲密合作的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如既往的同心奋斗。新时代新征程,各民主党派需要继续“弘扬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光荣传统,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不断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39]。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各民主党派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平台、提供了表达政治诉求的合法渠道、提供了作为参政党监督执政党的权利、提供了广泛凝聚共识的机会。另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坚持多党合作。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是实现奋斗目标和完成复兴任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全面抗战时期积累的多党合作经验,正是新时代新征程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这种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亲密政党关系,对于更好凝心聚力完成党和国家目标任务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命运与共:坚决呼吁国际社会沟通合作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民族复兴伟业的顺利推进,都需要和谐有利的外部环境,需要和平友好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更与各国的沟通、团结、合作息息相关。消灭法西斯敌人是如此,应对全人类危机更是如此。
今天,人类社会再次走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国与国间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世界各国面临着全新的选择。面对共同挑战,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才是全人类和各国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负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执政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新的征程上,我们“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34]。对此,一方面,需要共同扎好安全“篱笆”,积极应对人类公敌。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众深受公共安全事件困扰,一些发达国家民众同样严重缺乏安全感”[40]。因而,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才是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中国主张“恐怖主义不分国界,也没有好坏之分,反恐不能搞双重标准”[33]462。另一方面,需要担负促进全球发展责任,推动科技发展成果全球共享。发展是各国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这种权利是世界各国所共享的,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我们要推动世界各国加强发展合作、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41]。可见,无论是应对当下的危机还是着眼未来的发展实际,开放包容、同舟共济、团结协作都将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选择。
总之,力量生于团结,团结源于共识。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巩固团结的大力宣传,粉碎了敌人的离间阴谋,凝聚起了战胜民族敌人的强大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需要进一步强化团结宣传,广泛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应对各种不期而至的风险挑战,在守正与创新中赢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