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优化路径研究*

2023-12-10李龙江袁玲玲

运动精品 2023年7期
关键词:双减体质青少年

李龙江 袁玲玲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优化路径研究*

李龙江 袁玲玲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45)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协同育人合力较弱、监管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双减”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优化路径:(1)提高体育生活方式的认知水平,助推健康行动发展;(2)完善体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优化运动环境与形式;(3)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创新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体系;(4)优化体育人文环境,落实主动健康行为。

“双减”政策;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

2021年7月国家下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减轻青少年的学业负担,改善当前的教育生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体育理应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科学有效的方式,回归体育生活的价值追求。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2022年6月,《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发布,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体育课后服务水平,“营造家校社共同支持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可见,国家正构建以政府支持,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体育服务策略,推进新时期青少年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青少年阶段的体育锻炼是一个人养成习惯、习得运动技能的关键时期。“双减”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举措,对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并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1 “双减”政策下优化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意义

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1]。新时代的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价值追求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1.1 体育生活方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体育科学研究证实,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的亚健康状态,促进积极情绪的转化,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人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他们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既是保障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也事关学生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复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青少年年龄定义在14-25岁范围内,这个年龄范围正是一个人由青涩到成熟的过渡期,是人生最美的阶段。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青少年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双减”政策立足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质。将体育锻炼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发挥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领悟社会主义体育精神文化、健全人格、提升健康水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体育生活方式是构筑幸福人生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健康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梦便无从谈起。自2016年中央颁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国家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创新政策机制、建设绿色环境、完善健康服务与保障、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人民健康水平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健康的人生才会有幸福美好的未来。体育运动强健学生的体魄、增进交流、预防疾病、缓解压力,体育运动可以满足青少年多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体育运动融入生活,拉动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在 “双减”背景下体育生活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全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体育在构建学生美好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健康的身体基础、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色彩,学生在体育生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成长的快乐,并逐步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生体育观,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当前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是新时代国家对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体育资源供给、监管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青少年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

2.1 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始终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全健康政策,以预防疾病为主,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人民健康水平。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重智轻体”等世俗观念的影响,现实情况是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堪忧。今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试图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表明:2020年江苏省中小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学生总体近视率为76%,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7.5%和9.3%,“小眼镜”“小胖墩”现象突出[2]。中小学生出现体质健康下降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受到体育生活方式、学习压力、饮食结构、学校、家庭、社区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是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途径,当前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所谓的“内卷”就开始逐步加剧,家庭、学校、社会传递给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的压力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有心无力,熟练的运动技能、运动兴趣爱好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在学习负担的重压之下学生很难专注于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练,除了少数热爱运动的学生形成了锻炼的习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运动是一种体力负担,他们往往选择逃避或者应付的态度应对体育课程的学习,运动习惯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国家出台了很多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文件,却难以扭转现实困境、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2 协同育人合力较弱

“双减”政策要落实到位,还需要完善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育人机制。从当前的实施情况看,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育人主体间的合力较弱。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协同育人的不利因素有:首先,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家庭教育力量弱化;其次,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校外体育资源供给不足。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422.68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2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m2[3]。而相关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人均体育设施建筑面积达到15m2的配置,差距明显。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学生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多,同时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3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表明:全国普通中小学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都在90%以上,总体情况较好[4]。学校体育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也存在学校体育内部协同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问题。要整合协同育人的合力,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就要统筹规划学校内外的体育资源,合理衔接各组成要素,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通过科学规划、体育实践、监督评价、反馈优化等措施来提升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2.3 缺乏完善的监管与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与有效的监管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优化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首先,国家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非常重视,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由于缺少对于政策的有效实施监控及全面的评价体系,导致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执行力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要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利的局面,应在政策的实施层面加强监管落实,让国家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其次,未建立科学的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体系。“双减”政策的实行,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了,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学生体育发展方面的校内外互补,增强体育教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可持续性。2020年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5]。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信息技术也为科学锻炼、健康监测等体育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优化也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数字媒介的融合发展,开发智能平台,从体育理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质健康等方面对学生的生活方式状况做出科学评价。

3 “双减”政策下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优化路径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体育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窗口,以“健康第一”的理念创新体育教育机制,加强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解与落实,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让体育深入人心,融入生活,以实际行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生命质量。

3.1 提高体育生活方式的认知水平,助推健康行动发展

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目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体质下降是全球关注的难题。研究表明:高代谢综合征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趋势,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6]。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2019年国家相继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15个重大专项行动,124项主要指标,促进以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的健康主张。2021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将青少年列为重点健身人群,以“健康包”工程干预青少年体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调节身心、促进人与社会的融合,从而提升人体免疫力,全面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从根本上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加强体育锻炼是健康保障,将体育锻炼融入青少年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体育生活方式的意义并付诸于行动,选择体育生活方式就意味着选择健康。体育生活方式能给人带来健康和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源泉,运动是良医,健身预防疾病,加强体育生活方式教育宣传,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使命感,克服不良习惯,让青少年在运动中获得健康益处,在健康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3.2 完善体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优化运动环境与形式

针对社会体育场馆资源较为匮乏、区域配置不均问题,应加强社会体育资源整合与建设,推动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节假日中小学体育场馆有序开放,满足青少年的运动需求。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体育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支持。实现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各级政府应健全法规保障,增加体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体育场所建设,推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加强体育资源的共享,为全民健身提供便利的运动场所。(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责任共同体,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政府层面,将社区和家庭纳入教育责任共同体,明确社区、家庭教育责任及服务体系,将青少年纳入全民健身服务对象,明确家庭、社区体育责任及发展规划,推动社区、家庭体育系统化发展。(3)优化运行机制,丰富体育活动形式。配合“双减”政策的落实,可以选聘部分体育教师为社区和家庭体育的指导员,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开发形式多样的运动形式,将疾病预防和健身结合,提高青少年锻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3 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创新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青少年能够将健身与疾病预防、营养与卫生、运动与保健等体育与健康知识融会贯通,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为了检验青少年主动健康的意识与能力,应构建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评价系统,对青少年的健康状态做出科学的评估与解释。目前有很多类似的运动软件,如乐刻运动、Keep等运动类APP提供骑行、跑步、饮食指导、健身直播教学等功能;华为手机的“运动健康”APP能够记录人体的运动轨迹,睡眠、心电图和血压监测、体重体态评估等功能,大数据时代为体育生活方式评价系统平台建设提供无限可能。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评价系统建设基于健康指数和体育核心素养评价等指标,能够客观、准确、全面的反映出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状态和规律,便于学生和教师发现问题,为他们提供更为科学的健身处方。科学的健康评价能够激励人们对运动行为的坚持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青少年养成了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就会促进其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为其获得健康的人生奠定基础。

3.4 优化体育人文环境,落实主动健康行为

从优化体育人文环境入手,促进青少年的主动健康行为。主动健康行为就是以自己实际行动落实体育行为追求健康生活,优化体育人文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发挥体育管理部门的职能,利用各种媒介传播运动处方与健身方法指导,针对青少年举办体育健康讲座、邀请偶像体育明星等分享体育生活、在线互动等,为青少年获取健身技能与知识提供便捷。(2)鼓励健身企业与社区街道联系,定期开展针对青少年的送课活动,鼓励健身企业在线教学,分享健身知识与方法,支持在线交流,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与参与。(3)培育社会健身志愿队伍,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志愿服务的“善文化”在有形与无形中可以化解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在“双减”政策下,统筹安排好体育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场所等,为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落实主动健康行为贡献力量。(4)凝聚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力量,全面推进青少年主动健康行为的开展。学校是培养青少年主动健康的阵地,家庭是培养青少年主动健康起点,社区是前两者的巩固与拓展。明确三者之间的职责与分工,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教育、引导与巩固,为青少年主动健身发挥积极作用和人文价值。

4 结语

学校、家庭、社区所营造的体育环境是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空间,学校体育是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抓手,家庭和社区体育环境是助推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养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凸显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与地位,促进他们掌握主动健康的能力,为助力健康中国贡献积极力量。

[1]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33-37.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小眼镜”“小胖墩”问题突出[EB/OL].http://www.njdaily.cn/news/2021/1113/3945146229969299006.html,2021-11-13.

[3]国家体育总局.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25365348/content.html,2023-03-23.

[4]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twwd/202303/t20230323_1052315.html,2023-03-23.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zgjssw.gov.cn/fabuting/shengweiwenjian/202109/t20210924_7244950_1.shtml,2021-09-24.

[6]李秋利,张少生,罗亮.钟南山院士学术访谈录:体育融入生活的“主动健康”模式探索[J].体育与科学,2022,43(2):1-7.

Research on Optimal Path of Youth Sports Lifestyle Under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LI Longjiang, etal.

(Wuxi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 Commerce, Wuxi 214045, Jiangsu, China)

基金项目:2021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课题:新时代五年制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SJA0643);2022 年度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立项课题:立德树人视阈下五年制高职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ZYB155)。

李龙江(1972—),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职业教育等。

猜你喜欢

双减体质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青少年发明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