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救援队伍热习服训练探索及分析

2023-12-09傅杰王尘孙伟雄

中国应急救援 2023年6期
关键词:习服参训消防员

傅杰 王尘 孙伟雄

0 引言

消防救援队伍在改革转制后,随着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除灭火救援外,消防员更多地参与包括核生化在内的各类复杂灾情的救援任务中。结合复杂现场的特殊环境和防护服的高气密性和液密性防护等级,工作环境更加极端,易产生脱水、无力、热痉挛等热损伤现象,严重威胁着消防员的健康和安全。为此借鉴解放军开展热适应性训练的规范和方法,引入热习服训练的概念。热习服是指人体在长期反复热作用下出现的适应性反应[1],主动暴露于高温环境下获得热习服的行为被称为热习服训练,是提高人体耐热能力、预防热损伤发生的有效措施。结合夏日炎热天气和消防救援队伍日常作战训练工作的需要,开展针对性训练和相关研究,旨在提升消防员在高温环境和极端条件下作战训练的适应能力,降低安全风险。

1 热习服训练基本情况

此次训练选择某承担核生化处置任务的消防救援站作为训练试点,全程细致谋划,精密组织,在谋划中坚持“训练计划、训练组织、训练保障”三个聚焦;在过程中把控“理论学习、计划制定、训练实施、数据收集、预防措施”五个环节;在研讨中进行“训练表现、作业时间、战斗状态”三项分析,力争做到“测试方法科学、数据收集准确、评估论证严谨”。将训练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概括为三个方面:

1.1 组织开展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结合解放军印发的《部队热习服指南》,通过观看视频图像资料、研习指南论文等形式,组织消防员学习热习服定义、训练目的,掌握应急处置措施,为接下来的训练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保障训练过程安全高效。

1.2 制定训练计划,严密组织实施

根据《指南》中的热习服训练方法,结合队站实际情况,选取2023 年6 月至8 月,分为初步探索、深入强化、全员推广三个周期,每个周期为期一个月。初步探索期对热习服训练效果进行初步验证;深入强化期突出核生化专项训练,对训练规程、保障措施等进行总结归纳;全员推广期对队站全体消防员开展普训,利用较大样本进一步验证热习服训练效果。

1.3 做好训练保障,确保训练安全

为做好安全管控,从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三方面着手,做好状态评估、数据统计及伤病预防,形成训练保障闭环管理。训练前,根据人员休息情况进行状态评估,及时调整训练安排;训练中,实行安全员一对一管控,时刻关注身体状况,记录数据;训练后,记录身体状态,监督人员积极恢复,并严格执行健康饮食与充足睡眠[2],确保训练质效。

每次热习服训练时在现场设立紧急降温区,配备水囊、冷水喷雾、冰袋、冰块、电解质水等降温设备及解暑药品,一旦训练人员出现持续高热、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状况,立即中断训练,进行紧急降温及初步救治。并且与属地医院提前沟通协调,开通绿色通道,建立紧急就医的工作机制,确保训练安全有序。

2 热习服训练开展情况

2.1 初步探索期

主要验证热习服训练对于高温环境下消防员执行任务时热适应性的提升效果。获得热习服是一个逐步时应提高的过程,《指南》将完整的训练周期划定为14 天,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热习服阶段(1-3 天)、基本热习服阶段(4-10 天)和完全热习服阶段(11-14天)。初步热习服阶段一般以基础性训练项目为主,强度不做严格要求,可根据自身耐受性情况随时终止。基本热习服阶段要求完成热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不发生中暑。完全热习服阶段要达到完成高强度训练,且不发生中暑[3]。

在训练期间我们安排4 名参训人员,其中3 人着防护服装进行训练,参照国家消防救援局下发的《消防救援人员体能训练》标准,体能分别达到优秀(85分)、良好(75 分)和达标(60 分)水平。在训练的不同阶段,分别着轻型防化服和重型防化服进行训练。第4 名人员体能水平为优秀,且不着防护服装进行相同科学的训练,作为对照组。在训练过程中实时监测并记录参训人员心率、体温,收集呼吸器消耗量、极限工作时间等数据,通过对获得热习服前后的训练表现进行科学地对比分析,确认训练效果[4]。

2.1.1 初步热习服阶段

在35-40℃的气温环境下,参训人员穿着轻型防化服,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等基础力量训练等形式增强热适应能力,为下阶段穿着重型防化服的封闭耐热训练打下基础(如图1)。

图1 基础力量训练

2.1.2 基本热习服阶段

参训人员穿着重型防化服,采用全封闭式防护静态适应高温、闷热环境,并逐步推进为动态高负荷训练,提高消防员抗压及耐热极限(如图2)。

图2 静态适应训练

2.1.3 完全热习服阶段

参训人员穿着重型防化服,进行农夫行走、负重登楼等大消耗体能训练,并结合队伍实际任务需求,围绕核生化处置基础环节设置训练科目,提升消防员在高温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任务处置能力(如图3)。

图3 负重登楼训练

2.2 深入强化期

分析研讨初步探索期间训练效果,修订完善训练计划。结合队伍救援任务需要,在进行体能训练的同时,也针对核生化处置进行专项训练,在高温环境中进行拾取微小物品、操作侦检仪器、检测现场样品等灵巧性操作练习,做到既强化体能,又提升高温环境中消防员的灵敏性、操作性。同时进一步探索高温环境下极限作业时间和高效降温方式方法,规范紧急降温场所设置标准(如图4)。

图4 现场采样训练

2.3 全员推广期

根据前期训练经验开展全员普训,严格执行14 天热习服训练周期,固定每日下午14 时至18 时,气温35 至40℃情况下为热习服训练课,按照训练规程有序组织进行。对不同热习服阶段下消防员在训练中的极限心率、科目完成率、作战持续时间等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并对消防员在获得热习服前后对完成任务的主观感受进行调查。同时,休假人员与在外驻训人员参照训练计划同步开展训练,因公差、勤务误训人员自行补训,确保不在位人员可以保持习服状态,归队后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备防及训练工作。

3 热习服训练结果及分析

在热习服训练研究过程中进行严密的组织,采取科学的方法,执行严谨的程序,通过安全员一对一统计的方式,对训练中每一个环节的数据进行记录和统计。同时采用加权平均[5]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保证分析结果客观、准确。

通过对不同热习服阶段下的训练表现进行对比,可以有效表现出热习服训练为高温环境中的适应性带来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训练表现普遍提高

通过对比参训人员在训练过程中不同阶段下的心率峰值和获得热习服前后完成相同科目时的科目完成率,可以分析得出,参训人员在高温环境下的训练表现随着热习服获得进程普遍提高,心率峰值下降16.7%(见表1),通过表2 可以清晰看到每个科目在获得热习服前后科目完成率平均提升22%。

表1 心率峰值对比

表2 单项训练科目完成率对比

3.2 作业时间有效延长

通过对比参训人员在高温环境下,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消耗量和极限作业时间两项指标可以看出,随着热习服训练的进展,人均单位时间耗气量下降了12.1%(见表3),警戒、救助、处置三类任务的作业时间平均延长了22.1%,作战持续时间有效延长(见表4)。

表3 完成单项科目平均耗气量对比

表4 警戒、救助、处置作业时长对比

3.3 战斗状态整体加强

系统分析参训人员在获得热习服前后,对于在高温环境中执行任务时的身心感受,可以看出感到较为轻松或能够完成的人员占比由42%上升至70%,感到力不从心的人员由58%减少至30%,比例下降了47.7%(见表5)。说明通过热习服训练,参训人员对于在高温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自信心整体提升,心态更加平和,更有利于完成有挑战的救援任务。

表5 人员主观身体状态评估对比

4 热习服训练主要成效与思考

结合炎热天气和核生化实战需求,做出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队站消防员的认可。与此同时也认识到,热习服训练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方式,有着十分复杂的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经过分析和研讨,形成了以下初步成果和思考:

4.1 确认了热习服训练实际效果和普适推广性

通过数据分析和训练感受可以看出,参训人员获得热习服后热适应性普遍提升,有效降低了在高温环境中进行核生化处置时的热损伤风险。考虑推荐消防救援队伍在进入夏季前可以有意识地开展热习服训练,保证在高温环境遂行作战任务时能够更加安全和高效。

4.2 探索了核生化队伍热习服训练方法

结合参考文献和队伍实际,通过制定计划、组织训练、测试数据、分析研讨,探索了核生化队伍热习服训练方法,总结归纳了训练规程和应急保障措施,在安全完成训练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了消防员热适应性,强化了消防员热习服知识掌握,降低作战训练现场非战斗性减员风险。

4.3 明确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目前的训练中对于耐热性的评估是通过极限心率、科目完成率等生理反应和主观评价进行分析判断,难以进行精确的客观评估,下一步需要探索更加直接有效的耐热性评估方式,比如引入耗氧量等指标,更加直观科学地评估训练效果。同时此次热习服训练研究工作还存在着训练样本较少、训练方法不够丰富等局限性,在后续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扩大训练规模,充实训练内容,进一步验证热习服训练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习服参训消防员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模拟条件下热习服训练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评估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耳鸣习服疗法对耳鸣的治疗作用研究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
“师太”扛枪
噪声习服对听觉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