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3-12-09王艳芳薄文葳
王艳芳 薄文葳
(鞍山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辽宁 鞍山 114007)
组织员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所制定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有实效的工作制度。自1945年建立以来,组织员制度历经78年曲折发展,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对推动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实践证明,建立一支熟悉党的组织工作业务、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专业队伍,对正确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恪守发展党员标准、防止工作偏差、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 高校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2]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干部队伍建设、选人用人等方面更要坚持政治标准。组织员队伍是高校党务干部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这支队伍至关重要。同时,组织员工作具有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把关者,组织员不仅是高校党委发展党员工作的前哨,也是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在保证新党员质量、提高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及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向基层党支部延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配备素质高、能力强、本领硬的专业组织员,能够不断充实基层党组织力量,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不仅是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的需要,是积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保证。做好组织员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高校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不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当前,关于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较为欠缺。组织员队伍建设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根据新时期的党建目标和教育环境,探索一条适于新时期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
二、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队伍配置有待优化
当下,部分高校党组织在组织员工作方面存在思想误区,主要是对其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充分认识组织员工作的复杂性、连续性,造成一些高校组织员队伍设置不够明确合理。一是组织员专职兼职配备不当,很难做到专岗专用,一岗多用现象普遍存在。
有的高校为了达到师生配比要求,不得不以兼职代替专职,以专业教师、教学干事等替代组织员,忽视了组织员应具备一定的党务工作基础和经验的实际;有的高校为了保证组织员的质量,只选用专职,因而不得不放弃师生配比要求;有的高校专职兼职混搭,配备了大量的兼职组织员,专职组织员只配备在党委组织部等党政部门。二是专责界定不清[3]。部分高校对组织员队伍建设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划,对组织员职责界定不明晰,以致出现组织员替代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宣传委员工作的情况,更有甚者,脱离本职而兼职行政工作,造成工作的被动、盲动。此外,有些高校对组织员队伍没有在学历层次、职务等级、专业结构、年龄构成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使得学历层次低、专业相关度低、整体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广泛存在。凡此种种,给高校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延续性开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选拔机制不健全,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组织员担当着重要的职责,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专门负责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研究的教师,也是实际党建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实施管理者。目前,对组织员的选拔考核,多数高校仍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机制。在方法上,党务干部职务职级的“双线”晋升未能落到实处;在政策上,相应的单列职称评聘政策未能以文件的形式出台;在激励保障措施上,未能制定和落实相关的组织员保障激励机制,造成院系专职组织员缺乏定量考核、定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等标准,导致“考”“用”脱节,考评的“指挥棒”“助推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组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严重制约。高校院系专职组织员职务职级晋升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组织员工作热情不高、向心力不足,也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三)理论素养不足,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从理论素养看,各高校的组织员构成相对复杂,有新入职的,有转岗的,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总体而言,经过专业学习和系统培训的不多。部分组织员由于缺乏对党的理论、组织制度、组织原则等建设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和师生思想新动态,导致思想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从业务能力看,面对流程更为细致、要求更为严格的高校党建工作,有些组织员由于理论素养不足、业务要领掌握不熟练,对组织员工作的原则性、复杂性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党务知识能力认识模糊,工作停留在程序性的简单操作流程上、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和规定动作上,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够,导致工作成效参差不齐。这种仅依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方式很难达到组织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此外,还存在组织员岗位流动性大、经验积累不足等客观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高校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并完善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多措并举,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实践层面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促进组织员业务素质全面提升。
(一)讲政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高校加强党的建设关系着为谁培养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怎么培养接班人等重大问题,因此,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首先,严把组织员的“入口关”。高校党委应根据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好干部20字标准和组织员岗位需求为指针,明确岗位要求,完善考核办法,以确保组织员队伍的纯洁性。其次,强化组织员的“监管关”。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根本要求,是新时代高校凸显组织员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特殊性的重要标准。因此,要把讲政治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在组织员的政治训练、政治历练中,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政治、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再次,推进组织员的“落实关”。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讲政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不断完备专职组织员队伍,夯实组织员专业化职业化基础,才能在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营造党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脚踏实地促进党组织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 定标准,加强制度建设
组织员制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将这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和定型,有助于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平稳推进与发展完善。当前,高校应抓好组织员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及良性体制机制。首先,全力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从全局出发,积极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定期听取组织员队伍建设专题汇报,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将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要明确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共同促进专职组织员队伍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其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并将之与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具体环节契合,在细化措施、明确要求、严格标准、规范管理中不断修改完善,持续推动组织员队伍发展壮大。再次,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在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中,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原则,将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充分结合起来,做到过程管理和实绩考核并重,扬长补短,行有所为,全面推动组织员队伍整体工作质量提升。
(三) 抓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组织员队伍建设对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意义重大,因此,有必要将其作为高校党委党建工作的重心来抓。首先,培训内容要精准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在政策理论学习方面,应以开放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心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高校党的建设等重要论述中不断锤炼政治素质;在业务学习方面,抓实业务培训,增强履职本领,熟练掌握《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相关要求,在持续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中提高业务能力。其次,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充分学习运用现代科技,统筹用好线上线下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全员培训,夯实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实训水平,强化业务能力。再次,跟踪问效要精准化,具有高效的可视性。一方面,要求高校党委秉持“月指导、季督查、年总结”的思路,聚焦并动态把控组织员日常工作表现,及时应对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帮助那些理论水平偏低、业务知识不牢、能力水平不强的组织员及时“充电”;另一方面,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组织开展如“组织员素质能力大赛”“组织员沙龙”“组织员论坛”等相应的活动,聚焦党建重点任务,以赛促学,比学赶超,推动组织员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总之,当前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通过探索其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路径,以培训引领促进专业提升,以政策扶持助力职业发展,以奖惩机制引领队伍建设,让高校组织员有能力有归属,促进组织员队伍建设和发展,进而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