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开展历史教学的研究
2023-12-09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卫 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所发展,教师要利用这个阶段,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唯物史观。
一、创设情境,理解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及日常生活等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也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之一。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有助于他们分析抽象的历史问题,但是依然需要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将他们引入到探究中,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社会意识。
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时候,课本安排了“学习延伸”部分,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搜集经济全球化对当地发展影响的事例,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他们要从社会存在入手,通过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等的具体表象入手,深入挖掘它们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是同步的,也让他们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现1986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还要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价。此后,他们要结合这些资料分析两个问题。问题一:“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社会各界对于此行为的评价是什么?其他各国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学生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借此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并不同步。问题二:“你认为当前世界的社会意识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变化来分析,能否看出这种变化和社会意识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思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到了怎样的反作用力。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能构筑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消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抵触心理。这样能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为他们构筑真实的历史事件情境,从而更好地优化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解释概念,剖析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基于唯物史观探究历史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剖析生产关系,并尝试解析该概念。
在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地缘经济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试着剖析两极世界发展的总体进程,了解东西方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解释。第一个角度,他们可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东西方各自的发展情况,看看它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探究,学生发现东西方不同的生产关系,促进它们各自发展生产力,而各自生产力的发展,又影响了生产关系。第二个角度,他们可以收集历史资料,了解东西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学生可以用具体史料的例子来解释这种关系。如有一名学生发现,东西方在生产力上和生产关系上存在交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两个角度的分析,学生很好地解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同时也认识到了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性化分析,提出自己对生产关系的解释。学生发现,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剖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有助于自己更好地解释历史问题,获得个性化感悟。
三、演绎事件,认识深层矛盾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倾听,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让他们演绎历史事件。这样能让他们深入到历史情境中,演绎各种不同的矛盾关系,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也更具有辩证性,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唯物史观。
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学生要了解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历史片段演绎出来,展现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隐藏在其中的矛盾性。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探究。第一个方面是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前的社会状况,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思考一下为何当时会发生辛亥革命,了解当时有哪些彼此矛盾的势力,它们相互之间产生了什么作用。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湖北新军都督黎元洪等角色,探讨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性。第二个方面是分析辛亥革命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学生可以选择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政府的场景,并演绎袁世凯当选总统的场景。他们可以辩证讨论,说说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能否看出袁世凯和其他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演绎历史的基础上,学生进入到了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到了隐藏在历史中的深层矛盾,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解读历史问题。演绎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学生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也会更全面。这样能真正培养他们利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史料,发展思维能力
课堂学习的资料较少,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方向也会受到限制。故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查阅其他史料,并整合各种资料,分析历史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用辩证的观点探索历史,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各种史料,让他们了解中日军队的力量差距。此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辩证思考:“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相差很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最后胜利了呢?你认为除了了解军事力量以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请自主寻找相关的史料,并和同伴探讨分析。”学生搜索了更多史料,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国际社会对中日两国的态度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他们认识到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分析角度要全面,不能仅凭军事力量来判断成败。如有一名学生总结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核心引导作用,这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名学生认为:“通过历史资料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民族空前团结,大家都认识到已经到了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所以大家都团结了起来。”还有一名学生看到:“世界上其他反法西斯的国际组织也都纷纷向中国伸出援手,这也对中国有所帮助。”整合各种资料,学生的思路拓展了,分析问题也更全面。在搜索史料分析问题的时候,学生逐步认识到要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问题,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这样他们对什么是史料实证有了全面了解,同时也认识到要坚持唯物主义。
五、辩证评价,解决具体问题
高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使得不同的学生提出的观点并不相同,容易造成彼此的矛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评论彼此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升唯物史观。
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时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为何我国不早点构筑改革开放的格局呢?如果早点发展经济,是不是会让我国的发展变得更迅猛呢?”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引导他们基于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学生首先要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情况,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在各个阶段主要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其次,再引导学生分析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思考在怎样的历史阶段,应该发展哪方面的经济问题,如何让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发展。在辩证分析后,学生逐步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例如在国家存亡之际,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解决民族危机,这才是最首要的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因此要将发展国内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放在首位。在人们初步解决温饱问题后,则要考虑如何对外开放,强化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在社会全面发展后,我国还要考虑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其他方面的问题。通过这样观点分析,学生逐步认识到历史是延续性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解决不同的历史问题。这样,他们学会了辩证分析,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机遇。在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要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真正提升唯物史素养观。
《标准》提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策略,让他们逐步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样能让他们对历史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